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挂罥”释义献疑
作者: 周萌俐摘要:新中国成立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被选入多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现行部编版语文教材将其选入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将诗中“挂罥”释为“挂着,挂住”,将“罥”解释为“挂结”,未能准确表达其含义,且“挂结”一词是非常用词,不易理解。追本溯源,将“挂罥”解释为“缠挂,即挂住并缠绕”,“罥”解释为“系,缠绕”较为通俗,便于学生理解。
关键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挂罥;解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唐代诗人杜甫在上元二年(761年)的秋天于成都所作。新中国成立后,这首诗被选入多版语文教材之中。现行部编版语文教材也收录了此文,安排于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十四课《唐诗三首》。文下共有17个注释,而其文末“挂罥”与“罥”的注释有待商榷。
翻阅不同版本语文教材关于“挂罥”的解释,可看出“挂罥”的释义并不一致。部编版语文教材将“挂罥”释为“挂着,挂住”,将“罥”释为“挂结”;人教版语文教材将其解释为“挂着,挂住。罥,挂”;苏教版语文教材将其释为“挂,缠绕”;《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二册)》《初级中学课本:文学(第三册)》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语文(第三册)》均未解释“挂罥”,仅将“罥”释为“挂”。总的来说,“挂罥”一词的解释为:挂着,挂住;缠绕。“罥”被解释为“挂”“挂结”。
针对“挂罥”的注释,人教版语文教材施行时,陶再权进行过部分论证:“挂罥”与“罥”的注释皆不准确。从语词结构出发,陶老师认为人教版语文教材将“罥”释为“挂”,那么“挂罥”就成了一个词义完全相同的并列结构词组。从下句与它对应的“飘转”可知,“挂”和“罥”意义一定不完全相同。并引《汉语大字典》解释:“罥”本意为捕鸟之网或用绳索系取鸟兽,泛指悬挂、缠绕。因此得出,“罥”也可作“缠绕”讲,此义放于诗句中正合语境。由此,可以修正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注解,将“挂罥”修改为:“挂住或者缠绕着。罥,缠绕。”
如上述所言,人教版语文教材将“挂罥”释为“挂着,挂住”,将“罥”释为“挂”并不准确。现行部编版语文教材仍将“挂罥”释为“挂着,挂住”,但改变了“罥”的意义,将其释为“挂结”。而“挂结”并非常用词,《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中均未查到此词,这将难以让学生理解——茅草挂在树上打结了?茅草被“系”在了树上?再者,若“罥”有“结”之义,而“挂罥”仅释为“挂着、挂住”,“结”义便显得有些多余,因此解释不太妥当。
首先,为何有“结”一字?“结”字从何而来?仇兆罥在《杜诗详注》中注:“李善《选注》:‘罥,结也。’”据此推测,编者参考了仇兆鳌之注。《王力古汉语字典》中,“结”有六种释义。读jié时,第一个释义为“绾成疙瘩或系(jì)成扣”,第二为“凝聚,缄合”,第三为“构建”,第四为“终了,定罪”。读jì时,有“发髻。后作‘髻’”与“系(jì)”两种释义。根据语境与“结”的义项来反推,“绾成疙瘩或系成扣”与“系”语意似乎更贴切。
再从“罥”这个字本身来看。
《说文解字》网部中,徐锴在“罥”字下注道:“今人多作罥字。”此字释为:“网也。从网、罥,罥亦罥。一曰罥也。古眩切。”王筠于《说文解字句读》中注:“网也……以绳索系取兽也……谓取兽绳也”。《说文解字义证》言:“罥,以绳系取兽也”“以绳取物曰罥”“罥古文作罥,谓取兽绳也”“孙罥音义罥位羁其足也”,指出鲍照《芜城赋》中,“罥”被注为“系取、挂”。对于“绾”字,桂馥注曰:“绾,绢也,绢当作罥”“绢,系也”。由此可推出,“绾”与“系”之义相近。这就再次印证“罥”所含“系”义。
由此可对“罥”字的释义作如下归纳:①系,以绳系取(兽);②以绳取物;③挂;④名词,可释为“取兽绳”。
当代的汤可敬在《说文解字今释》中翻译道:“罥,网名。由网、缳会意,缳也表声。另一义说,用绳索系取鸟兽。”《王力古汉语字典》中,“罥”有两个义项:第一个为“挂”,并以本诗为例;第二个为“捕取鸟兽的网”。《古代汉语词典》“罥”也有两个义项:一为“缠碍,缠挂”,以鲍照《芜城赋》及本诗为例;二为“用绳索捕取鸟兽”。《古文鉴赏辞典》则将鲍照《芜城赋》中的“罥”字释为“缠绕”,更加通俗易懂。
将当代释义进行梳理,“罥”作为名词,同样可解释为“(捕取鸟兽的)网”;作为动词,可解释为:以绳索捕取鸟兽;挂;挂碍,缠挂,缠绕。
将上述所列义项进行整体梳理概括,得出“罥”的解释大致如下:①〈动〉系,以绳索系取鸟兽;②〈动〉以绳取(捕取)物;③〈动〉挂;④〈动〉挂碍,缠挂,缠绕;⑤〈名〉(捕取鸟兽的)网。
结合“结”“罥”之义及诗歌语境,在陶再权论证的基础上,可对教材中的注解进行修改:将“挂罥”解释为“缠挂,即挂住并缠绕”,“罥”则解释为“系,缠绕”。这样较为通俗,便于学生理解。
黄灵庚在《训诂学与语文教学》一书中指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仅依照课文注释,或单凭类似参考资料的东西去讲课,是很难胜任的。”在进行文言文教学备课与教学时,教学重点为疏通“浅显”词义,备课时要对勘所选课文的版本、参考古注、广泛参考现代人研究成果、补充当注未注者,还应求真务实、发明新义。虽然初中学生掌握得不必如此复杂,但教师应理解深入,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学中的度,更好地将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更为清晰、准确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陶再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句注释质疑[J].语文教学之友,2016(10).
[2](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诗详注(全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汤可敬译注.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8.
[5](清)王筠撰集.说文解字句读[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6](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
作者简介:周萌俐(2000— ),女,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研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