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魔幻化的展现中探寻现实的深层真相
作者: 李晓琼 蒋昕宇摘要: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节选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文章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讲述了拉丁美洲原本偏远、闭塞又宁静的马孔多小镇开始受到外部文明冲击的过程,以及人们的心理变化。以《百年孤独》为中心,结合曾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礼拜二午睡时刻》《马贡多小村》《巨翅老人》《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等四部马尔克斯小说,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尔克斯小说创作“在魔幻化的展现中探寻现实的深层真相”这一魔幻现实主义特色。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
1982年,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凭借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使得魔幻现实主义成为震撼世界的小说创作思潮与流派。《百年孤独》讲述了马孔多小镇建立、兴盛、衰落到消失的百年历史和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坎坷命运,借此展现了拉丁美洲几个世纪的历史以及人们经受的种种苦难,既充满魔幻色彩,又有惊人的真实性。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节选了《百年孤独》这部经典小说的开头部分。此外,《礼拜二午睡时刻》《巨翅老人》《马贡多小村》《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等也曾先后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小说故事情节离奇神秘、人物命运令人唏嘘,展现了拉丁美洲民族历史背景和现代性道路相互影响下的家族变迁等,是上述几部小说的特点。将上述小说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探讨马尔克斯如何借助幻想和夸张造就魔幻的故事,又如何在荒诞不经的故事中表现对现实的思考,理解作者对拉美民族深厚的责任感,领略蕴含其中的追求自由与美好的主题。
一、离奇神秘的魔幻故事
瑞典文学院授予马尔克斯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指出,他的小说“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马尔克斯善于塑造闯入现实世界的外来者形象,通过外来者的独特经历,给人触动心灵的阅读感受。
(一)闯入现实世界的外来者形象
《百年孤独》《礼拜二午睡时刻》《巨翅老人》《马贡多小村》的主人公多是闯入现实世界的外来者形象,他们代表着爱、美好、勇气,与当地的人和环境交流碰撞,经历坎坷,却大多因无力改变现实世界只能黯然离开。
《百年孤独》中的布恩迪亚家族多是开拓与奋进者,他们筚路蓝缕来到马孔多,不断面对新的动乱与灾难,经历多重困难和数次失败,凭借各自神奇的力量不断迎接新挑战、寻找新出路,最终还是在时代文明的洪流下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中。溺水者埃斯特温外形高大、健美,具有女人想象不到的男性阳刚之美,性格温柔、真诚、勤劳又乐于助人,成为当地妇女心目中最优秀的男人,他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可以说是一位带给人们幸福、文明和希望的使者,但最终只能随海水漂走。被暴雨冲进村民家里的巨翅老人是一副“老态龙钟”的“肮脏”模样,虽然被居民们视为“一个活生生的天使”,但最终还是被当作当地人猎奇、赚钱的工具,经历了无尽的痛苦和漠视后毅然离开。《礼拜二午睡时刻》被作家视为自己“最好的短篇小说”(《番石榴飘香》),丧子的母亲坚定地申述自己祭奠被视为小偷的孩子的期望,这种超越世俗道德评判的母爱的力量打动了神父一家,给人以温情的震撼。
(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独特经历
马尔克斯小说中塑造的这些闯入者大都经历非凡,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首先,伴随其到来的多是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如《巨翅老人》中连下三天的大雨与死蟹带来的瘟疫。《百年孤独》中“极风把一个马戏团全部刮上天空,第二天渔民们用网打捞上来许多死狮和死长颈鹿”。其次,鬼魂、预言、征兆等因素增强了小说的神秘感。如《百年孤独》中丽贝卡父母的骨殖经常发出响声,总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和地方出现,在梦中常与父母沟通。普鲁邓西奥的鬼魂时常在世间游荡。阿玛兰坦预言自己的逝去,等等。
此外,当地人的精神愚昧与情感麻木反衬了闯入者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当地人只关注眼前的利益,无心细究闯入者的来历,也不愿主动改变生活方式。闯入者或许明知其到来对现实世界而言微不足道,仍然执着地选择降临,在与当地人的交流碰撞中始终坚持不懈,周而复始地传达美好的向往。《礼拜二午睡时刻》中,悲哀丧子的女人为了能实现合乎自己母亲身份的目标,在小镇上以自己的沉着对抗人群的昏睡。《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中的尸体伟岸的身躯和俊美的面庞带给村民巨大的震撼,他们只会想象这具尸体生前的生活情景,却从未考虑这尸体当下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
