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设疑提问的艺术

作者: 周毓琼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设疑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真正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通过阐述设疑提问的原则,拟从趣味设疑提问、分层设疑提问、灵活设疑提问、适时设疑提问四个角度出发,对设疑提问进行分析论证。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设疑提问

设疑提问并不是单纯的设置疑问、提出问题。设疑指的是教师自己设问自答,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则是教师结合所教内容设置明确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思考分析,最终得到答案。由此可知,设疑是引导教学的过程,提问是推动学生发展的过程。为此,语文教师要充分了解设疑提问的价值,掌握设疑提问的艺术,在语文教学中高效利用设疑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设疑提问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语文教师设疑提问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知识,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教师在设疑提问时要遵循针对性原则,保证提出的问题能够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另外,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仅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针对所讲的知识点,避免学生因为教师的提问改变思考的方向,影响学生的思路。

(二)合理性原则

教师在进行设疑提问时,应遵循合理性原则。首先,教师要在合理范围内设计问题,保证学生有能力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避免打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设计合理的问题,保证问题是可解的,并且对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多元化原则

初中语文教师之所以要探究设疑提问的艺术,是因为单一的设疑提问教学模式,无法充分发挥其价值。为此,教师在设疑提问期间应遵循多元化原则,搜集不同的教学案例,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寻找不同的方法运用到设疑提问教学中,选择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提问。只有这样才能够持续发挥设疑提问的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推动学生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设疑提问的艺术

(一)趣味设疑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教师在课堂进行提问时,经常会用“是不是”“对不对”等方式。这类设疑提问方式过于简单,而且教师会提前将答案告诉学生,即便学生想要对问题进行思考,也很难高效参与其中。为此,教师要作出改变,捕捉学生的真实想法,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问题,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一文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好奇心重、敢于冒险等特点在新课导入环节设计如下问题:“同学们,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件自己看不到,其他人可以看到的漂亮衣服,你敢穿吗?”当教师提出该问题后,学生的积极性明显被调动起来,他们会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有些学生感觉不可思议,有些学生感觉不可信。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引出课文题目,并为学生布置自主阅读的任务,让学生阅读课文后再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此种情况下,学生会边思考边阅读,当他们在阅读期间发现“皇帝的新装”只是一个谎言时,便有了答案。一般来说,学生都会回答“不敢”“不愿意”,他们知道“新装”是不存在的,其他人不敢告诉皇帝是因为他们害怕。但仍有一些学生未理解“皇帝的新装”想要传达的真实含义,认为可能真的存在“看不见的新装”。针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其回答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后续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真正含义,以及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道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趣味设疑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为后续教学打好了基础,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分层设疑提问,合理增加问题难度

初中语文教师如果想要充分掌握设疑提问的艺术,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发展需要以及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设疑提问。很多教师在设疑提问时并没有规律,提出的问题有时难有时简单。此种提问形式非常不利于学生发展,尤其当教师提出较难的问题时,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导致后续教学工作受到影响。因此,教师需要进行调整,要认识到只有循序渐进提问才能够推动学生发展。教师可以在设疑时对问题进行分层,由易到难,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背影》一文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期间先为学生布置阅读任务,当学生阅读结束后,再进行提问。最初进行提问时要从课文内容出发,如“同学们,《背影》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对此,学生可以通过总结分析,将故事概括出来。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之后再增加问题难度“本文想要传递怎样的情感呢?哪些句子和词汇表达出了这种情感呢?”随着问题难度的提升,学生思考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学生会积极想办法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分层设疑提问的方式能够让学生逐步了解课文整体脉络,体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等,后续教师再对文章进行讲解时,学生也会积极与教师进行互动,这不仅可以改善课堂教学氛围,还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由此可见,分层设疑对语文教学开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灵活设疑提问,尊重学生能力差异

教师在教学期间会发现学生之间存在能力差异,所以在设疑提问时要灵活设置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问题难度。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心理较为敏感,教师在提问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因素。灵活设疑提问可以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改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态度,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以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孔乙己》一文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了解故事梗概,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此篇文章。由于教材中此类文章较少,所以很多学生并不能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含义。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通过设疑提问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比如,很多学生在阅读时会对一些较为矛盾的话感到困惑。如“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中的“大约”和“的确”是相互矛盾的。对此,教师可以灵活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答。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问题给予提示“你认为作者同时使用‘大约’和‘的确’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系吗?”学生在听到教师提问后,会整理思路,找到这句话矛盾的原因。使用“大约”是因为没有人关心孔乙己,所以作者也并不确定孔乙己是否死了,而使用“的确”是因为孔乙己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必死无疑的。当面对语文水平较差、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时,教师可以调整提问方式“你感觉自己会同时使用‘大约’和‘的确’这两个词语吗?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呢?”此时,学生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所以,灵活地设置问题,可以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四)适时设疑提问,抓准课堂提问时机

教师在探究设疑提问时,应该充分认识到合理适时对学生进行提问是保证发挥设疑提问价值的基础。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偶发性,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对学生进行提问时应该找准时机,通过设疑提问推动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一文为例,学生在阅读时会发现文章内容很容易理解,所涉及的知识也都与生活实际有关。教师在教学期间,可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讲解苏州园林的风格特点,展示一些与此相关的图片。同时,教师还会向学生提问,如“同学们,大家到过苏州吗?见过类似风格的园林吗?”对此,学生会非常积极地回答,并且会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与同学进行讨论。此种情况容易导致课堂氛围过于活跃,教师难以控制。为此,教师可调整设疑提问的时间,在讲解完所有重要知识后,教师可以借助此类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并让学生自由讨论。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够让学生锻炼表达能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想要了解设疑提问的艺术,就应该先认识到在课堂中运用设疑提问这种方式应当遵循的原则。然后,教师再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不同的设疑提问方式进行分析,了解其在语文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找到合适的设疑提问方式,推动语文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通.有效提问:“课堂革命”的一个突破口——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

[2]蔡媛媛.巧妙设疑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路探索[J].当代家庭教育,2020(12).

[3]刘凤侠.初中语文教学中设疑提问技巧分析[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7).

作者简介:周毓琼(1979— ),女,安徽省铜陵市第二十二中学高级教师,铜陵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