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闻之若此”中的“之”字探析

作者: 陈小波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词“之”字的用法有很多种,通过探讨《穿井得一人》中“求闻之若此”一句中“之”字的不同理解,厘清“之”字的意思。

关键词:“求闻之若此”;“之”字用法;状语后置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寓言四则》中有一则《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结尾有一句话:“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关于这句话中“之”字的用法,很多教师和参考资料都认为“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具有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对此,笔者有不同意见,笔者认为这里的“之”字应该是状语后置的标志。

所谓状语,就是附加在动词谓语或形容词谓语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成分,用来表示性状、程度、范围、时间、处所、肯定、否定等。杨春霖在《实用古汉语教程》中给状语后置的定义是:“组成的介词结构,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在谓语之前作状语,而古汉语中这种介词结构却常常放在谓语后面作补语。但是在理解这个所谓‘补语’的成分时,我们应当把它认为是状语,在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把这个部分提到谓语之前。书中有相应的例子‘为坛而盟,祭以尉首’这里作者认为‘以尉首’为状语后置。”状语虽然后置,但仍为状语,与谓语仍存在修饰、限制关系,即语序虽改变,但原有的语法结构关系及语法意义不变。

古汉语状语后置,“之”作为状语后置的标志也有相应的例子:“子何绝我之暴也?”语出《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在陆跃升先生的文章中把此句中的“之”字当作状语后置的标志,意为“子何暴绝我也?”即“您为什么突然就要同我绝交呢?”“暴”是“突然”的意思,作后置状语,修饰谓语动词“绝”。“绝”在句中表绝交之意,在这里“之”是状语后置的标志,是结构助词,无实际意义。还有例句和“求闻之若此”句式相似,如“‘子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若此’这个词虽然在谓语之后,但并不是用来说明谓语的,而是着重修饰、限制谓语的,之所以放在谓语后面,一是强调突出谓语,二是习惯使然。也说明了‘若此’是后置状语,在古汉语中状语后置也确实存在。”

“求闻之若此”和“子何绝我之暴也”的句式一致。“若此”是介词词组,对谓语“求”起修饰和限制作用,“之”是状语后置的标志,“求闻之若此”即“若此之求闻”“若此求闻”,意为“像这样寻求消息”。“若此”是介词词组作为状语,修饰谓语动词“求”。这篇文章的重点本就在于求闻,即不能以讹传讹,不能像这样寻求消息,所以文章将其放在结尾进行总结:“像这样寻求消息,不如没有听到消息。”此处的“之”是状语后置的标志。状语是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因此,后置状语也一样对其前面的谓语有修饰限制作用,而不是补充说明谓语。后置状语所使用的词除了介词词组外,还可以是副词、形容词、动词词组等。这里的“若此”为介词词组,“前面之字和求闻在读的时候实际上可以有语音停顿,因此也为状语,而不是补语。”

像这样“之”字为状语后置的标志的例子还有:“相国何大罪,陛下何系之暴也?”(《史记·萧相国世家》)。“暴”在这里是后置状语修饰“系”。译为“相国有什么大罪,陛下为什么突然把他关起来。”又如“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孟子·告子上》)这句话翻译为“这样的说法正好又大大地助长了那些不仁之徒。”这里的“甚”为后置状语,按陆跃升先生的说法,单音节词,其前面有结构助词“之”或语气助词“也”,就是状语后置,词组读的时候有语音停顿也是状语后置。这里的“暴”和“甚”前面都有结构助词“之”,因而都为状语后置,“之”是状语后置的标志。

综上所述,“求闻之若此”中的“之”字是状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无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春霖.实用古汉语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陆跃升.试析后置状语与述补结构的同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5).

[3]荆贵生.试论状语后置[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1).

作者简介:陈小波(1982— ),男,湖南省长沙市长郡开福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