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与妻书》中的“真”

作者: 赵林林

摘要: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与妻书》是1911年4月24日晚林觉民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至今读来仍然令人荡气回肠。这既是一位革命志士的内心独白,又是一位挚爱妻子的丈夫的内心情感白描。解读时需关注社会背景,了解作者的真心、真情、真爱,感悟作者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祖国深沉的爱。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分析;《与妻书》;“真”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与妻书》一文的作者是林觉民。1900年的某一天,在福州的三坊七巷口走出一位13岁的少年,此时他要去参加童生考试。在考场上,这个孩子没有像其他考生一样洋洋洒洒答卷,而是奋笔写下了七个字“少年不望万户侯”,然后就扬长而去。这个少年就是林觉民,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与妻书》一文的作者。

《与妻书》是林觉民1911年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至今读来仍然令人荡气回肠。这既是一位革命志士的内心独白,同时又是一位挚爱妻子的男人的内心情感白描。在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尤其是革命背景下来构建林觉民的伟大形象,而这却又不是课文解读的全部。如果将课文解读的视角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人物形象的探究,就可以发现在面前出现一个新的“林觉民”。这样的形象构建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可以让学生的内心更加充盈,可以让学生个体在情感的塑造之下变得更加完美。笔者在解读课文的时候,尝试从“真”字入手,解读林觉民在《与妻书》一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真心、真情和真爱。

一、真心

阅读《与妻书》一文,许多读者第一印象就是从中读到了作者的真心。不同的读者之所以不约而同地有这种感觉,就是因为作者在写信时留下了诸多让人感慨良多的文字。比如,文中说:“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无论是今天的教师还是学生,尽管已经少有用笔写信的经历,但多有心中惦记某人而借助于多种手段诉说内心的体验。这样的情景与林觉民或不可同日而语,但在情感上却是相通的。有了如此相通的情感,再来解读上面这段文字,就可以发现“泪珠与笔墨齐下”所构建出来的是一种令人感叹的凄美场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土地”未必是一个具象,用这样的互文解读思路来读“泪水与笔墨齐下”,读到的正是作者对妻子深沉的爱。当这种爱在特别的情境下体现出来时,不仅可以看到林觉民在绝笔之时对妻子的真心,同样可以振荡自己的内心,让自己那颗经受了俗尘的凡心经受洗礼。

解读经典作品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角色代入。阅读《与妻书》与其说是在读作者所写的一封信,倒不如说是在与作者对话,不如说在用作者的文字反观自己。作者为什么说“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作者知道自己的慷慨赴死对于妻子来说是一种怎样的打击,无论妻子如何理解自己,自己总不能做到真正的释然。但很显然林觉明此时就是在解释,这种解释不是为了让自己心安,而是为了让妻子看到自己的那颗“吾至爱汝”的真心。

至爱,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爱到极致的爱,同时这种爱又不是单纯的儿女情长、卿卿我我,而是在追求社会进步、人人大同背景下对妻子的爱。如此再来解读“真心”,可以发现作者的真心不只拘泥于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更在于追求这种无私的、具有博爱内涵的“真”。这种对妻子、对社会进步的“真”,是当下每一个读者所要追求的“真”的方向。

二、真情

在了解作者的“真心”之后再来解读其“真情”,可以发现一个已经被忽视了的关系:很多时候人们会说“心情”这个词,仿佛“心”和“情”永远是连在一起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里无需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将“心”与“情”分开解读,只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解读“心”和“情”,可以发现前者多了理性的成分,而后者则表征着更为丰富的情感。

林觉民在写这封信时,既表达了真心,也抒发了真情。在表达自己内心时,林觉民带着客观的理性,但此情此景又不可能掩饰内心的情感。因此,在信的字里行间,也就读到了林觉民的真情。有人在概括这封信的时候说:“《与妻书》是革命志士林觉民与妻子陈意映诀别时写的一封书信,融遗书、情书、家书于一体,字里行间饱含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无畏的革命斗志,受后世读者喜爱。”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抱负与使命”单元选入此文,学习提示中要求学生诵读课文,注意把握感情线索。由此看来,从感情角度解读这封信确实有其必要性。

信中说,“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初婚是人生最美的时光,几无之一,作者忆起“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的情境,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绝美的画面。如果说这是一幅客观景象的话,那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之丰富,是值得细细解读的。作为读者可以去思考:“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所写的岂不正是花前月下?“并肩携手”所勾勒的岂不正是新婚之人应有的景象?“何事不语,何情不诉”所描写的又岂不正是两人曾经的浪漫?……然而,所有的这些情景都已经成为作者临刑前的回忆,这种现实场景与回忆场景的强烈反差,对于一般人而言可能就只有绝望的心态,但是对于作者来说,却是另一番心态。作者投身革命,并无半点犹豫,这一如其最初考试后投笔那样洒脱、从容。因此,即使在绝命之际,虽然在现实中遭受革命的严重挫折,但其内心却一如既往。作者将心思从革命回归到家庭,回归到自己的爱人身上。革命的千秋伟业或成败得失,留待后人评说,而自己对妻子的一腔真情,其诉说时机却只待此时。这是一种怎样的凄美,是一种怎样的哀婉。

笔者认为,如此真情,非特殊情境与心境下的林觉民所不能写。

三、真爱

真心真情,都源自真爱。林觉民对妻是真爱,对国之爱更是真爱。身为华夏热血男儿,他没有将自己的爱局限在卿卿我我当中,其投身刀光剑影的革命征程,即使殒身也在所不惜。与一般意义上的热血革命者不同,他投身革命却又没有忘记妻子,其追求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也没有忘记对妻子的爱。信中说,“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一个丈夫对妻子的各种复杂之情蕴于这些文字当中,对生活有感之人读到这些文字,所感必定切身。

很多时候,真爱都是不简单、难以言说的,林觉民在信中所表现出来的矛盾,恰恰是这种真爱的表现,而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是对小家与大家的取舍,是爱家与爱国的取舍。这样的爱是情爱,也是舍生取义的大爱。所以,有人说“在林觉民的《与妻书》中,我看到了爱的第三种形态,便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家国情怀,是‘恢复山河日,捐躯分亦甘’的民族气节,这是爱的最终形态——爱自己的国家。”

无论是“爱妻子”还是“爱国家”,本质上都是对民族的爱,都是对人民的爱。这样的爱如果能够协调,那所处社会就是理想社会,如果不能协调,那必然面临取舍。林觉民用他的取舍诠释了何为真爱。身为后人,在解读《与妻书》的过程中应慎思之,明辨之。

参考文献:

[1]汪慧珍. 闲笔切入,还原《与妻书》的真与美[N]. 语言文字报,2022-11-30.

[2]郑硕琪.纸短情长,家国同心——读林觉民《与妻书》有感[J].江西教育,2022(37).

作者简介:赵林林(1983— ),男, 山东省东营市第一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