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支架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作者: 陈瑞红

摘要:高考改革背景下,对作文教学有了更高要求。结合作文教学实践,引入学习支架理论,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从创设情境任务支架、写作资源支架、写作评价支架三个方面探讨开展写作教学的具体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高中作文;情境任务;写作资源;写作评价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积极搭建学习支架,触发学生阅读和写作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可见,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写作思维,将其生成并转化为生活记忆和经验能力,有效搭建支架,可以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支架俗称“脚手架”。学习支架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整合和嵌入学习资源,形成显性的学习支持系统。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已有水平和潜在发展能力,有效搭建学习支架,形成可视化写作过程,进而有效帮助学生完成写作任务。

一、搭建情境任务支架,教有目标

新课标中多次提到“情境”一词,旨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解决实际问题。写作需要构建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等。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情境任务为载体,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建构写作体系,形成写作能力,提升写作素养。

首先,联系现实生活,创设写作情境。写作是一种交流活动,具有情境性和实践性。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符合真实生活、具有现实意义的交际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以“好的故事是有力量的”题材为例,为了清晰地呈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教师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写作情境,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和再创造。具体为: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航天事业举步维艰,随着“东方红一号”的飞天,打响了我国航天事业的第一枪。近年来,无论是“嫦娥奔月”还是“天问一号”,从神七到神十六,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中国航天人用自己的行动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神话”故事,铸就着不朽的力量。

上述情境将“故事”聚焦“航天”领域,将学科写作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在驱动性问题引导下强化了个体体验,将问题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形象。

其次,搭建学习任务支架,有效聚焦。为了让写作活动有序进行,教师需要由外向内设置学习任务,在具体问题情境下由组织、构思到定稿,形成连续性过程。以上述情境为例,教师可以以“超越”为主题,将“航天故事”的力量细化为具体的写作任务。具体为:

(1)“天问一号”发射成功后,请你以复兴中学学生的身份给学校广播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广播稿,讲述航天故事,展示奋斗的力量。(2)“天问一号”成功着陆后,请以学校团委的名义给航天团队写一封感谢信,表达对航天人的敬佩之情。

上述两个写作任务都是以“航天故事”为情境,创设交际语境下的写作任务,进而让学生快速进入写作状态。可见,情境任务支架有效地连接了实际生活,找寻交流触点,唤起写作者的情感体验。

二、搭建写作资源支架,学有重点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受认知经验的局限,常会无从下笔。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搭建有效的写作资源支架,难以使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写作素材和写作方法。可见,在写作教学中,搭建写作支架是教学的重点。

首先,搭建概念支架,明确写作要素。明晰写作概念,厘清写作元素是完成写作的基础。设计好概念支架是准确完成写作任务的前提。以“好的故事是有力量的”一题为例,以写广播稿为核心任务,需要先对概念进行简单分析。具体为:

(1)作者角色——复兴中学的学生。(2)读者角色——广大师生。(3)话题——航天故事的力量。(4)目的——激发师生奋斗的精神。(5)语言——广播稿。

为了进一步明确写作元素,教师还可以通过层层设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实现交际目标。比如:“作者和听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作者希望听者听完演讲稿之后会有怎样的改变?作者可能会有怎样的想法?怎么说听者更容易接受?”在上述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充分体认自己的角色,明确写作目的,注意语言的表达,进而有效完成写作任务。

其次,搭建写作输出支架,拓展写作空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常常强调“肌肉记忆”,即素材的输入。平时教师可以给学生集中输送一些素材,要求学生分主题积累素材,可以要求学生积累个性化素材,并且在这些素材上融入自己的理解,再利用课余时间去消化记忆,在考试中适时使用。在写作过程中,有效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将隐性的思维能力表现出来,实现写作从被动“输入”到主动“输出”。具体为:

(1)勾连例文法。为了更好掌握某一种文体的写作方式,教师需要勾连教材,引导学生整理零碎的写作知识。如“故事是有力量的”一题,学生可以联系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单元主题,梳理出相关素材。以统编版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青春”为例,学生可以梳理出“战火中青春故事”“青春美丽诗篇”等相关素材,进而对应要写的任务,有效输出素材。(2)资源共享拓展。为了激活学生的多元思维,全面输出素材,在平时的写作练习中,教师需要给学生推送相关文题的资源包,帮助学生增强文章的文化气息。以“故事是有力量的”一题为例,教师可以从文本资源和视频资源两个角度选取故事,拓展写作素材,实现“写一篇、读一类”。文本资源包括《金陵地方志》《今日金陵》等报刊中的“金陵印记”专版,关注公众号和推文,形成读后感;视频资源包括以《金陵发布》《金陵之旅》《金陵之声》等播放的宣传片为主体,打卡博物馆视频,积累素材,形成个性化写作视角。比如,学生从今日金陵街巷写起,讲述小人物、小故事,进而写出金陵城的“烟火气”。

三、搭建写作评价支架,评有方向

新课标重视以大概念为核心,以学习评价为引领,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这是从课程评价的角度明确了高中写作教学应追求“教学评”一致。

首先,注重形成性评价,贯穿始终。形成性评价是在写作中为了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对写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的评价。有效搭建形成性评价量表,从不同维度对写作过程进行监控,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以“故事是有力量的”一题为例,教师可以从写作初期、写作中期、写作后期将核心任务分级为18个评价指标,形成阶段性自评、互评、组评、师评。教师可以从写作主题选择、资料搜集、写作思路图绘制三个角度,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写作前期的工作作出量化评分,进而使学生实现思维的不断攀升。

其次,把握诊断性支架,把控过程。为了完成写作任务,教师需要针对每个阶段的核心任务进行诊断,制定评价量表,将写作的过程外显化。特别是在作文的升格训练中,课堂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从内容、语言、结构、卷面等四个角度逐层进行等级评价,明确修改意见,实现以评促写。以文题“新赛道”为例,原文:

心怀希望,砥砺涤耕,踏上新赛道,护育馥郁的花朵;脱翎换羽,展翅高飞,踏上新赛道,点亮永夜的星火。面对新赛道的命题,掩卷覃思,一言以蔽之:踏上新赛道,时光不负赶路人。

修改后:

国潮汹涌,央视春晚以神兽之舞碰撞出灿烂新意;《流浪地球》,中式科幻用家国情怀点缀出浪漫活力。掩卷覃思,吾侪当踏上新赛道,摧陷廓清,涤故更新。

比较上述两段文字,学生会发现:原文文笔虽美,但过于空洞,不符合“内容充实,特征明显,中心明确”的评价标准。修改后的文本做到了“内容”与“中心”相契合,自然贴切。可见,借助评价量表,细化修改任务,可以提高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和作文水平。

总之,学习支架是撬动思维的重要杠杆,用好学习支架,可以让写作教学教有目标、学有重点、评有方向,实现“教学评”一致,以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林玲.写作教学开展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2022(7B).

作者简介:陈瑞红(1980— ),女,江苏省海安市实验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