二、细腻深刻的现实思考
马尔克斯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特点一方面着力于“魔幻”,即小说中遍布不可思议的人物和情节,给读者带来很多新鲜感;另一方面直指“现实”,即通过真实典型的描写表现传神逼真的形象,表现人们现实的生存状态,使得小说呈现离奇又真切的特点。
(一)细腻叙写人物的精神面貌
《百年孤独》节选部分着力表现马孔多受到外部文明冲击时人们的反应。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用音乐钟代替报时鸟,用巴旦杏代替金合欢,发现使树木经久不衰的方法;乌尔苏拉忙于买卖以壮大家业,为矫治丽贝卡吃泥土的恶习;奥雷里亚诺在废弃实验室里研究金银器工艺,反复制作小金鱼。主人公以各自的方式拥抱现代生活,但最终全都染上了“失眠症”,这意味着一味向往现代社会却遗忘本民族历史会陷入无穷无尽的孤独难以自拔。
《巨翅老人》中当地人对老人采取的“圈在铁丝鸡笼里”“戏耍”“俘获”“围观”“收取门票”“拔下他的羽毛”“投掷石头”“用在牛身上烙印记的铁铲去烫他”等一连串行为,表现了当地人精神上的愚昧、空虚、孤独。
《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善于运用侧面描写表现溺水者埃斯特温的美,如女人们擦洗干净溺水者后都惊讶地憋住了呼吸;她们甚至觉得她们的男人是世界上最污秽、最没有本事的人,也为自己难过、抽泣;村民为他举行了所能想象到的最隆重的葬礼,等等。
《礼拜二午睡时刻》中神父对母女二人的态度更是从细节见真情,依次有“脸刷地一下子红了”“头上开始冒汗了”“嘴里咕咕哝哝地说”“吁了一口气”等神态变化;劝阻母女俩立刻去墓地从“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常规的问候,到“等一会走吧”有些设身处地般的体贴,再到“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的尽力相助却又无能为力,表现了母爱超越道德偏见的巨大感染力。
(二)回溯性叙事与非叙事性描写中的现实思考
文学书写总与记忆相关,但记忆又往往与遗忘伴行。为抵抗遗忘的侵蚀,作家会回到记忆最开始的地方回忆过往,这便是小说中的“回溯性叙事”。马尔克斯小说常在已知命运和结局的情况下,再从“将来”回溯“现在”,使整部小说结构更加曲折错落、引人思考。如《百年孤独》的开篇:“多年以后,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回忆火枪行刑队时,将会想起他的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短短几句话容纳了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时间维度,使文本呈现出相对封闭循环的特征。统编版语文教材节选部分,叙述者把对精美的木钟的描写当作叙述的“当前”,后插入“那些年间”,使本应呈现的“当前”的事件在读者眼中渐远,成为“过去”;接着又用“多年以后”呈现街道未来景象,然后再回到最初时空继续叙述。跳跃的叙述使小说充满神秘感,让读者在不断消除疑惑、揭开谜底的过程中把握历史的纵深,对现实的思考也更具冲击力。
非叙事性描写指叙述者藏在幕后,直接展现一个个生活场景;人物经常以新的面貌呈现,淡化其变化过程;场景之间,常常用虚线或空白显示跳跃。小说主线荒谬离奇的故事已经足够让读者震撼,非叙事性描写更突出“平常的大多数”的无知与荒唐。《礼拜二午睡时刻》反复提及天气的“闷热”与人群的昏睡,象征整个小镇人们精神的愚昧与麻木。《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中妇女对艾斯特温生前场景有两次想象,分别指向他的奇异能力和谦虚友好的品性,这些优秀品质恰恰是渔村现实生活中缺乏的。这些“闲笔”看似与情节主线没有直接联系,但都呈现了故事的背景,体现了马尔克斯对世间真情的珍视与渴望。
三、民族书写的时代影响
(一)民族现代化的书写与思考
马尔克斯以独特的写作手法把属于拉美的民族记忆纳入现代小说的长廊中,但他并不止步于讲述一个个吸引人的故事,更在记录展述拉美的民族记忆,对拉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扭曲提出自己的思考。马尔克斯担任过新闻记者,体验过民间疾苦,他曾说:“若是没有三年穷困潦倒的生活,我可能当不了作家。”在小说创作中他擅长注入现实关怀并提出思考。
在上述小说中,随处可见现代社会对拉美本土古老生活方式的影响。一方面,现代化带来很多生活便利。首先体现在生活方式的改变上。如华丽的服饰、电风扇、塑料袋等现代产品,小镇商业营业时间根据火车到来而变化,包括售票参观、购买服饰等消费行为。其次是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如火车已经普及且区分座位等级,并给当地人带来了电灯、电话、电影。还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不属于本地经济作物的香蕉却广泛种植,香蕉公司的出现极大改变了社会面貌。
另一方面,被迫进入现代社会的拉丁美洲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首先是自然灾害,如连续多天乃至持续几年的大雨,渺茫无际、波涛汹涌的大海。其次是因经济利益、等级差异带来的动乱与罪恶,集中表现为《百年孤独》以一个罢工组织参与者的视角还原了香蕉园惨案。但作为唯一的见证者,何塞·阿尔卡蒂奥在对别人讲述这场暴行时,得到千篇一律的回答却是“这儿没有死人,马孔多没发生过任何事”。还有人们的精神焦虑。丽贝卡带来的“失眠症”感染了马孔多镇上的所有人,并逐渐恶化为遗忘症,使人们遗忘童年记忆、事物的名称、每个人的身份,直到整个自我。为了抵御失忆,奥雷里亚诺想出了为每件物品贴标签的办法,实则隐喻人们不能在文明冲击面前忘记民族历史。
