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乡土教材体系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 杨靖康摘要: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多使用统编版教材,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的使用效果并不理想,偏离了国家实行三级课程制度的初衷。整合现有地方教材与校本教材,构建完善的乡土教材体系,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向深入,也可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助力,应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关键词:乡土教材;乡村振兴;语文教学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指出“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建设地方课程,规范校本课程。”《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完善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在语文教学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应当包括“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然而,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多使用统编版语文教材,虽然开发了一些地方教材、校本教材,但是使用效果并不理想,这无形中偏离了国家实行三级课程制度的初衷,即“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推动学生多样化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应当整合现有地方教材与校本教材,构建完善的乡土教材体系,使统编版教材、乡土教材一同为语文教学服务。这样既能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向深入,又能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助力。兹略陈愚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乡土教材体系的构建
乡土教材是以乡土文化资源为内容的教材,与地方教材、校本教材有联系也有区别。地方教材既包括以当地乡土文化为内容的教材,如《乡土文学》,又包括地方教研机构为配合统编版教材而编纂的辅助教材,如《语文读本》《写字》,只有前者才属于乡土教材。校本教材是反映本校特色、符合本校学生需求的教材。比如,某校毗邻历史文化名人故居,便可开发《诗仙李白》《三苏故事》等校本教材;某校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较高,便可开发《儿童心理健康》《父母读本》等校本教材。只有前者才属于乡土教材。
乡土教材因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能够更好地适应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需求,有效衔接统编版教材,优化三级课程体系。例如,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列为整本书阅读篇目。《乡土中国》通过对中国农村的调查,总结了传统社会的典型特征,提出了一套概念体系,具有较强的学术性。高中生在没有相关基础的情况下阅读该书,效果并不理想。如果配合乡土教材,以当地乡土文化为参照来理解传统社会,借鉴书中运用实地考察来总结规律的方法,引导学生参观考察当地乡土文化遗存,思考讨论这些文化遗存在乡土重建中的作用,有望取得良好效果。
目前,我国乡土教材尚未形成完善体系,需要加快建设。自清末新学勃兴,经民国与共和国各时期的发展,我国乡土教材已经从最初《乡土志例目》式的方志体,发展到适应新式教学的课目体,再发展到形形色色的分科式乡土教材,可谓品类繁多,但至今尚未形成完善的教材体系。结合当前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乡土教材体系的构建提出以下建议:
(一)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发适合各学段的乡土教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弱,应着重开发童谣、画报类乡土教材。如潮州、汕头、揭阳三市联合开发的乡土教材《潮汕文化读本》,其中第一册供一、二年级学生使用,书中共设置20课,每课均是先呈现一首潮汕童谣,再由童谣延伸至“文化百科”与“活动园地”,引导学生进行乡土文化的学习与体验。从“小童谣”到“大乡土”,由爱乡至爱国,《潮汕文化读本》很好地实现了乡土教材的育人目标。在初高中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实践能力有所提升,乡土教材应侧重阅读欣赏当地历史名人的诗文与传记,考察体验当地名胜古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如甘肃两当县开发的乡土教材《广香风韵》就从《两当县志》中选录若干诗文配合语文教学。书中所选篇目有宋代两当县令夏世昌的《灵应泉记》,可配合统编版教材中的《赤壁赋》《登泰山记》等课文完成游记部分的学习。有杜甫《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一诗,可配合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杜甫的《登高》《登岳阳楼》《旅夜书怀》等课文一起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杜甫诗风。有清代两当县令秦武域的《两当八景》组诗,可在名胜古迹研学活动中使用。
(二)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分别开发县域、市域和省域乡土教材
乡土教材从县域到市域再到省域,并不是随着地域范围的扩大,便将教材内容简单叠加,而是随着学生视野的拓宽,引导学生将热爱家乡的情感延伸至爱省、爱国。县域、市域、省域三级乡土教材可与不同学段相配合,如小学阶段可使用县域乡土教材,初中阶段可使用市域乡土教材,高中阶段可使用省域乡土教材,这样,就能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贯通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乡土教材体系可向中小学之外延伸
在学前教育阶段,可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体活动开发为儿童游戏,在游戏中营造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一些幼儿园就开展了“抛绣球”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运动中感受浓浓的乡情。在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可开发《乡村旅游》《乡土美食》等乡土教材,服务于导游、烹饪等专业学生。在公费师范生教育中,为培养学生建设家乡、服务基层的乡土情怀,可开发以定向乡镇历史文化为内容的乡土教材。在大学生通识教育中,也可开设地域文化类课程,培养大学生对所就读省市地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如四川省一些大学就开设了《蜀道文化》《川剧艺术》等公选课,在培养大学生对巴蜀文化认知与认同方面具有良好效果。
