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意象”分析的现代诗歌阅读教学实践
作者: 张彩摘要:现代诗歌以其不拘一格的韵律、自由奔放的形式以及丰富多彩的意象,表达含蓄委婉的情感。其中,“意象”是作者承载主观情感的重要载体,是诗歌的内在灵魂。在现代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析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内在情感,进而全面把握诗歌的意蕴美。紧扣“意象”分析法,挖掘现代诗歌意蕴美、形式美,进而学会创作新诗。
关键词:“意象”分析法;现代诗歌;阅读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朗读、仿写等阅读方法鉴赏现代诗歌,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可见,挖掘现代诗歌的审美元素,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的现代诗歌,在现代诗歌阅读教学中,以意象为理解诗歌的突破口,可以发掘意象与意脉、意象与情感、意象与意境等之间的关系,进而体悟诗歌的深层内涵。
一、紧扣意象分类,挖掘诗歌意蕴美
写作是作者对外在世界的感性反应。在诗歌发展进程中,一些传统的意象有着独特的内涵,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同样,在现代诗歌中,作者往往会运用一些具有固定意蕴的意象,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进而让诗歌更具有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层的意蕴美。
(一)注重意象视觉冲击,体悟意蕴美
在意象运用上,现代诗歌继承了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丰富性和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形成“诗画一体”的特点。在现代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巧用意象视觉上的绘画性,引导学生还原诗歌的画面,进行再现式表达。比如,学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青春激扬”主题单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中的意象进行分析,进而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心境。比如,词作的上阕选取了两类意象,一是“勃勃生机”的自然景物,一是“竞自由”的宏大意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画笔,将各种意象组合成一幅图画。在意象组合过程中,各种意象并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整体的意义符号。具体为:(1)空间意象与博大胸襟对应。山、林、江、舸、鹰、鱼等意象,远近、俯仰转化,色彩浓烈,浩大开阔的视野,暗示作者博大的胸怀。(2)色彩意象与心境相对应。“红遍”“尽染”“碧透”等颜色繁艳、鲜明夺目,为读者勾画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将诗人振奋、激动、豪迈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由此,在意象选取中,作者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有效组合,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注重意象象征性,体悟意境美
在现代诗歌中,作者往往选取具有多重象征意味的意象进行组合,让诗歌暗含深刻的意蕴。比如,《沁园春·长沙》中作者以客观景物作为表达自己主观思想情感的艺术符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代入意象,还原情感,进而体悟作者的革命精神和博大的胸襟。具体为:(1)“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舸”“鹰”“鱼”并不是单纯的意象,而是融入了作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2)“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巧用“尽”和“透”等词,使画面具有宏大、广阔感。因此,作者用“独立寒秋”而不用“站立”,一个“独”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个“卓尔不群”的思想者、革命者、改革者的形象,所以才会发出“谁主沉浮”的问题。毛泽东在客观景物中更多地投射了自己的革命精神和对广阔空间强大的驾驭能力,将这种主宰苍茫大地的理想转化为那“红遍”的“万山”、“碧透”的“漫江”等等,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意象,分类整理常见的象征意义,进而全面理解诗歌。在现代诗歌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意象,进而全面理解作者的情感。比如,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有一个巨人的形象,站立在地球边上俯瞰地球。“白云”的无数、“太平洋”的无限、“洪涛”的滚滚等等皆带着作者的主观情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味。联系时代背景,学生不难发现:这些自然景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向着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二、紧扣意象组合,体悟诗歌形式美
(一)注重意象多重叠加,形成铺排
“意象叠加”是指一个意象投影到另一个意象中,两个意象叠印,从而产生了新的意象,让诗歌产生无穷无尽的韵味。比如,闻一多的《红烛》,开门见山引用李商隐的诗句点出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主旨,进而引出:“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这一般颜色?”由“蜡烛”到“红烛”“你的心”等等不断向前推进,层层叠加,进而让诗人的情感有了缓冲,心境出现了波澜起伏。再比如,《峨日朵雪峰之侧》为了表现雪峰落日和滑坡的壮丽,作者这样写道:
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作者选取了薄壁边“峨日朵之雪”“太阳”“山海”等意象,展示落日的张力与动态。在此基础上,作者为了增强视觉形象性,进一步叠加“石砾”“深渊”等意象,将画面不断地拓展开去,展现出了落日的壮观。
(二)注重意象空间转换,形成诗行
优秀的画家往往会在绘画中创造可视空间来丰富意境。同样,经典的诗歌大多是散发出诗性之味的画作。在创作中,诗人往往会发挥出无尽的想象力,让诗歌插上一双翅膀,不断给读者提供可创造的审美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还原意境,巧用意象的空间转化,进而再次创作。比如,以《峨日朵雪峰之侧》为例,诗人从看到“锈蚀的岩壁” “滑坡的石砾”,还有“棕色的深渊”,再想到搏击长空的“雄鹰”、势不可挡的“雪豹”,最后再聚焦“可怜的蜘蛛”,视听结合、空间转化、天马行空。在意象的转化中,作者也影射了自己生命的谦卑、渺小以及对无尽理想的追求和强劲的勇气。
三、用好意象叠加,积极进行创作
(一)还原意象,进行语言实践
现代诗的情感抒发往往借助意象。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还原意象,深入文章字里行间,读出诗歌的内在意蕴。在教学《峨日朵雪峰之侧》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巧用“他看
,他听 ”的格式对诗歌进行重新描述,进而体会诗歌的画面美。具体为:
太阳快要下山了,那位疲倦至极的攀登者已经到了山顶。他用如铆钉一样的双手抓着崖壁,早已撕裂的鞋子中不时地渗出斑斑血迹,他停顿了一会,他看:连绵起伏的雪山,高大巍峨、气势磅礴;一轮落日照在雪峰上,苍凉壮阔,壮观无限。他仿佛听见:崩塌的山石落入脚下深渊,阵阵回荡,轰鸣着、呐喊着……
(二)巧用意象,开展诗歌再创作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阅读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创作。在现代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巧用意象分析法,引导学生进行二次语言实践,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创造力和审美鉴赏力。比如,在学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现代诗歌时,学生可以“时间”“意象”“色彩”“情感”为主线,选择对应的诗歌进行分组创作。接着,教师以“青春飞扬”为主题,要求学生绘制相关图画,并用自己的语言写一写具体的感受。
总之,现代诗歌空间构成的主要支柱是意象。有效的意象组合可以传达出诗人独特的审美情思,架构出变化无穷的艺术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意象分析法,体会诗歌的形式美,进而给读者二次创作提供契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姚舜禹.心灵受难之下的精神自救——《峨日朵雪峰之侧》论析[J].语文建设,2021(17).
[3]钟启泉.单元设计: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J].教育发展研究,2015(24).
[4]王泽龙.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鲍昌宝,康莉蓉.意象时代的中国现代诗歌[J].中学语文教学.2010(11).
作者简介:张彩(1987— ),女,江苏省高邮市临泽中学一级教师,扬州大学在读研究生,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