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群文阅读“五步走”模式探讨

作者: 陈菊

摘要: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断创新,教师可借助群文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迁移运用等方面的能力。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阅读篇目,引导学生采用批注式等多元阅读方法对文本进行点评和交流。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形成实际能力,通过“五步走”的教学模式逐渐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群文阅读;“五步走”;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推出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下,“学习任务群”概念应运而生。新课标对“学习任务群”有明确的界定: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旨在引领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改变呼唤教学策略的革新。教师应改变过去单一讲解式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是不二法门。如何把群文阅读落到实处是当下高中语文教师思考的重点。笔者尝试把高中语文群文阅读分成五个步骤展开,大致概括为组文、研读、评议、构建、迁移。

一、组文

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进行阅读篇目的选择。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每一册都有对应的单元,每一个单元也有明确的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需要把所有的单元都打散、重组。组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针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课文重组或利用原来的单元教学时,更需注意可操作性和目标的明确性。在单元教学时一定要利用好单元导语。比如,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体裁不一、古今不同,但都是围绕“劳动”这一主题进行整合的。教师可以把“劳动”作为核心,《芣苢》和《插秧歌》可放在一起教学,探讨劳动的苦与乐,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篇关联前三篇课文,启发学生思考袁隆平、张秉贵、钟扬三人身上“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让学生知道劳动不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使学生对劳动的内涵与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组文的过程中,侧重点要放在话题或主题相关、相似的文章以及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上。话题相似的作品,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涉江采芙蓉》《桂枝香·金陵怀古》《锦瑟》等围绕“江水”意象,引导学生感知意象对于情感表达的作用。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比如杜甫,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有《登高》,下册有《登岳阳楼》,选择性必修下册有《客至》,这几首诗的创作年代接近,将其组成群文,会让学生更容易把握杜甫漂泊坎坷、忠君爱国的特点。其实,群文阅读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舍弃,以前教师常把每一篇文章都仔细讲,容易把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课堂变成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影响了教学效率。群文阅读目的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不是建立在细枝末节的分析上,而是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找寻其间的微妙联系与细微差别。

如果有些单元的学习任务略高于学生目前的水平,则可以考虑对单元中的一些篇目进行调整。但无论怎样调整,都不能只强调内容相关或者主题相近的文本,对于形式的感知也是教学中不能忽视的重点。比如,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戏剧,这也就明确了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要有对于戏曲知识的了解。在以“冲突”为核心的群文教学时,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多数人没有接触过戏剧,教师可适当补充一些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建立更直观的感受。

二、研读

研读,即学生采用批注式阅读、比较式阅读、批判式阅读等方法对文本进行仔细阅读。古人云:“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研读的意义也在于此。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讲授代替学生的阅读。当然,学生研读并不意味着“放养”。每次阅读之前,教师都要根据某一群文设计的理念,提出一到两个问题,让学生在阅读时有一定的方向,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例如,上述以“江水”意象为核心的群文阅读,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不对学生提出要求,学生的关注点可能就会变成三国纷争、男女爱情等较为个性化的话题。教师提出“江水对于情感表达的作用”这一核心问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才能有方向、有思考。自由阅读的价值毋庸置疑,基于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应该适时引导,学生会有更多收获。

三、评议

评议,就是学生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并对其进行点评和交流,以集体的力量寻得问题的解决之道。陶渊明曾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评议的意义不仅在于“1+1=2”式各自答案的比照,更在于“1+1>2”式的思维生成。“为什么我思考的时候没有想到那个角度?”“为什么他的表达比我更清晰流畅?”这些暴露自己薄弱点的自我追问就非常有意义。同样,以上文的“江水”群文阅读为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对于“江水”的描写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学生在阅读时能够看出诗句描写的是自然之壮美,讨论中的回答基本“表达了苏轼对自然的喜爱之情”。但这部分学生听到另外一些学生紧扣文本“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回答,“诗人不仅描绘了雄伟的自然环境,也为下文写英雄人物作了铺垫”,他们一定会对“文本意识”有着更深刻的感知,既要接受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和审美信息,同时又在文本未定空白处赋予新的含义。如此,学生从同伴的思考中获得的成长,比教师在讲台上强调十遍百遍“文本意识”有效得多。

四、构建

群文阅读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时,教师提醒他们将对文本的理解进行归纳和演绎,最终形成自己的阅读能力。能力的获得不是与生俱来的,一篇文章阅读之后如果没有思维层面的加工,那它仅仅是一篇眼熟的文章而已,对于学生个体能力的提升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同理,在开展“江水”意象群文阅读时,学生读完《涉江采芙蓉》之后,知道了江水的广阔象征着夫妇之间的阻隔,而“涉江”也意味着“女子对于丈夫的苦苦思念和忠贞爱情”。这样的理解只停留在了表层,学生需要思考的是“江水为什么成为爱情的阻隔?这样的认知在我们生活、阅读中是否还有类似现象?”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考虑到古代交通方式的落后。古代男子为了功业四处漂泊,寻找机遇,而女子只能在家等候的社会现实。群文阅读的联系,让我们对于某一类文章有了整体的认识与思考,而文本和文本间的差别引领我们在阅读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联系和区别之间的探索,促使学生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五、迁移

在学生掌握了相应的阅读能力之后,可以把阅读策略运用到其他文本之中,以课堂阅读为基点,指向更广阔的阅读领域。迁移是群文阅读策略必不可少的一环,可以将迁移视为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检验。以考试来说,如何读懂陌生化的文本就是阅读能力的迁移。以2022年新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的现代文阅读《江上》为例。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也是冯至的散文,虽然小说、散文文体有差别,但是这两篇文本都是冯至迁居昆明杨家山林场茅屋的那段时间里完成的,都体现了冯至诗意盎然的创作特点。就阅读积累而言,学生读《涉江采芙蓉》就一定要想到《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其中“江水”和“银河”在外形相似之上又多了几分隔绝天下有情人的残酷。

以组文为基础,以研读、评议、构建为核心,以迁移为导向,群文阅读教学要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需要教师认真备课思考,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耐心引导学生学习。只有这样,在高中语文这块土地上才可能有丰盈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程光新.群文阅读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中学语文,2023(26).

[2]田春霞.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建议[J].学苑教育,2023(30).

[3]刘春雷.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文本构建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19).

作者简介:陈菊(1990— ),女,江苏省启东市东南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