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驱动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赵伟伟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驱动法是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教师设计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探究虚词意义、掌握文言文句式用法、理解先人的智慧,在拓展阅读中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应善于运用问题驱动法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问题驱动法;文言文;高中语文
问题教学法指的是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建构学生和知识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获取知识,成为一个能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新时代人才。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设置问题,利用问题启迪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效率。
一、有的放矢,探究虚词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问题导向,要全面梳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在设置问题时,教师要认真梳理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做到有的放矢。探究虚词的意义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点。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虚词意义。
设计问题,教师可以从“结合上下文分析虚词含义”“拓展思考分析虚词其他意思”“自主建构整理归纳虚词”三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梳理并解决学习难点。执教《六国论》一文时,笔者设置问题一:“找出课文中带有‘以、其、为、而、之、则’等虚词的句子,并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的意思分别是什么。”学生找出了“不赂者以赂者丧”“以地事秦”等句子,结合上下文分析,发现“以”字的意思并不一样,前一句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后一句中的“以”是“用、拿”的意思。在学生搞清楚这些虚词的含义后,笔者又提出问题二:“拓展阅读,整理归纳‘以、其、为、而、之、则’等虚词都有哪些含义。”如“以”,学生总结归纳,发现除了“因为”和“用”的意思以外,“以”还有“凭着、而”等意思。笔者提出问题三:“整理归纳文言文虚词用法,着重分析一词多义和一义多词的情况。”笔者还指导学生通过列表格、绘制思维导图等方式,全面整理上述虚词的含义。
问题教学的重点是将问题作为中心,将教学内容化为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如果能将虚词作为中心,提出问题,则抓住了文言文学习的重难点,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大有裨益。
二、触类旁通,积累句式用法
句式用法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教师可以设置启发式问题,用教材选文的句子作为例句,指导学生掌握特定的句式,然后再让学生拓展阅读其他文言文,寻找具有相似特点的句子,对比分析,总结异同。促使学生触类旁通,提升文言文阅读水平。
提问时,笔者设置“总结归纳特殊句式”“对比现代汉语用法”“自主拓展收集”三方面的问题,起到问题驱动的效果,帮助学生触类旁通,使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文言文句式。在解读《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笔者提出问题一:“在这篇文章中有判断句的肯定和否定形式,你能否找出这些句子,分析总结文言文判断句的句型特点?”学生找出了“是寡人之过也”,发现文言文常用语气词“也”表示判断。还找出了“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认为文言文否定句式常带有“不”字。笔者提出问题二:“在现代汉语中,是否也有判断句呢?其句式特点是什么?你能否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学生通过对比发现现代汉语常在判断句中用“是”,文言文的判断句中可能也有“是”,但是意思不一样。笔者提出问题三,引导学生拓展阅读:“除了判断句以外,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还有哪些不同的句式?它们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可以结合学习判断句的经验,自主归纳总结。
设置启发式问题能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形成连锁反应,总结归纳其他句式,这样学生的思考能力能得到显著提升。
三、拾级而上,汲取先哲智慧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安排一些难度层级逐步提升的问题,给学生构筑自主思考的情境。这样能让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能力。学生可以围绕先哲智慧展开主题探索,逐步理解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设计拾级而上的问题时,笔者按照“挖掘文本中的智慧元素”“搜索资料、知人论世解读”“结合自身总结人生感悟”三个层面提出问题。在解读《劝学》一文时,笔者首先提出问题:“找出《劝学》中和学习有关的词句,说说作者对于学习的观点是什么,他认为怎样的学习态度更好?”学生找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词句,并总结出:“坚持不懈地努力,这是文章提出的学习经验。”接着笔者提出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式开展学习:“你了解荀子吗?”引导学生搜索资料,了解荀子的主要学术观点。学生搜索拓展资料,发现荀子是著名的儒家学派代表人,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认为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学生了解到,文章的主旨符合荀子的学术观点。最后笔者提出第三个问题:“《劝学》中提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你能否从中汲取先人的智慧,端正自己的行为?”促使学生学以致用,更好地感悟古人的智慧。
教学并非是教师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寻找答案。故此,在提问时教师要设计难度逐步提升的问题,让学生拾级而上,逐步挖掘文言文的主题思想,体会古人的智慧。
四、开阔视野,发展审美意识
在阅读文言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搜索更多的信息,提升其审美素养。教师可以提出发现型问题,指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学生可以围绕审美赏析主题自主拓展阅读,提升审美意识。
《阿房宫赋》是一篇典型的赋作,具有独特的形式美、语言美、思想美。故此,在设计问题时,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全面提升审美意识。问题一,结合吟诵欣赏,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形式美。播放具有节奏感的音乐,让学生带着情感诵读作品,思考该作品的句式特点,分析作品在声律上的排比特点,感受其音乐美。问题二,结合绘画欣赏,展现阿房宫的图画,引发学生想象,然后思考:“在文章中有哪些词句展现了阿房宫的美?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何能全面地展现阿房宫的艺术性?”结合此问题,学生感受到作品的语言美。文章用大量铺垫、伏笔等描写,运用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起到了渲染的效果,展现了阿房宫的美。问题三,让学生体会作品的思想美:“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为何要写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想要劝勉唐朝统治者什么?”结合此问题,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提问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美术、吟诵等,用学科整合的方式辅助学习,这样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构筑问题情境,提升审美意识。
五、拓展资源,提升文化品位
拓展性问题也是文言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围绕文化传承拓展搜索资料,解决问题,提升文化素养。
学习《师说》一文时,笔者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文化内涵。问题一,主要引导学生从课文入手,了解作品的立论和驳论艺术:“这篇文章结构鲜明清晰,请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他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问题二,从课文拓展延伸到文化层面,让学生思考作者在何种文化背景下创作的这篇文章:“作者为何要写此文?利用历史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看看作者为何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问题三,由古及今,进一步引入文化探究方面的问题:“你认为今人对于‘从师学习’的态度是什么?古人的观点对你有什么启迪?试着拓展阅读一些今人撰写的和‘从师学习’有关的文章,并思考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要抱着怎样的态度学习?”通过上述一系列问题,学生一方面拓展阅读了古今资料,另一方面也深入了解了“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提升了对文化的理解。
在问题引导下,学生拓展阅读文言文资料,这样能构建跨文化、个性化、创造性强的学习课堂,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构建高中语文问题课堂时,教师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启发性、探究性、层次性,结合文言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设计问题。这样能优化提问的质量,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文言文内涵,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雅佳.基于问题教学法视域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以 KS 市某中学为例[D].喀什大学硕士论文,2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作者简介:赵伟伟(1982— ),女,江苏省徐州市侯集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