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作者: 李秀眉

摘要:“双减”背景下,教师应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初中语文教学可采用群文阅读教学法,让学生分小组围绕“议题”展开多文本阅读、比对读议、分工又合作,形成竞赛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其核心素养。

关键词:群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有效策略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在“双减”背景下,七年级、八年级的语文教学该如何做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认为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是有效方法之一。

什么是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是一种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进行学习,通过多个文本的“比对读议”,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方式。厦门一中的钟斌老师认为,群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与以“听说读写思”为主的单篇课文教学明显不同,群文阅读教学的建构目标是达成共识,即课堂最后获得明确一致的知识、观点或方法。

在七年级、八年级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带领学生围绕议题进行建构,探究出群文阅读教学的三个有效策略。

一、发挥教材的功能,进行“大单元”群文阅读教学

部编版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结构单元体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部编版语文教材的功能,本着“整体观”的教学思想,“用好教材”,以单元主题为中心,确立议题。学生围绕议题分工合作, 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求同存异、整合分析等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1.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家国情怀”。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教师可确定群文阅读的主议题为“品家国情怀 庆建党百年”,引导学生从内容上、技法上回忆、品味各篇课文的家国情怀,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风雨历程,庆祝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课堂上,学生围绕“主要内容”“思想情怀”“如何表现”三个子议题进行小组分工合作探究。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其他小组补充纠正,教师在必要处指出相关内容,串联各环节。最后,总结思想情怀,提炼出文章所表达的伟大坚强的黄河精神、不怕困难的长征精神、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些都是我们的家国情怀,是我们的“传家宝”。一代代的中国人正是不怕困难、伟大坚强地怀揣我们的家国情怀进行不懈奋斗,最终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2.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杰出人物”,复习时教师可确定“忆故人”“品个性”“悟精神”为主议题,分设“相逢何幸遇知音”“温故知新悟方法”“细心品尝学做人”“留取丹心照汗青”四个子议题。学生在分工合作探究中感受杰出人物的非凡气质,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唤起追求理想的动力。

3.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散文学习单元,复习时教师可确立主议题为“散文知多少”,分设三个子议题“辨类型”“识主旨”“明手法”,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各学习小组分工合作探究,快速复习单元内五篇课文,圈点勾画,填好表格的同时明确散文的不同类型及其采用的不同写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利用自读课文开展课内外群文阅读教学

自读课文是教读课文的延伸,与教读、课外导读形成“三位一体”。利用自读课文,围绕文本的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生活哲理等课内外联结,学生分工合作探究议题,一边拓展阅读面、提高阅读速度,一边学习语文知识、培养阅读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1. 《台阶》刻画了一个父亲的形象。围绕父亲和台阶,文中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几个瞬间。这样一个曾经向往某个目标,用汗水和辛劳实现目标后却又处处感到“不自在”、空虚寂寞的父亲,是平凡生活中的小人物之一。教师可设立议题“细节描写助力形象刻画”,选取马德的《父亲的“城池”》和周进平的《父亲的光》形成群文阅读。通过群文阅读,学生找出细节,认识“犟父”形象,完善人格,促进成长;深刻体会细节描写成就人物形象的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2.《永久的生命》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将其与同单元的《白杨礼赞》和课外刘成章的《三角梅》放在一起进行群文阅读,设立议题:“三篇文章共同的写作手法是什么?”在探究结果展示中学生谈到了《三角梅》作者的匠心所在:“文章一半篇幅都在‘抑’。三角梅三年来给‘我’及家人的憧憬和打击,甚至令人痛恨厌恶。就在此时,三角梅蕴藏了三年的坚韧精神也被发现。”通过群文阅读,学生更轻易地掌握了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提升了阅读能力。

3.《走一步,再走一步》富有生活哲理。课外文章仲利民的《山就这么高》也一样。前文重在方法指导,后文重在心态指导。设立议题为:“两篇文章给了我们什么生活哲理?文中父亲帮助儿子脱离困境,各重在什么方面的指导?”通过群文阅读,学生学到克服困难的实用方法和育人智慧的同时,提升了鉴赏文本的能力。

4.《最苦与最乐》启迪我们敢于面对人生、勇于承担责任,这符合单元主题“中华美德”。本单元学习目标是训练阅读,故选取杨绛的《读书苦乐》、贺铭华的《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季羡林的《记忆中的老舍先生》和周灿的《乡间蜂事》四篇文章与其作群文阅读,设立议题为:“美德引我成长”。学生展开阅读,既培养了速读能力,又感受了中华美德。

三、以课堂学习带动课外整本书阅读

以课堂学习带动课外整本书阅读,即名著阅读,实现“教读——自读——课外导读”“三位一体”。进行整本书阅读是初中生所需,部编版教材要求学生阅读12部古今中外名著。学生亲近名著,可体会书中乐趣,可学会做人做事道理,可提高阅读速度,可培养阅读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1.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单元学习目标之一是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其中《蝉》选自八年级(上)的必读名著《昆虫记》,于是笔者设计了《蝉》的课堂教学,开启学生对《昆虫记》整本书的阅读兴趣。文本只选取了两个部分,即“蝉的地穴”和“蝉的卵”。课上教师设立议题:“你从文中发现了蝉的哪些知识?法布尔怎么能知道蝉的知识呢?在文中找出证据。文中哪里最精彩?为什么?”根据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浏览、跳读、精读等混合式阅读。学生阅读时手中握笔,适时圈点勾画与议题相关的重难点、疑点、精彩点,适时批注语言特色、写作手法、心得体会、疑问等。通过问题理清蝉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规律,学习法布尔热爱科学、观察仔细、积极思考、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品味法布尔写作的语言特点。将课堂上的问题扩展为全书阅读的议题,引导学生依照书中的阅读计划、阅读策略、重点注释、批注示例和名家评赏开展阅读,布置学生每天睡前半小时自主阅读,每周三的阅读课上与小组成员分享发现的精彩处,交流讨论疑点。学生的《昆虫记》一书上留下了阅读思考的痕迹,小组笔记本中积累了厚厚的精妙分享。

2.童话、神话和寓言等富有想象力,可帮助学生换一种眼光看待世界万物。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内文章后拓展延伸整本书阅读。阅读《皇帝的新装》,提出课上的思考问题是:“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列出主要情节。文中最有想象力的地方在哪里?在小组内分享。”这两个问题也可作为《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神话故事新编》《伊索寓言》等整本书阅读的议题。通过整本书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3.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变化阶段,特别需要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七年级和八年级各安排了《弟子规》《三字经》的整本书阅读背诵,设立议题:“我从本周的十句学到了什么?它对我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帮助?”每周十句,每天课前读三遍原文、读一遍译文,一周后默写。阅读、背诵国学经典,通过80周的坚持,学生不仅了解积累了很多历史故事、传统文化、文言知识,培养了语感,还学到了生活上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学习上的守则规范意识。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更应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余负担的同时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群文阅读教学法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参考文献:

[1]蒋军晶.群文阅读新语文读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2]王玲香.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22(16).

[3]赵晓鹏.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求知导刊,2021(35).

[4]辛凤妹.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4).

[5]周久裕.刍论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策略[J].学苑教育,2021(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福建省漳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部编教材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之一,立项编号为ZPcg2020-110】

作者简介:李秀眉(1975— ),女,福建省漳平第三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群文阅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