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见学生”应是教育永恒的追求
作者: 贾宪章课间,班里的“淘气王”捉弄晓犇:“老师正找你呢。”他看着晓犇急忙跑去找老师,难掩高兴的神情……此时是考验教师的时刻,“看见”一出课间恶作剧,但不可以随意依据“看到的”判断对错。一方面,教师要从“看见行为”自觉过渡到“看清意愿”,虽然恶作剧在班级里是再普通不过的小事,可此时教师应“看清”他这样做是在寻求一种“被看见”,希望老师、同学可以关注自己并与自己互动;另一方面,教师还应由“看清意愿”过渡到“看准解决问题的途径”。
“看见学生”是破解隐性阻碍的幸运密码。很多时候,教师会依据自己“看见的内容”直接进行判断。教师要多尝试从学生的视角去“看见”“看清”学生在具体事件中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千万不可太心急,以免做出盲目的举动。为深入贴近学生,有时我们要离自己的“眼睛”远一些,让自己多一些孩子气,这样才能实施针对性教育。虽然整个教育过程是“润物无声”的,但学生能“看见”施教者的苦心,他们在心悦诚服的同时也会汲取自主成长所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养分。
“看见学生”是走出冷漠情境的关键。很多时候,教师总以为自己“看见的”就是学生真实的样子。而实际上,用心去看,才能“看清”:学生的过失往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并且多为无心之错。教师要增强“看见学生”的自觉意识,不仅要珍惜“看见眼前”,更应静待“看见”;在“看见”之前,我们要公正地、耐心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珍惜每一个细节;我们应在等待中“看见”并思考,在等待中“看清”并斟酌,在等待中“看准”并点拨。
“看见学生”是驱散浓雾的核心力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生的错误之中隐藏着许多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学生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犯错、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教师要学会忍耐,特别是在“看见”学生的糟糕表现时,要深挖并“看清”表象背后所隐藏的积极因素,“看准”处置途径。有经验的教师会发现,那些看似啥也不在乎的学生,其实最在乎教师的“看见”。有时教师给予他们肯定,就可以“看见”他们的改变。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
“看见学生”应是教育永恒的追求。少一些无根据、无节制的“看而随意”,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见而用心”,笔者相信,“看见学生”一定会让教育充满温情,溢满芬芳。<E:\杂志\江西教育B版\2025年\2期\标志11.tif>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教育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