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窥豹 可见天地

作者: 吴艳艳

摘要: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故事和情节反映社会生活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小说的教学除了关注小说三要素之外,还需在细节上下功夫。细节是小说情节的最小单位,细节对人物塑造和情感主旨的表达有重要作用。细节鲜活形象,细节暗示命运,细节彰显功力,细节暗含乾坤。在教学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反复出现的细节,品析环境的细节,把握情节的细节,挖掘人物的细节。通过把握细节深入理解文本。

关键词:细节;人物形象;情感

何为经典?一般来说是指行业中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是能够在不同时代,被不同群体认同的作品。这一标准同样适用于经典小说。经典小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内容和哲理兼备的,并为读者所喜闻乐见的小说。经典小说有一个经典化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有几个必备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塑造了文学史上独特且极具魅力的人物形象。古今中外的经典小说概莫能外,说起《红楼梦》,林黛玉、贾宝玉的形象立刻浮现在脑海中,谈到《堂吉诃德》,那个疯癫可笑又英勇无畏的堂吉诃德就闪耀在每个读者的精神世界里。

成就一部小说的经典人物,除了作家生花的妙笔、跌宕起伏的情节,更离不开作者独具匠心的细节刻画。笔者结合典型细节,梳理细节描写的作用。

一、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一)细节鲜活形象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鲁迅的小说《故乡》中少年闰土“瓜地刺猹”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除了乡村月夜的美景之外,更加打动读者的是少年鲜活的生命力。手捏钢叉,守护自家的西瓜地,闰土是家里的好帮手,闰土与猹多次交手,知己知彼,面对狡猾的猹,要快、准、狠,但最终这只猹还是逃之夭夭了。少年闰土的英勇形象却一直鲜活在迅哥的心里。除了动作细节展现了少年闰土的活力与朝气外,小说中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也别具一格。月光下闰土的银项圈分外醒目,银是贵重金属,戴着项圈的男孩说明他是家里的宝贝。在民间银有驱邪避凶的作用,这一细节不仅表现出了少年闰土的家境,没有冻饿之虞,也表现了闰土的家庭氛围和家庭地位,少年成长于温暖有爱的家庭中,在乡村恣意生长,成为迅哥心中少年英雄的模样。朝气蓬勃的少年英雄,在二十年后却变成麻木的木偶人,强烈的对比造成的巨大冲击力,凸显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小说人物形象的丰满来自作者独具匠心的细节刻画。

(二)细节暗示命运

在小说《故乡》中,当分别多年的闰土和“我”再次相见时,闰土的下意识的反应相当耐人寻味。“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少年时的好友久别重逢,喜悦之情自然无需多言,但同时涌起的还有分别岁月中经历的人世沧桑。迅哥脱口而出喊“闰土哥”,而闰土“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面对“我”的呼喊,闰土想要回应,内心却挣扎和矛盾,最终喊出了“老爷”。这个细节说明在闰土心中,封建传统礼教最终战胜了儿时的单纯友谊。生活的差距已经像马里亚纳海沟一样横亘在闰土的心中,闰土的几经思索和考量,终究还是无法跨越。

这个细节也暗示了闰土的遭际和命运。闰土在灵魂深处烙印上了封建等级制度。“老爷”二字明确了主与仆的关系,这种定位不仅表现在他身上,也延伸到了水生身上,闰土让自己的小儿子给迅哥磕头,这一细节传递了封建礼教制度,也规训了水生。水生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是否会成为下一个“闰土”?水生能否突破这种命运的循环?这些细节令人深思。

(三)细节暗含乾坤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我’二姐的婚事之所以能够确定下来,归功于全家给这个青年看了于勒的信”。这个细节看似不合情理又在意料之中,看似荒谬滑稽,实则真实可信。在小说中不仅仅我们全家和于勒的亲情关系靠着金钱维持,甚至于二姐的婚事也要依靠万里之外、多年未见的于勒一封宣告自己发财了的信。与其说这个青年看上了二姐,不如说这个青年看上了于勒的钱和“钱途”。关于信还有一些细节值得注意。面对一封漏洞百出的信,以及此后十多年于勒的杳无音信。“我们”一家人对于勒发财这件事却深信不疑,甚至拟定了上千种消费计划。这些细节都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的虚荣,以及金钱至上、崇尚享乐的观念。于勒只是时代中千千万万人的一个缩影。

作家总是比普通人更精准、更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作家的人文情怀与悲悯也暗含于细节中。例如,《我的叔叔于勒》整篇小说中唯一的温暖来自少年若瑟夫,他给了穷困潦倒的于勒十个铜子的小费,并且在心里默念“这是我的叔叔,我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因为考虑到家庭困窘的现实,以及年少的自己无法实现经济独立,若瑟夫无法与自己的叔叔相认,但他给了小费,力所能及地温暖这个“最熟悉的陌生人”,更是表达了自己的心声,对父母进行了无声的反抗。这也是莫泊桑对时代的拷问。在金钱至上的世界里呼唤亲情与真善美。而这些深沉的意蕴巧妙蕴藏在小说的一个个细节中。

