

台州市书生中学“4+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 陶仙法摘要:针对语文学习,提出了“4+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预、导、学、检、结、用,并做了具体说明。
关键词:书生中学;“4+2”;教学模式
一、“4+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4+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的“4”是指课堂教学中依次的四个环节,即“导、学、检、结”4个教学环节,模式中“2”指的是课前预习和课后限时训练。
预:课前用5分钟预习导学案的内容。
导:即导入、导学(时间2分钟)。指教师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或者媒介图片,实现新知的导入;导学就是告诉学生这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结合教材和学习实际情况共同商定,使学习方向明确,心中有所准备。
学:即自主学习(时间32分钟)。这一环节细化为:独学、对学、群学、展学和全过程的学生思考和教师点评。独学、对学,即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自学题目,独立思考,自己找出答案。群学即学生对课文有初步感知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和研究自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充分发表对于问题的看法,大胆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教师可以参与到几组学生的讨论中,听一听学生的见解。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激活思维,激发灵感,集思广益。展学,学生在课堂上口头激情展示、板书展示。要求迅速、大声、清晰、规范。通过展示,最大限度暴露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其间激情四射,学生可以采用“我回答、我质疑、我补充”等多种口头方式。这期间穿插教师全过程的点评、质疑,即经过小组讨论,一些学生自学中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教师在自学和讨论的基础上适当地讲解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也可以对学生未解决的疑难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解答。教师讲规律、讲思路、讲方法并总结。
检:检就是当堂检测(时间大约4分钟)。检验本节课目标落实得怎么样,了解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等。检测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有时可以由学生根据导入中提出的重点难点自拟一组试题,同桌之间互答互评;或者请一名学生出题,全班同学回答;也可以由每组出一道题其余小组抢答的形式。
结:学生回忆总结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学习过程的几个环节、知识的掌握情况。每个学生都要总结自己学习的主要收获。教师在优秀、中等和较差的学生中各选一名代表,讲述自己的收获,促使学生及时强化知识。
用:知识的运用。用30分钟时间做“有效训练”,这个环节让学生更好地实现从懂到会再到用的过程。利用自习课进行限时训练,教师全收全改,第二天教师不讲评,学生若有疑问,或自悟或课间问同学及教师,错题自觉订正。
二、说明
(一)高度重视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教案,导学案的编写要求更高。它直接服务于学生,服务于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个体差异的学习要求,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课堂学习是否高效等,导学案起了关键作用,因此要特别重视导学案的编写。教师要保证充分的备课时间,最好以集体备课的形式来研究编制导学案。尤其注意在问题的设计上要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分层目标,分层学习,分层训练,分层达标。
通常可将问题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基础题”(基础在线),主要指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力求全体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文本的基础上全部解决;第二层为“提升题”或叫“拔高题”,这类题目在知识和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力求中等以上程度的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基础上全部解决;第三层为“拓展题”,这类题目有更强的综合性和难度,并与生活实践相对接。力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利用导学案“独学”基础上能基本解决。在学生对照导学案“独学”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群学”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
(二)正确认识高效课堂的一般性操作模式
这是基于高效课堂一般模式下按照一课时的内容来设计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学段、学科、课型、学习内容的难易度及学校作息时间安排的不同,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就要有所调整,在课堂环节上也不一定执行“五步”的环节,根据需要做相应调整。
1.预习课型:应侧重学生独学、对学、群学的环节,教师做好小组学习辅导,作好反馈评价。
2.展示提升课型:一般这种课型之前已经进行了预习,完成了独学、对学和群学环节。所以以展示提升为主,并做好反馈评价。
3.单元(或课时)巩固提升课:导学案的设计应由侧重“学”转向侧重于“练”,由关注知识的分支转向更多地关注知识系统的梳理和方法规律的总结,问题设计要强化新课教学时学生的易错点,从而才能达到“单元清,人人清”。课堂环节要侧重达标反馈,并做必要的展示。
所以,无论哪种课型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而不是将各个环节完全割裂开来,教学内容只有用多种形式呈现时,才能使学习更高效,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三)各环节时间问题
由于科目、文本内容和学情不同,各环节时间很难确定。只能作一般的预设,就一课时的内容而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2~3分钟;独学—7~8分钟;对学、群学—5分钟;展示(含小展示、大展示)—25分钟;整理学案、达标测评—5分钟。具体视课堂实际作相应调整。
(四)要重视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展示、反馈是高效课堂最关键的三个环节,当然也可以是三个课型。究竟作为课堂的三个环节还是作为三个课型,要视课堂内容与学情、学时而定。预习是关键,预习不好进入展示环节或者展示课一定是失败的、低效的。展示是提升,它是基于自学(独学、对学、群学)基础上的拓展和延伸。
反馈是保证。反馈是对教与学质量的检验,是过程性的评价和指导。通过反馈找问题,找差距,促整改,保质量。
(五)高效课堂的课堂管理与评价
高效课堂的管理与评价发生了很大的转移,由原来对学生个体的管理转向对学习小组的管理。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效课堂的评价,有着相配套的评价体系,是高效课堂顺利推行的有力支撑。
(六)高效课堂是系统工程
高效课堂不单纯是课堂教学的改革,不单是课堂技术层面的改革,如果单就技术层面去改革,最终会导致失败。高效课堂是系统工程,带来了理念、教学、组织、管理、评价、文化等一系列的改革。所以教师要通过在“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做”达到教学做合一。学校要站在系统论的角度,围绕高效课堂整体建构并实施这一系统工程。
(七)高效课堂的去模式化问题
主张高效课堂的实施应经历“临帖——入帖——出帖——破帖”的阶段。通过“临帖”,规范和矫正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这个角度讲,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推行初期阶段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且不可以教学是个性化的艺术为由而否定模式在这个阶段推行的必要性,否则要走很多弯路,导致课改不彻底,不成功。待“固模过关”后,学校可以结合本校情况形成学校或学科课堂教学特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学年浙江省民办协会重点课题“民办中小学高质量因素影响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从八个方面展开研究,其中“高质量的课堂”是重点,课题编号为 ZMX2023A00】
作者简介:陶仙法(1956— ),男,浙江省台州市台州书生执行校长、党委书记,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民办学校优秀校长,主研方向为教学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