二、乡土教材在教学中的使用
乡土教材应如何使用呢?以语文教学为中心,谈谈乡土教材利用中的几个问题:
(一)乡土教材的单元设置与教学安排
乡土教材可以通过单元的形式将语文、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等多种知识呈现出来。如语文单元可选录当地作家诗文、民间故事,历史单元可挖掘当地地名文化、历史名人,音乐单元可介绍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歌、戏曲。在教学安排上,应采用分工讲授的方法,相关科目教师负责某一个或几个单元的讲授,多人协作共同完成整部乡土教材的教学任务。当然,既有分工讲授,还要有综合利用,如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包括但不限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革命传统、风俗民情、历史事件、日常生活等,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将乡土教材中多科知识综合起来,共同作为语文课程资源。
(二)乡土教材在教学多环节中的使用
语文教学包含课文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各个环节均可有效利用乡土教材。在课文教学中,可选择与统编版教材相关的乡土教材课文进行配合教学。如福建泉州的教师在讲授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课时,就加入乡土教材中“泉州的桥”部分,介绍泉州一些桥梁的历史及特征,在“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乡土教材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如宁夏银川一些教师在讲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便安排学生同步阅读乡土教材中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学生在两首词的比较中,拓宽了阅读范围,也为家乡六盘山承载的长征精神感到自豪。在作文教学中,可利用乡土教材积累作文素材。如广西东南部是客家人聚居区,当地饮食、居室、节日等特色文化均反映在乡土教材中,将此文化资源作为作文素材,可引导学生写出言之有物、情感真挚的作文。在实践教学中,可利用乡土教材引导学生进行主题鲜明的研学活动。如广西河池乡土教材中有《刘三姐》一课,教师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河池的壮族、苗族、瑶族、毛南族等民族山歌展开分组调查,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三)其他乡土文化资源的使用
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资源并非一部乡土教材就能完全承载,教材之外的乡土文化资源同样可作为课程资源。需注意的是乡土文化资源存在优劣之分,正如被选入教材的乡土文化资源都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特质一样,教师在使用教材之外的乡土文化资源时也要注意鉴别,真正运用具有特色的优秀文化资源,践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乡土教材的价值
乡土教材不仅能够配合统编教材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核心素养,而且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价值。
(一)乡土教材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直接动力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文化振兴是其中之一。乡土教材对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乡村文化要振兴,必须有效传承和弘扬。乡土教材体系的完善,必将直接推动乡村文化的有效传播。另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要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乡土教材通过精选乡土文化资源,能够激发学生对乡土的热爱,提升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助力乡村文化的振兴。
(二)乡土教材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保障
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各方面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其中文化振兴能够促进人才振兴和产业振兴,乡土教材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积极促进作用。一方面,乡土教材能够有效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爱乡爱国情怀的人才,这些人才学成归来,必将成为建设家乡、改造家乡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乡土教材引导学生将乡土文化内化于心,在乡村旅游、特产、康养等产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助力乡村文旅的深度融合。可见,乡土教材通过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进一步促进了人才振兴和产业振兴,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整合现有地方教材与校本教材,构建完善的乡土教材体系,使统编版教材、乡土教材共同服务于一线教学,这既是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方式,又可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助力,应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兴亮.清末民初乡土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2]石鸥.试论乡土教材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意义与价值[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1).
[3]李新.乡土教材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课程教材教法,2021(1).
作者简介:杨靖康(1986— ),男,博士,2009年毕业于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工作于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23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中国古代文体学。在清末民初乡土志和当今乡土教材方面亦有涉足,曾发表《清末民初四川乡土志编纂方式述略》《论南充乡土教材编纂的历史借鉴》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