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教学情境建构路径探究
作者: 黄华摘要:“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学科重要学习任务群之一,旨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利用有效的学习情境,整合学习内容,设计学习任务,制定评价机制,积极唤起学生的阅读体验,实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度理解。结合“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建构三种情境链,活化阅读知识,真正做到语文“切合所需”“切实所用”。
关键词:“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情境建构;路径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倾听、观察、阅读、表达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习得语文知识和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其中,“实用类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指向语文学习的实用性,有效地融合了学科特点和生活实际,真正让语文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在语文学习中,“情境”是指学习场域。具体指学生在特定的场域中唤起已有的经验(认知、情感、体验),积极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中,“情境”是开启深度阅读的一把钥匙,是积极有效表达的关键。没有真实的“情境”,就没有“实用性阅读”的可用性;没有综合的“情境”,就没有“实用性交流”的效用性;没有生活化的“情境”,就没有学习任务群的有用性。
一、创设社会生活情境,实现语文可用性
“实用类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要求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获得信息,进而有效运用语言进行文明而得体的表达交流。社会情境强调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域中展开语文学习实践,它既基于文本内容,又高于教材知识,实现了语文学习的可用性。
注重创设生活情境,抵制惰性知识。生活情境强调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激发和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真正地做到“真阅读”“真表达”。从这点上看,生活情境可以有效避开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模式,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做到“学有所悟”。比如,中等职业院校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古典的魅力”选入了《庖丁解牛》一文。为了避开传统文言文“翻译+主旨”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立足实用文实用性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真实情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思想主张。具体为:
2022年,“内卷”成为全网最为火爆的词语。在信息时代下,“虎妈猫爸”式的教育、“991”式的上班制等现象层出不穷。同样,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也面临着就业压力,各种“内卷”也席卷而来。请你以宣传员的身份共读《庖丁解牛》,以“防止过度内卷”为题,撰写宣传稿。
“实用类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通过欣赏文学作品,联系现实生活,深刻领悟作品内涵,进而获得人生启示。上述学习情境以此为目标,有效指向社会实际问题,真正地让知识具有迁移性、生长性。基于此,通过阅读比较,学生提炼出:“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怵然为戒”等思想主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现代视角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考庄子的思想的意义和价值,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比如,针对“内卷”这一现象,学生可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为“忧虑”,进而可以运用庄子“顺乎自然”“不可强为”的思想主张开展宣传演讲。
二、创设学科认知情境,实现语文有用性
认知情境指向学科本体。在“实用类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实施过程中,认知情境的创设需要关联文本的文体、语言等,提升学生语言认知和思维深度。
首先,注重单元情境统整,建构整体知识。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教材应注重以人文主题为主线,以学习活动为载体,侧重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借学习主题,整合学习内容,创设单元认知情境,进而实现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价值。比如,中等职业院校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在场的价值”,选取《落日》《别了,“不列颠尼亚”》《冰河英雄》等五篇实用类文本,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与口语交际能力。基于单元整体学习目标,教师可以以“语言建构”为中心,创设以下学习情境:
为了迎接国庆节,职业学校举办了“我爱你,我的祖国”主题专刊。学生将学习“在场的价值”五篇文本的语言艺术技巧,分享学习心得。并以自己居住的街道为背景,完成一篇高质量的人物通讯稿件,面向广大市民做宣传。
上述学习情境有效地融合了阅读与写作,将固有的知识转化为有效的实践运用,充分挖掘实用类文本的意义和价值。围绕学习情境,学生需要通读单元内五篇文本,掌握新闻报道、新闻采访、新闻通讯等文体特征,整体建构三种“新闻”表达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紧扣“在场的价值”这一主题,结合文体知识,细化学习活动,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如下:(1)新闻之声,选取相关文本将其转化为800字以内的新闻报道,并进行播报。(2)新闻之力,整合文本中相关的人物、事迹,将其转化为人物通讯。(3)新闻传播,选取优秀的人物通讯传至街道网络平台,宣传先进人物的事迹。
由此,该情境促进了学生整体联读文本,全面感悟“新闻”的语言智慧。撰写人物通讯的方案使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当代青年的担当,真正实现了语文学习的价值。
其次,注重单篇情境细化,把握文体特质。“实用类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以“群”为学习单位,以“实用”为旨归。这并不代表脱离单篇的文本精读、细品。相反,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紧扣单篇文本的语言秩序、文体特质、主旨意蕴等,创设单篇的认知情境,将阅读走向真处、深处。以中等职业院校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在场的价值”为例,《落日》《别了,“不列颠尼亚”》《冰河英雄》三篇精读课文虽然都属于“新闻”,但是语言表达特点各异。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紧扣单篇的文本内容,建构“认知——知识——鉴赏”三个层面的学习,让语文学习从“特性”走向“共性”。比如,以《落日》为例,教师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创设认知情境:
为了迎接新年,丰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生活,学校举办了“情境剧本”表演活动。请你以《落日》为素材将其改编为短剧,并撰写脚本。
围绕上述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本“特性”出发,抓住新闻特写“多以描写见长,形象化再现场景”。同时,细读文本,体会作者在大量的描写中穿插记叙性文字,有效地对接了历史和现实,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学生撰写脚本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效地将描写之语进行转化,前后比对,读出实用类文本的现场感。
三、创设个体体验情境,实现语文效用性
语文学习需要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内在动力,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升。在“实用类阅读与交流”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个体生活为背景,创设生动活泼的体验活动,真正实现语文的效用。
首先,以阅读积累为基础,创设体验情境。有效的阅读需要以“个体语言经验”为基础,关联教材中经典的“语言现象”,促进语文知识建构。其中,“语境经验”和“语形经验”是两大基本类型。在教学中,教师需立足文本特质,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的语言和思想不断生成。比如,学习中等职业院校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一单元中《云南的冬天》《今生今世的证据》等经典散文时,教师不妨抓住“语言形式”,创设具体可感的情境:
《散文》杂志社推出“品经典散文”栏目,该栏目从“读散文”“品散文”“悟人生”三个角度设置主题。本期栏目以“味道”为话题,畅谈《云南的冬天》和《今生今世的证据》两篇散文中独特的“语言之味”。
围绕上述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取象”“造境”两方面把握“诗画融通”的特点,品读散文“言情必象”的意蕴。
其次,细化学习任务,唤起情感体验。“任务”是学习任务群的核心。围绕整体的情境,有效细化学习任务可以激活学生的情感,让任务群落地。比如,以上述《云南的冬天》《今生今世的证据》两篇散文阅读为例,以“读经典,品味道”为主题,以拍摄MV为核心任务,教师从“造境”的角度,细化读写任务:(1)选取两篇文本中写景的语句,从意象、意境两个角度进行赏析;(2)运用简笔画的形式将选取的意象入画,注意远近、高低;(3)从形、色、光、影等角度品鉴画面。由此,借助绘画鉴赏的方式,有效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读出作品的鲜明特点和作者独特的意趣,进而让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见解。
综上所述,积极创设真实而有效的“情境”,强调学生的亲历、体验、参与,真正让“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教学切于实用、益于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梁昌辉.切于实用,有益于生活——“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解读[J].语文建设,2022(5).
[3]陈隆升.实用文章阅读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12(26).
[4]王本华.新时代的阅读教学[J].好作文,2021(5).
【基金项目:本文系第五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中等职业语文专题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立项编号为ZYB284】
作者简介:黄华(1978— ),女,江苏省如东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主研方向为职业学校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