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型”理念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 赵燕

摘要:“任务型”课型是当前语文课堂多数教师的选择。首先,精准备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任务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其次,聚焦环节,课前、课中、课后三者并重,是“任务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要精心布置预习任务,为授课夯基搭桥。要精巧设置课堂疑问,为学习导向启智。要精选迁移内容,为学生学习减负提质。

关键词:“任务型”理念;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这一宗旨下,语文教师一直在探索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方法策略,各种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若仔细揣摩,不难发现这些教学策略的共同特征为“任务型”课型。

所谓“任务型”课型,就是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用自主或者互助等方法,探求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兴趣,形成能力。这种方法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开动脑筋,或者独立思考,或者与同学合作研究探讨交流,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且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被认可感,更好地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任务型”课型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普遍选择。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基于“任务型”理念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一、精准备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精准备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任务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精心备课,吃透课文。教师只有精心备课,对文本做到“胸中有丘壑”,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

一篇课文有很多可讲的知识点,但一堂语文课的时间有限,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明确知识点,就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前,根据学情确定准确适宜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可以点到为止,对于学生还不熟悉的知识点可以把它设置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例如,在学习鲁迅的小说《故乡》时,学生对于对比写作手法已经掌握,而小说中运用的白描手法学生尚不清楚。那么,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把对比略讲,只作为分析主题的参考即可,要把白描的写作手法作为学习的重难点,借助白描手法分析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掌握白描的写作手法。

二、聚焦环节,课前、课中、课后三者并重

聚焦环节,课前、课中、课后三者并重,是“任务型”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成功的关键。

(一)精心布置预习任务,为授课夯基搭桥

很多初中生对于语文学科的课前预习是茫然的,学生除了读一读课文,积累文中字词,就不知道还应该做些什么了。“任务型”课型指引下的初中语文课堂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精准设计课前预习任务,形成预习材料提前分发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有效预习。预习可以包括字词的积累、文学常识的整理、作品背景的搜集等,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学生还可以根据教师预设的课文重难点,巧妙关联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铺路搭桥。比如,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一文,课堂学习重点是象征的写作手法。教师可以在预习材料中,布置这样的问题:“你还记得七年级学过的《爱莲说》吗?文章主要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呢?”这样就利用关联法回顾了《爱莲说》中的象征手法,为学习新课搭桥铺路。

通过完成教师精心布置的预习任务,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在有指引的自学中逐渐习得学习方法,提高自身语文综合素养。

(二)精巧设置课堂疑问,为学习导向启智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在“任务型”理念下,教学绝对不是教师呆板的讲授,而是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设疑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要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逐个击破学习上的困惑,最终在不断探求中理解知识、形成技能、提高思想、养成习惯。要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不仅要看教师的“教”,还要看学生的“学”,即学生的参与情况、掌握情况等。课堂中教师精巧设置课堂疑问,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逐步解开困惑。这些问题就是开启学生知识宝库的钥匙,为学习导向启智。

1.依据文章体裁设疑。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是按照文体编排单元文本的,每个单元都有精讲课文和自读课文。根据教材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依据文体设置问题,这样可以为学生学习同类文章提供方法。比如,八年级下册《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演讲稿,也是初中语文课文中唯一一篇演讲稿,教师可借助这篇课文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演讲稿的方法,根据文体特征,设置问题:“谁在讲?谁在听?为什么讲?讲什么?怎么讲?”上述五个问题环环相扣,引导学生要做到:明确演讲者身份、明确演讲对象、明确演讲目的、明确演讲内容、明确演讲方法。这样,学生今后阅读或者写作演讲稿就有章可循了。

2.依据写作方法设疑。教材中的课文涉及很多写作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写作方法设置课堂问题。比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佳作,针对学生写作写景作文顺序混乱的情况,学习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把掌握写作顺序和比喻、拟人修辞作为重点,并据此设疑:“课文写了春天的哪些图画?这些图画为什么要分别写呢?在春花图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花的?”“你能找出课文中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句子吗?如果把这些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去掉,意义有什么变化呢?”这些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写景要按景物内容分别描写,即使同一景物,描写也要按照一定顺序展开。作文要想生动形象,需要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课后学生能够在探求答案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并运用课上学到的写作方法,这就解决了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把阅读和写作相融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依据文章主旨设疑。文学性文本阅读在初中语文课文中占比很高,执教此类文章教师可以根据文章主题设置问题。比如,学习九年级下册《变色龙》一课时,教师可以挖掘课文反映的当时俄国警察制度的虚伪以及沙皇统治的萧条。教师可以根据这一主旨设置问题:“奥楚蔑洛夫判定狗咬人案件的依据是什么?”“你注意警官身后的红头发巡警了吗?他手里拿着什么?”“警官走过的广场上和旁边的商店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层层设疑,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题,从而轻松达成学习目标。

(三)精选迁移内容,为学习减负提质

一篇课文学习结束后,教师应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设置课后迁移问题。这一环节可以与主题学习相结合,根据重难点,找出类文,简单设置一两个问题即可。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设置的问题不宜过多,也不宜过难,要遵循“减负提质”的原则。如学习八年级下册《最后一次讲演》一文时,课后迁移可以选择《我有一个梦想》,并设置以下思考问题:“马丁·路德·金最想实现的梦想是什么?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除了课文中运用的写作技巧外,这篇文章还运用了哪些技巧?”迁移问题一定要针对课上的重难点进行检验巩固,让学生能够轻松解答,这样既巩固了课上所学重点知识,又能让学生在练习中充分发现自己的潜力,找到学习的信心。

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教师设置问题的难易需要根据学情灵活处理。如果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分析这种问题的方法技巧,那么课堂上这一问题就可以简单设置,如上述提到的《变色龙》一文,分析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时,问题可以简略,因为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分析记叙类文本人物形象的方法与技巧,完全有能力独立完成。而在学习《最后一次演讲》时,对于演讲者强烈的抒情技巧,学生不曾学过,这时就需要教师把问题精细化,如“找出语段中含对比、反复修辞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找出语段中使用第二人称、第一人称的句子,分析这些句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等,引领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总之,在“任务型”课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需要通过层层设置任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挖掘教材的闪光点,寻找语文学习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朱前珍.任务驱动下的语文教学路径[J]. 中学语文,2022(1).

作者简介:赵燕(1976— ),女,江苏省无锡市经开区华庄街华庄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新课标下的群文教学活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