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得教材源头水 酿为课堂缕缕香
作者: 孙秋备摘要:统编教材既自成体系又广泛勾连,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立足教材教语文是落实新课标、实现学科育人的根本途径;开掘教学点,培植生长点,是用教材“教”的重要方法;巧“教”教读课,善“导”自读课,真“学”促写作,用教材资源培塑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教材资源;“三位一体”;教学策略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现行统编版教材凝结着大量优秀语文教师、学科专家和编辑的心血与智慧,其编写理念、编写体例、选文内容广受好评。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材是最好的教学资源,教材中的阅读提示、注释、插图、旁批、思考探究等,可以作为学习的工具和支架,也可以作为教师教学设计的内容线索、重难点依据和灵感来源。”但令教师们犯难的是,这些教学资源如果直接拿到课堂上,课堂就会被枯燥乏味的习题讲析占满,教者苦口婆心,学生昏昏欲睡,语文在学生心目中很容易变得“面目可憎”。肖培东老师深谙教材编写意图,其著作《语文:深深浅浅之间》呈现的课例,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精研巧镂,轻捻细拨,让教材这一“源头活水”化为语文课堂中的缕缕芳香。
一、教读课:满眼生机转化钧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中,教读课担负着“教会学生阅读”的任务,是落实单元目标的“地基”课型。教材编写者给出多种教学资源:预习提示、课下注释、课文插图、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如何开采这些“富矿”,培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且看肖老师的匠心“转化”。
巧用课文插图。插图为配合课文的主要人物、情节或景物而制作,是文章的别样表达,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文章。肖老师是利用课文插图的高手。在《猫》一文的教学中,“猜猜看,这是文中第几只猫?”一“图”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文本,默读、勾画、摘录,筛选有效信息。“看图辨猫”这一环节,既是有趣的默读训练活动,又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教学《老山界》一文时,肖老师两次利用了插图。第一次,以课文已有插图做教学抓手,“这幅插图对应文章哪些语段?编者为什么用这些语段的内容去设计插图?”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关键段落,感知老山界的地形地貌,探究红军的长征精神。第二次,在学习完第一幅插图后,肖老师借“图”生“图”,“如果让你再为本文配一幅插图,你会选择哪个语段画图?”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再次进入文本,精读文章相关语段。两次用“图”教学,由点到面,先扶后放,从学到习,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重点,落实了“学习精读,涵泳品味”的单元训练目标。
活用“积累拓展”。《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读课文。教学这一课时,肖老师先根据“思考探究一”发问:“‘伟大’在这场悲剧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引导学生感知人物精神。然后,活用课后的“积累拓展”,让学生品析文章的细节描写。“如果我们能够活下来,我本来想把我的伙伴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事迹讲给大家听。”根据这句话,肖老师设计了一个读写情境,让学生以“我永远难忘这一幕……”为开头讲出一个感人的细节。学生深入文本,品读细节描写凸显出的英雄气概,领悟全知视角叙述的好处,充分感知传记的文体特征。
化用“单元提示”。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建议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关于目标的达成路径,教材给出了明确的提示: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肖老师根据单元提示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要求学生品读眼前藤萝的繁盛之后,比较阅读文章第8段,感知藤萝的盛衰变化,聚焦研读“我在开花”句,读懂紫藤萝的心灵宣言,读出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思和感悟,学到作者“寄意于物,用物写人”的写作手法。这样,把比较阅读作为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和途径,由此建立起“物”和“志”的关联,落实了单元学习目标,突破了教学重点。
由此可见,那些精美的教学设计、出彩的课堂活动,多来自教材资源。“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教材在哪里,教学支架就在哪里,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反复研读,腾挪调换、取舍整合,将这些教学资源转化为充满生长力的教学抓手。
二、自读课:春光都在柳梢头
在统编版教材“三位一体”的编排体系中,最让语文教师拿捏不准的是自读课教学。教师们习惯于条分缕析、咬文嚼字的教学模式,处理教读课似乎“触类旁通”,但每单元中那一半自读课文怎么教呢?针对这一困惑,肖培东老师给出了很多自读课示范。“春光都在柳梢头”,面对如春光曼妙的自读课文,肖培东老师妙手拣取旁批和阅读提示,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进入自主阅读。
“演绎法”,即由教材资源生发开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习练读法,学习写法,领悟文章主旨。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肖老师让学生找出含有“心理描写”的批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揣摩作者是怎样做到描写细腻、真实的,接着由旁批“写外在行为表现,实际在写心理状态”推演开去,思考“写——实际在写心理状态”。学生自主阅读后发现,写语言、写环境实际也在写心理。至此,学生借助旁批对心理描写有了系统地学习,在朗读品析中形成了言语经验。
