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高考视域下语文快速阅读策略

作者: 柴萍

摘要:新高考对于语文阅读的要求越来越高,阅读分析题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让师生认识到阅读特别是快速阅读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学生在新高考中的快速阅读能力,对新高考中快速阅读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为教师在高考复习阶段提高学生的快速阅读水平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新高考;快速阅读;学习策略

阅读是从报刊、书籍、网络等媒介中获得信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动的,读者可以按照不同的目标进行调整和控制。“快速阅读”,是指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读者的视觉和左脑协同处理视觉信息的能力,以一种全新的视觉、语言、听觉等多种信息处理的方法,从而达到眼看脑记,眼脑同步。在快速阅读和记忆时,人们采用“眼脑直映”的方法来获取不同的信息,从而大大减少了“听”与“读”的中间过程。“眼脑直映”可使眼睛停止的次数和时间最短,充分利用眼跳快和思维快两个优点,达到快速阅读的效果。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影响学生快速阅读效率的因素

(一)试卷字数多

高考语文试题的总字数较多,这在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字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占了大量的内容,这就需要快速准确阅读。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学生阅读较慢,加之时间短、考场压力大,致使部分学生无法快速准确地完成阅读。大部分的学生都会下意识地看得很快,但不够细致和准确,从而造成不准确、不完整的回答。基于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训练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以便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提高成绩。

(二)文本内容涉及范围广

从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可以看出,其阅读内容既涉及历史、农业、战争,也涉及文学、数学、政治、经济、科学,可以说天文地理、政治军事、经济科学等应有尽有。因为高中生的社会阅历较浅,所以当学生进入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时,往往会感到手足无措,从而影响阅读的速度。

(三)文本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高考语文试卷的阅读分析题,要求多种多样,有提炼主旨、分析人物、锤炼论点等等,要求考生不仅要看懂文章的表层含义,还要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作者的心境。阅读文学作品,学生要仔细体会其语言,剖析其艺术手法,深刻体会其所描绘的情景;阅读讨论性文本,学生要掌握语篇的逻辑性和条理性,特别是要理解议论文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阅读实践性较强的文本,考生要正确理解文本,分析文本的思想和语言特征。无论是哪种阅读分析题,对学生的阅读速度都有很高的要求。

(四)问题的干扰

学生在阅读高考语文试题的文本时,要对文本进行细致分析,还要对题干有正确的理解,准确地回答问题。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不难看出,命题人在不断地创新命题形式,避免重复。如,2022年语文高考乙卷试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萧红的《“九一八”致弟弟书》,7—9三个小题,共15分。要求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赏析,第9小题是“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要阅读的题干有1800多字,涉及人物、地点、感受都对考生有一定的干扰。

当然,诸多因素影响了考生的阅读速度和质量,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就要排除一切干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策略

(一)增加阅读量,打好阅读基础

能否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阅读量。因为大量的阅读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语言意识,所以,要适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首先,需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通过对社会、经济、政治、历史、心理等方面文本的阅读,巩固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打下坚实的基础。如解答诗词鉴赏题,考生备考时若能积累大量相关知识,读到相似诗词,就能更好地完成题目。就像阅读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一样,如果你能从中领悟到“任公子钓鱼”典故的含义,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提高阅读速度。其次,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地摸索和实践,建立符合学生特点的阅读方式,使学生能够快速领会题目的含义,并能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如在阅读科普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文章的标题中找到篇章的主题,然后从每一段的开头开始,对科普文的要点进行归纳。找到合适的阅读方法,那么学生的阅读进度就会有所提高。

(二)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在进行快速阅读能力的训练时,应注重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所表现出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差异及规律。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已有的所掌握的知识程度,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高中一年级在教学阅读古代诗歌王勃的《白下驿饯唐少府》时,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从而更好地把握古诗所表达的情感,这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高二年级要锻炼学生的领悟力,达到对文本理解的目标;高三年级要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视角对文章深入分析。

(三)引导学生在反思中提高阅读速度

在提高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的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反思,认识自身的不足,见贤思齐。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在教学中加强对课文的反复思考,加深对课文的认识,以期提高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其二,在平时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感知、理解和记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助力学生快速阅读;第三,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信息,不断地分析、筛选、提炼,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促使其阅读结果越来越准确。

(四)引导学生抓住规律提高阅读速度

不同的语篇,阅读方式也不同。例如,议论文、实用文、文学类文本等,其结构特征较为突出,语言严谨,如果学生能够熟练地理解这些文本特点,那么当他们碰到相似的文本时,就可以快速抓住文章重点。此外,通过分析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可以就题目的类型、特点、规律等问题进行归纳,使学生能够把握规律。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高考试题,对命题的特点、规律进行讲解,使学生加快阅读速度。文章有各自的特点,学生需掌握各种语篇的特征,更好地理解各种语篇,并将以前的课文体裁和形式加以整理,从而提高阅读的速度。

(五)加强对学生阅读逻辑思维的培养

新高考试题都是经过命题者反复论证的,逻辑严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必须要对课文进行有效的剖析,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比如,2019年度高考语文江苏卷《天津的开合桥》的阅读题,采用了“总——分”的逻辑关系,对天津开合桥的建筑类型、交通关系、开合桥逐步淡出的原因等进行了介绍。文章以前因后果的逻辑联系为主线,运用层层深入的笔法,来描述开合桥的发展与衰败。另外,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逻辑关系,掌握文本的逻辑关系,即主要有因果、总分、转折等。

三、新高考视域下语文阅读不同文体的规律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不断探索高考语文阅读答题规律,现总结如下:新高考语文阅读试题,常出现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如果是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作答时要紧扣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如果是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作答时要紧扣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新高考语文阅读试题多次出现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题型。如果是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着重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如果是论述性文体的结构,作答时需注意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如果是说明性文体的顺序,作答时需分析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总之,在语文高考复习阶段,教师可根据学情、根据文本特点、根据新高考要求,探讨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徐艳丽.初解析新高考语文快速阅读策略[J].高考,2021(29).

[2]包翠萍.新高考背景下语文教学快速阅读的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24).

[3]牟艳平.新高考语文快速阅读策略之我见[J].课外语文,2018(30).

[4]罗佰方,葛福安.新高考语文快速阅读策略初探[J].语文月刊,2017(1).

作者简介:柴萍(1995— ),女,甘肃省酒泉中学初级教师,主研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