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作者: 李琴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具有提升学生文化底蕴、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作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应采用有效策略,提升学生语言运用与构建能力;设置启发性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与交流空间;运用互联网技术丰富古诗词鉴赏路径,真正提升学生古诗词积累及文学素养,最终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古诗词教学;教学研究

语文学科素养意在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提升语言的运用能力、审美赏析能力及思维模式的拓展。语文是一门饱含历史沉淀与人文精神的学科,这决定了其教学价值具有深刻性与传承性。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而且要关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古诗词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古诗词具有贯穿古今的时代张力,在历史长河中始终散发着历久弥新的生机与魅力。在贯彻学科素养导向性的教学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应一改过去枯燥的背读模式,以更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式较为枯燥单一,通常靠诵读和背记的方法开展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较少,没有针对诗词的背景及意境的表达进行交流,学生越学越觉得厌倦,长此以往,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会逐渐下降,教师也无法收到学生的学习反馈,从而造成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提升困难的局面,不利于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目标定为学生语文考试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在生活中能否将所学过的古诗词进行灵活运用和表达。过分重视应试教育,就会导致在古诗词的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侧重点变成仅是对诗句进行程序化的解释,跳过了对古诗词背景、内涵及文学意境的传递,不利于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学生文科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学科素养导向下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提升学生语言运用与构建能力

语言的运用与构建是学科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的学生能力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可通过小组围读的方式让学生对古诗词先进行熟读和初步了解。古诗词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在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围读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音韵和节奏。学生只有在诵读中掌握了古诗词的节奏特点,才能够更好地去鉴赏古诗词的内在美,在领悟到诗人描写的意境和心境的基础上,有效地促进其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以期提升学生学科素养。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围读后,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创作,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尝试应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以《登高》为例,教师可以在讲解完古诗的背景、音韵知识及诗句内涵之后,鼓励学生将其改为现代诗,引导学生在重新编写和创作的过程中加强语言的构建与运用能力,从而提升其语文学科素养。

(二)以启发性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学科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应以启发性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以问题为导向使学生对古诗词产生兴趣,并加深其探索和深入学习的欲望,以更好地实现语文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古诗词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出若干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和思考,更容易捕捉古诗词所蕴含的深意。这种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积极影响,能够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蜀道难》一诗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开始阅读前提出如下问题:“作者写《蜀道难》的背景是?蜀道准确指的是什么地方?”文中描写自然景观的险阻意在表达怎样的内涵?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诵读与赏析,使学生在初步自学的过程中,对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和情感准确把握,从而落实学科素养的培养目标。

(三)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与交流空间

古诗词虽字数较少但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价值却极为丰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学生古诗词学习技法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为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打好基础。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辞官归隐家乡的所闻、所见、所想,让学生体会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的心境,结合社会现实,让学生谈一谈这种淡泊名利的心态对自身的影响。通过这种与学生进行深度探讨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古诗词赏析交流会”的形式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关注度和学习兴趣,给予学生更多的发现古诗词的美的机会,促使学生爱上古诗词。

(四)通过互联网技术丰富古诗词鉴赏路径

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古诗词审美与鉴赏能力,可通过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学科之间的交叉教学等方式来丰富教学形式。古诗词中常涉及一些意象,多数学生很难通过自己的阅历去进行深入感知,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教师可以通过自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诗句中所描绘的景象和意境。比如,在学习《短歌行》这首古诗时,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理解曹操的《短歌行》主要是以乌鹊和乐来烘托意境,使学生借助短视频能够学会融情于景的表达手法,同时感悟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感叹。例如,在学习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时,教师可借助学科之间的交叉教学,将语文教学与绘画教学相融合,让学生在学完这首词后,为词中所描绘的意境创作一幅水墨画,借此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

三、学科素养导向下开展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以培养学科素养为教学目标,开展古诗词教学,能够强化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和积累的过程,不断完善高中生对文科学习的综合认知,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包括诵读、翻译及意境解读等环节,这种逐渐深入的学习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古诗词的高效记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展开古诗词的预习和复习,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名诗名句,促使学生通过量的积累构建更为系统的古诗词学习框架。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教学价值对高中学生的整个学习进程具有重要作用,许多优秀的古诗词作品中抒发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国情怀的抒发、与逆境挫折的抗衡等,这些内容无疑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使学生在感受文学情境和诗词之美的同时,能够从中汲取正能量,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境。

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传统古诗词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紧跟时代发展与教育改革的步伐,通过巧用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深入学习,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真正提升学生古诗词积累及文学素养。最终通过学科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参考文献:

[1]杨美芹.学科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3(3).

[2]傅开福.学科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微[J].成才之路,2022(14).

[3]杨堃.浅析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智力,2020(24).

[4]陈苏妮. 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的实施策略初探[J]. 语文教学之友,2023(3).

作者简介:李琴(1974— ),女,河北省廊坊市第二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