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中说:“演绎过程的最终教育价值如何,要看它们在多大程度上能成为创立和发展新经验的有效工具。”肖老师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精妙之处在于成功运用“演绎法”,立足教材资源,又不停驻于教材资源,举一反三,引发学生阅读向纵深挺进,从而“创立和发展”了学生的自读能力和阅读经验。
比较法。自读课文中给出的旁批往往有多个,哪些学生能自主解决,哪些对学生把握文本特质更有帮助,需要教师甄别筛选。七年级的语文自读教学筛选工作可以由教师主导。八年级和九年级的就可以逐步交给学生主导。用比较的方法有指向地筛选旁批,是品析语言的过程,也是发展思维的方法。肖老师教学《溜索》一课时,先让学生结合旁批自读课文,然后提出问题:“你觉得文中哪个旁批对你阅读文本最有帮助?”旨在引导学生关联课文和旁批,在比较中进行筛选和判断,在探究中得出个性化的结论。这样的发散性问题,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领悟到阅读小说的方法,掌握“这一篇”的写作特色。
接着,肖老师再次让学生比较:“哪一个旁批最能彰显这篇小说的个性?”学生比较筛选时,再次回到文本中,从句式特点、用词特色、人物对话等角度感受阿城小说语言特色——说得少、说得淡、说得轻。比较旁批的实质,是引导学生利用旁批读懂文章,读出文本特质。运用比较法,确定好比较的目的和指向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
“自助+引导法”,即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自主完成,学生忽视的或者“一望而知实则不知”的教材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探究。比如《一棵小桃树》一课的旁批,有3个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这三个问题你能解决哪个?”学生在交流中基本完成对内容和主题的初步感知。这是“自助式”学习。
那么这一课如何落实“学习托物言志”这一单元学习目标的呢?肖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哪个旁批告诉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方法”,然后聚焦品析小桃树的“没出息”。通过品读相关词句,学生领悟到作者把小桃树当作人来写,从而自然过渡到“为什么这样写”的教学环节,写物为写人,看似写树实则写“我”,写小桃树经历坎坷终于开花,寄寓了作者自己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这样,在“自助”阅读和教师引导下,教学目标达成,学生的自读能力得以提升。
肖培东老师说:“教师一定要按捺讲解的欲望,压抑住旁征博引的滔滔不绝,适时退场,根据单元目标和教材意图做出指导,腾出时间交给学生自行阅读,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知识迁移的训练。”这是自读课教学应该遵循的准则。
三、写作课:剪裁妙处非刀尺
统编版教材的“写作”板块,以“写作指导”呈现写作知识和写作建议,没有具体的教学实操路径。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让学生读一读“写作指导”,然后根据“写作实践”展开由句段到篇章的训练,或者直接跳过句段,让学生写一篇大作文。教师“教”的缺位导致写作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写作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写作的过程,形成直接的写作经验”。肖老师立足“写作指导”,巧妙剪裁,把写作知识和建议融入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尝试、总结、印证、写作的循环中不断累积经验。
肖老师用一首小诗《秋叶》来指导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写作。在七年级《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作教学中,肖老师让学生补写“坡上,坡下,……散落一地”。学生在补充诗歌时,已经开始了联想和想象。有了初步尝试和经验之后,肖老师让学生朗读“写作指导”中联想和想象的概念,把重点放在“想”上,“看到满城灯火,肖老师在想什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得更丰富了。这时,肖老师再次运用教材资源,告诉学生联想和想象要“自然亲切”“合情合理”“有新意”。这样,在学生有了初步的写作体验后,用教学资源去总结、印证,促进学生更好地写作。
在九年级《尝试写诗》教学中,肖老师仍用《秋叶》来指导学生进行写作。不同的是教学的情境和落点。这节课在学生选读献给祖国的诗歌之后,自然地限定话题“表达爱”。“坡上,坡下,……散落一地”,填写的句子要表达情感。学生尝试补充句子之后,再引入教材“怎样写诗”的写作知识,即“诗歌是情感的抒发”“适当融入联想和想象”。有了写作体验之后,引导学生由写一句到写一小节,在写的过程中关注节奏、用词,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肖老师把教学资源适时穿插到学生写作过程中,真正把“学”放在课堂主体位置,引导学生发现并运用规律,达到“天机云锦用在我,裁剪妙处非刀尺”的境界。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用教材教”的理念深入人心,而教材中的教学资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抓手。如何巧妙利用这一抓手,肖培东老师的《语文:深深浅浅之间》告诉我们:反复研读教材,熟稔编排意图,巧用教材资源,尊重学情,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借得教材这一源头活水,酝酿成课堂中缕缕醇香,去滋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生命成长。
参考文献:
[1]肖培东.语文:深深浅浅之间:肖培东语文新课品读[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
[2]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
[3]黄厚江.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作者简介:孙秋备(1979—),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教体局教研室高级教师,河南省学科技术带头人,主研方向为整合教学、名师课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