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构建与运行

作者: 曹海霞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讲授型、案例型的教学模式,但这些模式已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构建语文学习共同体,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好地营造协作学习的氛围,更好地倾听与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心声。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高中语文;构建;运行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面对变幻莫测的未来。针对培养高中生的素养和能力,教师多采用讲授型、案例型的教学模式,这些单向传递的模式侧重于教师讲,学生听;优生说,差生听;教师主动,学生被动;优生主动,差生被动。笔者认为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当下教育要全面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构建语文学习共同体,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共同体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倾听协作为主要方式,以互助实践为导向,创设轻松、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氛围,旨在为每位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基于学习共同体,师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可以高效沟通交流、分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笔者通过构建语文学习共同体,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展开语文学科教学。实践证明,构建学习共同体,可以使学生让高中语文走进学生的心里,可以发挥更强的主动性,营造协作学习的氛围,更好地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见解。

一、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化大为小,拆分重组

基于高中的升学压力,师生有着共同的目标,即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成绩。因此,必须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不仅是教育的主体,更是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这一点在若干次的课程改革中都反复提及。当前,每个班级大约有学生50人,教师通常无法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因而,化大为小,构建善于倾听、协作的语文学习共同体,就十分有必要了。

(一)构建基础

与小学、初中学段相比,高中学段的优势在于经过中考的筛选、分层,同一所高中的学生的能力水平相对整齐。高中语文的特殊性在于高中生各自有着不同的阅读背景、阅读兴趣,不同程度的知识积累,且凭借高中生已有的语文能力,语文课基本都能听懂,但内化吸收程度各异。构建学习共同体,便于高中生更好地共同探讨问题,有利于学生倾听彼此的心声。

(二)构建规模

笔者把所教班级的48人分成12个小组,每组4人,4人是前后左右的组合,以方便开展讨论与交流。每个小组被视为1个学习共同体,培养4人的组内情谊与责任,同时也激发12个组间的合作与竞争。在学习共同体中,让学生既能感到自己和其他人同属于一个小团体,又能感受到大家都隶属一个大团体。此种方式能满足学生的自尊和归属需要,不让一个学生落单,让学生获得安全感,便于学习共同体内主动提问、主动关怀,团结协作,使学生获得全面成长。

(三)构建依据

“被动学习、主动学习其实都属于浅层学习,只有到了建构学习和交互学习才是深度学习。学习方式越主动,学习的层次就越深入。”传统的小组学习看似热闹,学生却各说各的,无法形成碰撞,属于浅层学习。笔者认为只有尊重学生的差异,肯定学生的个性,才可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到达深度的“建构学习”。

(四)构建目的

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多是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课堂问题或完成作业,以得到一个共同的答案。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之间缺乏真正的互动和真诚的交流,无法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优势。而学习共同体则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强调学生要主动提问,主动寻求共同体的帮助,来解决问题或发现新的问题。提问后,他人帮忙解答,这样共同体的互帮互助自然就形成了。提问者和解答者心灵上得到了沟通,心理上自然亲近,主动提问——互相解答(或者思维碰撞)的模式也就自动生成了。因此,学习共同体的本质是弱者的互相帮助,是强者的冲刺与挑战。构建学习共同体旨在为每位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使每位学生都能深入、高效地学习。

二、学习共同体的运行:构建协作,共同进步

在语文学习共同体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师生从一开始的不习惯、不自然到渐渐磨合,从只听教师讲授到各说各话,再到师生能相互倾听、互帮互助,到学生勇于提问、敢于回答、勇于挑战、敢于应战,虽然经历了很长时间,但收获颇丰。以《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为例,笔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协作互助

在上课之前,笔者设计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烛之武为何退秦师,如何退,退的结果怎样;二是把握烛之武的语言艺术和人物形象特点。学习的第一步是让学生自读,自行理解文意,读懂文本。然后以语文学习共同体为单位,协作学习。学生先是自读、标注重难点,而后笔者发现共同体内成员有主动提问的,也有主动回答的;有能提问但都不会回答,就主动拿出工具书大家一起探讨的,也有纵观前后文忽然醒悟,一脸激动地跟他人分享的;还有能够勾连学过的文本,举一反三的……最后,各共同体之间交流时,笔者发现文意理解的问题基本都解决了,难点问题笔者给予点拨和纠正。

在这样的过程中,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极大增强,学习效果比教师逐字逐句讲授要好得多。这是学习共同体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与他人互相提问、挑战、鼓励、陪伴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分享困惑、提供反馈,或是分享知识、经验,相互激励和启发。这期间学生感受到了支持、鼓励和归属感,增强了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学习效果良好。

(二)多元视角

在分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和形象特点时,学生不仅能结合该文本分析,还有学生分享了“王孙满对楚子”——王孙满用“在德不在鼎”和“天命”来睿智地回答楚子。有学生说“颜率借师齐国,退秦兵,保住九鼎”,后又以“何途之从而出”,让齐王知难而退。有学生联系“墨子止楚攻宋”“晏子使楚”“蔺相如完璧归赵”等学过的内容展开分析。这样的对话,已经从单一的对烛之武的分析上升到辩士、外交使者等,由退兵延伸到和亲邦交等。正是基于学生多元的阅读基础和视角,拓宽思维,也让学生对“爱国”有了更深地理解。这样的多元联想,源于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具有不同的背景和阅读经验,而这种多元性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启发反思

在《烛之武退秦师》文意疏通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能调动已知,举一反三,解决重难点实词虚词等,且通过回答或分享让共同体内的学生都发觉其妙处,原先不会此法的学生在倾听后有所触动,主动自我反思,学习更加踏实、积极。那些听了别人列举很多相关“辨士”“外交”例子的学生,在批判思考的同时,更是抓紧博览群书,明白了终身学习的道理。

可见,学习共同体能启发学习者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思考。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讨论,学生可以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深化对问题的理解,进而以更深入、更全面的方式思考和学习,由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思考与展望:且行且思,继往开来

虽然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运行在班级的语文学习上初见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反思和改进。

(一)教师要提升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

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首先是共同体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不是传统的“师”,而是与学生构成共同体中的“互学者”,重在倾听并适当指导。因而教师要预设高质量、高水平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还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文献资料,引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和研究。同时,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发现和利用学习中的机会,激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性。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自身要有较高的素养和水平,因而作为教师,要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劲头。

(二)注意共同体中每位成员的角色定位

每个学生都是语文学习共同体的参与者和贡献者,不能出现某些学生被边缘化的情况。虽然在平时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已经尽量注意实现每个学生的平等参与权和发言权,让每个学生能够通过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促进彼此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但是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开朗外向乐于合作的、有沉默内向喜欢独处的。因此,在学习共同体构建时,对每个成员的角色定位还要多考虑学生的性格等因素。

(三)要注重跨学科联系

语文作为学生的一门母语学科,在学习共同体的活动中应联系学科的实际应用场景,并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学习,尤其是历史、政治等学科。当然,学好语文也能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语文,将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使学生更立体、更全面地掌握知识。

(四)要注意评价的公正性和多样性

在语文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更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发挥潜力,得到公正的评价和认可。同时,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和标准,注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其在多元碰撞中不断发展。

综上,语文学习共同体是一种有着很大潜力的学习方式,它关注平等、互助,重视倾听、交流,能够在师生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和真正的互动交流,促使高中生更加积极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愿景。

参考文献:

[1]陈静静.学习共同体: 走向深度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陈静静,谈杨.课堂的困境与变革:从浅表学习到深度学习——基于对中小学生真实学习历程的长期考察[J].教育发展研究,2018(Z2).

作者简介:曹海霞(1984— ),女,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