当时的拉美国家政治上没有独立,经济命脉由西方掌控,文化传统备受冲击,究竟该如何选择适宜民族特点的现代化道路成为马尔克斯着重思考的问题。在上述小说中也有一些提示。比如,人们揣摩巨翅老人的身份时,曾猜测他是“管理世界的首脑、整顿世界秩序的智者”,或是“被提升为五星上将去赢得(与美国霸权对抗)的战争” ,或是众人爱戴的、有着非凡神力的溺水者“艾斯特温”(西班牙语意为“皇冠”)。这三者分别隐喻和平民主道路、革命抗争道路、君主立宪制度。但无论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都无法摆脱“孤独”的命运。按照《百年孤独》的情节发展,布恩迪亚上校打着仗就突然不知该做什么;第三代阿卡迪奥因为不知道革命的意义转而变成了独裁者;第四代奥雷良诺第二的妻子费南达进入家族后想要把子女培养成西式贵族,但整个家族都不愿意按照她的计划来运转……最终,马孔多被飓风刮走,一切都从世人记忆中消失。
(二)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下中国当代小说的民族书写
以马尔克斯为代表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民族书写与思考对中国当代小说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莫言在阅读《百年孤独》后感慨道:“非常惊讶,原来小说也可以这样写。”魔幻现实主义厚植本土,直面现代,具有世界性的内涵,促使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作家重树民族文化自信,去挖掘乡土资源。阎连科认为马尔克斯让我们重新发现了艺术和土地的关系、民间资源对于写作的价值以及作家个性在写作中的地位。马尔克斯影响中国当代小说创作大致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对马尔克斯小说语言的直接模仿。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我回忆起从前有许多个黄昏,父亲站在我的铁床前,一只手抚摸着我的脸,一只手按在他苍老的脑门上,回过头去凝视地上那个变幻的人影,就这样许多年过去我长到二十六岁。”莫言的《檀香刑》:“那天早晨,俺公爹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这些小说的开篇明显是对《百年孤独》开篇的化用。
其次是学习马尔克斯小说的整体结构。陈忠实的《白鹿原》以白、鹿两大家族体系建构全书,回溯性叙事手法,本土灾患的描绘,朱先生等典型人物形象,都与《百年孤独》类似。陈忠实也曾明确表示《白鹿原》的玄幻色彩是受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影响。
第三是作品对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思考。格非的《望春风》表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力量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革,但是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与马尔克斯小说一样,体现了对现代文明的矛盾和警惕心态。
纵观曾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几篇马尔克斯小说,其共通之处在于讲述不可思议的魔幻故事,又饱含细腻深刻的现实思考,多角度展示了拉丁美洲民族记忆。莫里斯·哈布瓦赫认为,人通过回忆的方式重建过去的原因,本质上是一个寻回自我的过程。马尔克斯以对拉美民族深厚的责任感,借鉴民族传说、神话,运用幻想、夸张等手法讲述令人着迷的魔幻故事,从“严酷的事件,关键的转机,矛盾的转化,在通往人生目标、追求和向往的征途上的胜利和挫折,形形色色的奸诈妙策,危机和冲突,人类不同理想、愿望的矛盾斗争,辩论、争吵和孤注一掷,忧虑、苦难、创伤、疾病和死亡”等方面,表现对现实的思考,让这些小说追求自由与美好的共通主题具有了超越时空的价值与魅力。
参考文献:
[1] 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 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M].北京:三联书店,2017.
[2] 尹均生.中国写作学大辞典(第二卷)[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
[3] 加西亚·马尔克斯.加西亚·马尔克斯访谈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
[4] 莫言.莫言文集:用耳朵阅读 与大师约会[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5] 陈忠实.接通地脉[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6] 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
[7] 利昂·塞米利安.现代小说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一般委托课题“基础教育阶段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实施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2300000212WTB】
作者简介:李晓琼(1991— ),女,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圣菲学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育、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