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散文教学的策略研讨

作者: 陈雪萍

摘要:以探索散文教学的独特模式、提高散文教学水平为目的,以统编版高中语文课文《荷塘月色》为例,从通读课文、再读课文、细读课文和研读课文四个方面出发,通过梳理游踪、赏析美景、体悟情感、挖掘内涵等方式,研讨散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总结散文教学经验,不断提升散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有效策略;《荷塘月色》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情文相融、形式开放的文体,也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古今中外的多篇名家散文,涵盖了写景、抒情、叙事、哲理等多种类型。其中《荷塘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怀的代表性散文。基于借景抒怀散文的文体特点和主要内容,教师要选取有效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还原文章中鲜活灵动的景色、挖掘文章中深藏不露的文化内涵,感知作者独特的气质和情怀。拟围绕《荷塘月色》的文本内容展开具体的研讨和分析。

一、通读课文,梳理游踪

《荷塘月色》是一篇借景抒怀的现代散文,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展现了作者的游踪。在教学的第一步,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读课文,寻找作者的游览踪迹、明确作者的视角变化。

游踪,即作者观赏景物的先后顺序。当学生明确散文的游踪后,也能明确整篇文章的布局线索和构思特点,进而为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做铺垫。从《荷塘月色》的整篇课文来看,学生可以梳理出作者的游踪,为“家——出门——小路——荷塘——四周——回家”。在梳理游踪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布局线索和构思特点。依据“家——出门——小路——荷塘——四周——回家”的游览踪迹,学生可知,在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为了排遣内心的不平静不得不出门,这是游踪的起始点。出门后,作者在月夜下欣赏荷塘的美好景色、展开了神游和遐想。而到了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回到家门口,原因是思绪颇多、心绪烦乱。表面上看似归于平静,但作者内心的波涛汹涌反而更加强烈。由此可见,“颇不宁静”是作者出门的原因,“排遣心中的不宁静”的具体手段是观赏月夜荷塘的优美景色,“表面上获得宁静”是最终的结果。这样的安排使得整篇文章逻辑清晰、布局精巧、严谨有序。在阅读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欣赏了月夜景色。

以梳理游踪作为散文阅读的首要任务,目的是理顺文章的逻辑线索、明确作者的心境变化。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游踪,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还原文章的逻辑线索,还能够为后续的细读和研读活动打好基础,以便学生与作者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再读课文,赏析美景

写景是散文的主要功能之一,尤其是在借景抒怀的散文中,景物描写更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而再读课文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赏析散文中的美景,体会作者传情达意的方法。在赏析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细品慢赏,让学生反复咀嚼文章中精妙的表达方式和描写手段,并引导学生着重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怎样观看景色”“产生了怎样的感觉”以及“引发了何种感受”等多个问题。

以《荷塘月色》一文教学为例。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概括文章中的景色,如“小路的美景”“荷塘的美景”等,由此明确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梳理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观景技巧。通过品味课文的语句学生可知:在观看小路上的美景时,作者是四处打量的;在观看荷塘的美景时,作者采用了由上到下的描写顺序;在观看月夜下的景色时,作者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描写顺序;在观看四周的美景时,作者采用了眺望的角度描写。

在观景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深挖作者的主观感受。比如,在观看荷塘的美景时,作者用“荷叶如舞女的裙”“荷花如明珠”等语句,概括性地展现了自己的感受。从这篇文章的写景语句中可知,作者所形成的观景感受是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变形夸张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扑朔迷离的情调。

通过再读课文,学生被代入到作者的视角中观赏文章中的美景,可以直观地体会散文的景色特点、了解作者的写景方法,同时也可以还原文章中的画面,进而感受散文的审美意蕴和别致韵味。随着阅读深度的增强,学生可由景入情,进一步感受作者的主观情思。

三、细读课文,体悟情感

散文大多都是抒情的,尤其是借景抒怀类的散文,作者会通过细腻刻画景物的特点、寄托自己的主观情感。只有深入地体悟景色背后隐藏的情感,才能发掘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心境变化,才能真正与作者感同身受,进而获得思想和情感上的震撼。因而,在散文阅读指导的第三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让学生潜心寻找文章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思考“作者如何表达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问题。由此,学生便可更深入地体悟散文的情感。

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以艺术化的形式将自身的情感寄托在文章的语句中。在文章的首段,除了开头处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直接抒发了感情之外,后面“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一句,从正面展现了作者心里的“不宁静”,体现了作者内心的烦躁与不安。而正是因为不安,作者才产生了出去走走的想法。通过细读第一段,学生可以还原作者辗转反侧、郁闷难安的心绪,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烦躁和苦闷。

读到“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等语句时,学生可以看出,与之前烦躁难安的情绪相比,作者的情感悄然发生了变化,他慢慢变得平和了。尤其是在文章第四段和第五段中,作者巧妙地运用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月夜荷塘的色彩、大小、气味和声音等特点,营造了一种安逸美好、朦胧浪漫的氛围,打造了一种如诗如画的美好意境。从这里不难看出,此时的作者已经暂时获得了内心的宁静。作者在美好的月夜中抛却了复杂的情绪。但是,作者的宁静又被打破了,当他听到了树上吵人的蝉声以及池塘里叫个不停的蛙声时,作者内心的宁静、美好转变为焦躁、不安、郁闷,这种情绪浓得化不开、吹不散。当现实中无法排遣情绪时,作者又转而走进历史的情境中,通过回忆经典诗句,感受人世间景物和人物的美好。但是美好的情绪是短暂的,当回忆结束后,作者又陷入自己“淡淡的哀愁”之中。

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教师聚焦文章中表现情感的语句,指导学生细品和分析这些语句。在品读时,学生细致地分析文章中的关键字和关键词,领会句子的深意,同时也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变化历程。

四、研读课文,挖掘内涵

《荷塘月色》一文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挖掘文章中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

首先,关注文章中的诗意之美。《荷塘月色》一文的用词颇有讲究,沿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和对意境的刻画彰显了独特的构思以及高超的用语艺术,增强了整篇散文的画面美、色彩美。

其次,关注文章中的文学理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宋代词人苏轼对唐代诗人王维的评价。这一文学理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艺术创作具有深远影响。虽然《荷塘月色》是一篇现代散文,但是在文中,作者也融入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学理论。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勾勒了绝美的“月夜荷花图”,又在写景的基础上表现了理想旨趣、寻找了精神寄托,这与古代文学中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相承接。

最后,关注文章中的叠词艺术。《荷塘月色》一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如“亭亭”“田田”“脉脉”等。通过运用叠词,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增强了荷花的情态和风韵,使得整篇文章实现景与情的深度交融,塑造了一种典雅和清丽的美。此外,叠词的运用也强化了荷花的意象特征,彰显了朱自清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美好品质。

总之,作者以极具诗意特征的字词和语句,勾勒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面,塑造了独特的荷花意象,寄托了作者的情志。通过深挖散文文化内涵的方式,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文本的思想情感,感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还获得了丰富多样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以《荷塘月色》一文教学为例,围绕通读课文、再读课文、细读课文和研读课文四个阶段,从梳理游踪、赏析美景、体悟情感和挖掘内涵四个方面研讨了高中语文散文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钻研了一套独特的阅读方法。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既领悟了散文中美好的景色、深刻的情感和思想,还掌握了阅读散文的独特技巧,这对学生的散文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王飞.论借景抒怀散文的六个教学环节——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J].学语文,2022(6).

[2]徐裕华.怎样开展散文阅读教学——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2022(10).

[3]郏峰.以《荷塘月色》为例谈文本解读的有效方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20).

作者简介:陈雪萍(1984— ),女,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