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古文字与出土文献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胡永鹏 刘亚峰

谈谈古文字与出土文献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0

摘要: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思想和重要的文化价值,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科学合理地融入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相关知识,阐释汉字文化内涵,挖掘汉字创造智慧,讲解出土文献知识,能够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水平,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古文字;出土文献;中学语文教学

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献资料的大量发现和研究,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研究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对语言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古文字是指从甲骨文到汉代带有篆书结构或意味的隶书的各类文字。出土文献一般是指出土文物上的各种文字材料,如甲骨文、金文、玺印、货币、简帛、陶器等上的文字资料。其时代主要为商代至汉代。古文字与出土文献既有区别,又有交叉。前者强调的是记载文献的字形字体及其时代,后者强调的是文献的来源和文字记载的内容。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思想和重要的文化价值,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科学合理地融入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相关知识,能够有效提升语文教育教学水平,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古文字与出土文献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古文字与出土文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素材和载体,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作为语文课程重要的拓展资源,在语文教学尤其是字词教学、古诗词教学、文言文教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古文字与出土文献凝结着华夏民族的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语文学科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性。活化利用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知识及相关研究成果,有机融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使其蕴含的优秀思想文化浸润学生心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使其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与历史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助力课程实现多重功能,提升综合素养

语文课程因其独特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具有育人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汉字是先民伟大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点、思维品格、价值观念和审美创造。古文字保留着汉字初创时期的构字意图,蕴藏着创造智慧和审美取向,可以作为分析和抽绎造字智慧的依据,审美鉴赏的对象。出土文献是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资料,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内容,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因此,古文字与出土文献在语文课堂的有效应用,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方面素养的提升。

二、古文字与出土文献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的专业性很强,具有一定难度。将其应用于中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同时注重将有关知识合理融入教学逻辑之中,避免生硬地植入和偏离教学主题,以便学生最大程度接受教学内容,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一)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将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知识融入中学语文课堂,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努力贴近中学生的学习、思想实际。根据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学习内容等合理选取古文字与出土文献材料及相关知识点,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体现学习进阶,注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相结合,易于理解,便于掌握。

(二)提升教师素养,注重有机融入教学

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要重视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的价值,可以通过自学、参加专题培训等,不断提升古文字素养和出土文献知识水平。同时,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其有机融入课堂。既要考虑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知识、理论的适用范围,也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达到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效果。

三、古文字与出土文献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古文字与出土文献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举例谈谈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阐释汉字形义关系,提升学生语言素养

甲骨文等古文字具有浓厚的象形意味。通过介绍古文字字形,讲解汉字的发展演变及蕴含的文化内涵,说明汉字构形系统的规律性,不仅可以增强字词教学的趣味性,而且有助于中学生理解汉字的形义关系,体悟汉字的文化内涵,提升语言文字素养。

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二则》中《陈太丘与友人期行》:“下车引之。”引,古文字字形作、。研究者认为“弓”字后面延伸出的笔画表示向后拉弓。《说文解字》:“引,开弓也。”即拉开弓,故有拉、牵的意思。七年级下册《木兰诗》:“双兔傍地走。”走,古今词义差异很大。该字甲骨文字形作,正像人摆动两臂奔跑的样子。金文作,增加了表示“脚”的义符“止(后来写作趾)”。《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石壕吏》“老翁逾墙走”中也是跑的意思。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中《虽有嘉肴》:“教学相长也。”《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甲骨文写作。该字由三个部件构成,分别是爻、子、攴。“爻”为相交的算筹,是教学的内容,也表示读音,“子”是教学对象,“攴”是教育的工具和手段。学,甲骨文写作,像双手摆弄算筹。教学相长,上有所施是“教”,下有所效是“学”,“教”与“学”是施受双方的行为,最初是同一个字,后来逐渐区分。古汉语中表示施受关系的词最初往往用一个字表达,如“授”和“受”最初写作“受”,语言学称为“授受同辞”。《周亚夫军细柳》:“已而之细柳军。”之,其意为到、往。甲骨文字形作、,