(四)细节彰显功力

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对胡屠户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尤其体现在以下几个细节上。中举后的范进,喜极而疯,而治疗发疯的方法极其绝妙,以毒攻毒,靠胡屠户打范进的一个耳光。原本对范进极尽羞辱的胡屠户,在打了中举的范进后,“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起来了,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个细节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胡屠户前倨后恭和趋炎附势。同样的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对其极尽羞辱,甚至“啐”在范进的脸上,而打中举后的范进,胡屠户却觉得手疼,甚至要找郎中贴个膏药。这个细节设计不可谓不绝妙。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而细节则最能彰显小说的功力。情节能够表现人物形象,而细节则最能诠释人物的本质。这些细节设计于细微处见精神,于无声处听惊雷。

小说教学,除了常规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之外,更应该眼细微之处,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二、小说细节的教学设计

(一)抓反复出现的细节

细节能够折射出小说的思想内涵,文本中反复出现的细节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由反复出现的细节,可以瞥见小说隐秘而幽微的风景。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反复描写孔乙己的“手”的细节。孔乙己是读书人,一双写字的手是他赖以为生的依靠。孔乙己的手写得一手好字,孔乙己却用手做些偷鸡摸狗的事,孔乙己用手教“我”“回”字的四种写法时,会眉飞色舞地用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他在“阔绰”买酒的时候,会用手“排”出九文大钱,而在落魄时,腿被打断只能用手“走路”。这些关于手的细节勾勒出了孔乙己命运的起伏,手的变化暗示了孔乙己命运的悲剧走向,手的错位也写尽了孔乙己人生的错位。

(二)品析环境的细节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的小说《故乡》的开头是一段环境描写,描绘了深冬萧瑟凄冷的环境。其中描写村落用了形容词“横着”。“横着”一词一般用来形容人或者有生命的物体,这里拟人化地形容村庄,给人了无生机之感,这些细节描写渲染了凄凉绝望的氛围,奠定了小说的感情基调,为后文写记忆里故乡美好的人和事物,与现实中此次回乡看到的人和事物的变化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了作家对辛亥革命后农村状态以及农民生存状态的思考和忧虑。

(三)把握情节的细节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作为经典的短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结局令人深思。在小说的结尾,“我”见到了自己素未谋面的叔叔,碍于父母的阻拦和现实的压力,“我”无法与自己的亲叔叔相认,但骨肉亲情难以割舍,情感的表现从情节的细节中可以窥见。“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细节之一就是“看”,一个又老又丑、穷困潦倒、以卖牡蛎为生的社会底层人物,毫不起眼。而“我”认真地“看”了于勒叔叔,甚至是饱含深情地凝视,在饱含深情的凝视中特别关注了于勒的手的细节。“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的同情、亲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若瑟夫善良、温暖、珍视亲情的形象在这个细节中也渐渐丰满立体起来。

(四)挖掘人物的细节

小说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小说价值的高低、小说受众的范围等。学生在阅读小说之后,可以初步感知人物的基本形象,但还无法触及小说人物的灵魂深处,此时教师可以挖掘小说人物的细节,从细节中沿波溯源,让小说人物在学生心目中真正立体、鲜活起来。

以《范进中举》中的张乡绅为例。张乡绅是小说中最后出现的重要人物,衬托了范进形象的同时也反映了世态炎凉。得知范进中举之后,作为地方豪绅的张乡绅第一时间来到范进家。八面玲珑的张乡绅一进入范进家“四面将眼睛望了一望”,寒酸的陋室尽收眼底,张乡绅马上给范进送了五十两银子和三进三间的屋子。这里的“一望”,体现了张乡绅多年的历练与世故,“一望”范进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了然于心,马上抓住了范进的痛处,把自身和新科进士拉拢在一个利益集团。这“一望”足以见张乡绅这个阶层人物的道貌岸然与老奸巨猾。

小说的人物有自己的成长史和行为逻辑,小说囿于篇幅,无法巨细靡遗地交代所有,所以在挖掘小说人物形象的时候要抓住具有表现力的细节,进而还原人物的成长经历和本性,从而把握时代脉搏,见微知著。

参考文献:

[1]谷凤影.“走进小说天地”教学之“细节” [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3 (19).

[2]吴同和.见微知著,涉浅悟深——鲁迅小说细节描写欣赏 [J].语文教学通讯, 2021(31).

[3]赵彦龙.初中语文小说细节描写的教学方法探析 [J].课程教育研究, 2020 (16).

作者简介:吴艳艳(1989— ),女,福建省福州第十九中学二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