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引领 让文言文鲜活起来
作者: 翟仁爱摘要: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有明显区别,由于日常生活中已不再使用文言文,文言文已成为初中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师需探讨有效的教学策略。从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开放问题、发掘文化背景、组织群文阅读等角度,让文言文教学鲜活起来。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课程的编排是由易到难、逐层推进的。正因如此,如果教师未能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学生将难以形成良好的文言文基础,容易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应试造成障碍。因此,必须深入分析文言文的教学现状,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
一、创设教学情境,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文言文和现代文有着明显区别,文言文语言晦涩难懂,内涵丰富,学生不容易理解透彻。大多数学生在面对文言文时很容易心生畏惧,不知该如何下手。加之文言文所叙述的场景、事件距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这进一步加大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编者收录的文言文不仅文辞兼美,内涵丰富,而且难度较大。为了缩短学生和文言文之间的距离,教师不妨采取情境创设的方法展开教学,构筑相应的情境,用动态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开启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之旅。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构建与文本密切相关、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生动情境,有助于学生获得文言文学习的最佳体验。
例如,在教学《三峡》一文时,笔者用导语为学生构筑情境。“同学们,你们去过三峡吗?三峡是非常壮观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言文就生动描绘了三峡之美。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课文,去饱览三峡的风光吧。”之后,笔者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课件。课件中呈现的是从不同视角拍摄的关于三峡的照片。为了进一步渲染氛围,笔者又为学生播放了《爷爷的三峡号子》一曲,为学生继续渲染情境,让学生沉醉在三峡的壮美风光中。随后,教师进一步和学生互动,让学生试着描述对三峡风景的直观感受,引导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趁势引入课题,让学生阅读文本,和学生一同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三峡景色的,以此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学习热情。
构筑情境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将动人的音乐和色彩鲜艳的动态画面相结合,为学生带来最真实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二、设置开放问题,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教学大纲或者教学参考书的提示给学生讲解文言文。当这套流程固定以后,教师的教学内容会变得较为单一,学生的思维也不得不局限在对文本的套路化理解中,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毫无裨益。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更具研究价值、思考价值的问题,利用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如此一来,在开放问题的指引下,学生的发散思维将得到有效激活。
例如,在《陋室铭》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同时思考:“‘惟吾德馨’究竟具有怎样的内涵?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惟吾德馨’的痕迹?”让学生根据问题思考文本,进一步理解“惟吾德馨”的深刻内涵。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作者的审美追求和高尚的人格志向形成初步的认识。随后,笔者系统归纳和梳理“惟吾德馨”的内涵,并以此为基点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借助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呢?假如你是作者,面对不断改变的社会现状,你又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志向呢?”教师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志向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鼓励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同时,以古喻今,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从现实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言文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设置有效的问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设计一些具有研究价值和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
三、发掘文化背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初中语文教材中辑录的文言文作品都是经典名篇,有的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热情,有的表现了作者高尚的志向追求,有的蕴藏着深厚的人文内涵。教师在讲授这些文言文作品时,不能只是让学生了解字、词、句子的意思,而是应当发掘其中存在的文化元素和德育资源,抓住契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通过调整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收获的不只是文言知识,而是借此了解古人的审美、精神追求以及志向情操,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例如,在《木兰诗》教学过程中,笔者以花木兰的人物形象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花木兰质朴浑厚、坚韧不拔以及孝顺勇敢的道德品质。随后,为了加强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又向学生介绍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背景。在北魏时期,柔然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异常的骁勇强悍,曾经多次南下骚扰北魏百姓,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于是,北魏的统治者要求每家出一名男子上战场杀敌,花木兰家同样收到了这样的指令。当学生了解这一段历史背景后,笔者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以及背景资料,谈一谈花木兰有哪些值得大家学习的优秀品质,又展现了怎样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花木兰的人物形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知道花木兰虽然身为女子,却为了父亲挺身而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展现了花木兰不同于一般女子的英雄气概,学生也因此对花木兰孝亲、修身、爱国等美德深深叹服,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敬佩之情。这样的教学既完成了知识目标的学习,也实现了人文素养的培育目标。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提高教学层次,不能只着眼于基础知识层面,而是应当深入文言文的精髓,发掘其中的人文元素和德育元素,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获益匪浅。
四、组织群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一直备受教师推崇。通过采取“1+x”的形式衔接课内外文本素材,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帮助学生掌握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方法。文言文教学同样适合采用群文阅读模式。教师可通过拓展学生的文言文阅读量,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教师一方面可以从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出发,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文言文的主题为学生筛选合适的文本,让学生进行文言文群文阅读。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笔者根据课文的内涵,为学生制定了一个群文阅读主题,即《“闲人”苏东坡的况味人生》,将几篇展现苏轼闲人境遇以及个性的文言文收集起来,作为群文阅读的素材展现给学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素材时一定要了解初中生的阅读水平。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苏东坡传·序》(林语堂对苏东坡的画像)、《超然台记》(苏轼闲散自适之作)、《自题金山画像》(苏轼自嘲之作)等文,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本,形成对苏轼的较为全面的认识。在阅读上述相关诗文以后,学生会发现苏轼是一个了不起的学者,即便数次被贬,他也依然不改其乐。不管到了多么荒凉的地方,也不管自己境遇如何,总是能发现生活的美。由此可见,采取群文阅读的策略,可以使学生对文言文作品、文言文的创作者加深认识。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用创新的教学手法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之美,喜欢阅读理解文言文,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戴佳丽.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优化策略[J].中学语文,2021(27).
[2]季永进.让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散发“文学味”[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1(10).
作者简介:翟仁爱(1975— ),男,江苏省徐州市第十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