“一”表示出发地,为脚,脚向前行进表示前往某处。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兼,金文字形作,为手持两禾之形,表示同时具有或涉及两种及以上的事物。“一豆羹。”豆是象形字,甲骨文作,金文作,是古代盛肉食的器皿。课文中的“羹”是肉食,带汁的肉。“豆”后来被借用指豆类作物。

(二)挖掘汉字创造智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古文字反映了华夏先民的造字意图,体现了古人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分析、理解、概括、联想、想象、判断等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通过揭示甲骨文、金文等蕴含的造字智慧,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能够促进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的发展。

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二则》中《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集指聚集。为何用隹、木表示聚集呢?集,古文字作、、,是会意字。《说文解字》:“雧,群鸟在木上也。从雥、从木。集,雧或省。”许慎认为“集”是“雧”的省形。从古文字字形看,古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动画,一群鸟从空中落下,栖止、聚集于树上。因此,集的本义有“降落(下落)”“栖止(停留)”“聚集(集合)”等三层意思。课文中是聚集的意思。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初,甲骨文作。左面是衣,右面是刀。《说文解字》:“初,始也。从刀、从衣,裁,衣之始也。”剪裁是制作衣服初始的工序。后来“初”引申为从前、当初。课文中即此义。古人为何选取剪裁衣服表示开始呢?再来看一下“卒”字。这个字也从衣,甲骨文字形作、,前者以上钩的笔画表示衣服已制作完成可以折叠起来,后者通过加交叉线表示衣服已经缝制完毕,本义与“初”相对,为终卒之义。

(三)讲解出土文献知识,开阔学生文化视野

出土文献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内容的重要资料,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有关知识点,通过展示龟甲兽骨、青铜器物、简牍帛书等资料图片,讲解文化知识,分析思想内涵,可以开阔学生文化视野,提升其审美鉴赏水平。

七年级下册《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案牍,教材注释为官府文书。牍,本义是写字的木片,也就是木简,后又指公文。刘禹锡所处的时代已不再将简牍作为书写材料。简牍是我国文明史上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书写文字的主要载体。就其材质而言,可分为竹、木两大类。据《尚书·多士》所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和甲骨文等古文字资料,殷商时期已经使用简牍。目前出土的简牍资料中最晚者属于晋代。古人截竹为筒,先将其剖开,再进一步剖成小片,经过刮削打磨、杀青,便可用毛笔在上面写字。木简的制作工序与之相近。如果某字写错了就用刀将其刮掉。“删”字的左边是册(简册),右边是刀,即是明证。单支简的容字有限,为容纳更多内容并使其有序,古人往往将简牍编连成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楚简、秦简以及西北汉简中的永元器物簿、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册等资料的图片,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使其对简牍以及古代册书制度有初步了解,扩展古代文化知识。

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有《关雎》。2015年初,安徽大学入藏的战国楚简中有现今最早的《诗经》文本。其在文字学、文献学、语言学、文学等学科领域具有重要价值。作为《诗经》的早期文本,在文本形制、文字、符号等方面蕴藏着珍贵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古书的流传,认清古书的原貌。安大简《诗经》也有《关雎》。教师可以展示简本《关雎》图版,请学生对照课文指出认识的古文字,分析古今文字形体的异同等。既使学生了解了简册古书的形态,也使其熟悉了古文字字形。

古文字与出土文献既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科学合理地融入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汉语汉字和文献典籍的魅力和伟大,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对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德宽.《出土文献》发刊词[N].中华读书报,2020-04-29(9).

[2]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教程[M].上海:中西书局,2024.

[3]李守奎,王永昌.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古文字与出土文献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20220202365;教育部教育类教指委中文专委会——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202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语文教师语言文字素养提升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2024JGYB018】

作者简介:胡永鹏(1980—),男,博士,副教授,2002年毕业于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主要从事古文字、汉字教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2项、厅级项目4项,出版学术著作1部,发表论文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