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教师专业成长”的“泰和样板”
作者: 刘鹏 余华
2024年10月15日,电影《音乐课》在国内上映,这部根据泰和县乡村音乐教师肖惠文的事迹拍摄的电影,让泰和县及广大乡村教师进入了公众视野,然而诗意的乡村教育故事背后,有着诸多的艰难与困苦。
泰和县位于江西省中南部,处于吉安市吉泰盆地中心,为了化解大班额,近七年全县招聘的新老师达2600多人。如此庞大的年轻教师队伍为泰和教育注入了活力,但同时,也带来新问题: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较大地影响了全县教育优质均衡工作的推进。为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泰和做出了自己的尝试。
“从一个乡镇到一批乡镇”
时间回到2019年,身为江西省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的匡小兰被任命为泰和县上模乡中心小学校长,这个学校的艰难条件超出她的预想,但更让她没想到的是:学校共有42名教师,只有7名老教师,大多数教师都是年轻老师。
为此,她先抓教学——上好每一堂课。她每天都去听老师讲课,每位老师的课、每个学科的课,她都反复听,认真琢磨,发现问题,和老师们一起点评、改进。接着,她带动老师读书,读朱永新、李镇西、王崧舟、华应龙等人的书,自选读、共同读、主题读……校园里逐渐形成了教师爱读书的氛围。
曾霏老师2019年以“三定向”的身份被分配到泰和县上模乡中心小学任教。她说:“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刚走上讲台,就遇到了匡小兰校长,还做了她的徒弟。我经常听她讲课,跟着她一起做教研,在她身上学到了很多。”有一次,学校推荐曾霏去参加片区教学比赛,她很忐忑。匡小兰见状,不仅鼓励她,还亲力亲为,上示范课,尽最大能力帮助她。“匡校长经常来我房间,一点点地指导我做PPT、厘清思路、做好过渡衔接,让我茅塞顿开。每次磨课她都有新的建议。”曾霏说道。片区教学比赛当天,站在讲台上,曾霏很紧张,但当她看到台下匡校长的微笑时,她讲课的信心就足了。那次比赛,她以绝对优势拿到片区第一名。接着,她进入县级比赛,又拿到了全县的第一名。
“这些新老师来自省内外,多数是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他们年轻有干劲,学历也高,他们不是不想成长,只是不晓得怎样去做,没有人教他们。”匡小兰向记者说道。就这样,匡小兰带领老师上课、听课、评课、改课、磨课,并总结出教师成长的“4+1”模式,即不停地专业阅读,不停地课堂实践,不停地反思总结,不停地写作提升,再加一份扎根教育的情怀。
后来,匡小兰被调到泰和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工作。为了培养更多的青年教师,2022年3月20日,她率先在全县成立了“生本课堂”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来自不同的乡镇学校,工作室还有意吸纳偏远山区的教师。她说:“我的目标是促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我希望我的成员培养出来后,可以‘自立门户’,向更大范围辐射。这样,我的工作室也可以吸纳、培养更多的乡村青年教师。”
匡小兰身体力行地带动青年教师成长,她积极探索乡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给泰和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积蓄了青年力量。
“让名师工作室成为优秀教师的孵化地”
匡小兰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快引起了泰和县教育体育局领导的关注。分管人事工作的副局长肖芙蓉找到匡小兰,两人一起分析泰和县的师资结构并达成共识:泰和县有着大量年轻教师的同时,也有着丰富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
2022年5月,泰和县教育体育局进行顶层设计,先后印发《关于组织特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成立工作室的通知》《关于印发全县教体系统创建“党员名师课堂”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在省特级教师、省学科带头人、省骨干教师的带领下,相继成立了12个县级名师工作室。
王琦是江西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她带头成立了“泰和小语”名师工作室,她坦言:“在工作室成立之初,我觉得自己很没有底气,但一旦进入教研教学工作中,大家积极参与,特别是年轻老师,他们虽然经验不足,但上进心很强,很多时候一有任务,他们就主动请缨。这些让我很感动,我的工作激情也被点燃了,大家相互感染,共同进步。”她带领成员以教学中的困惑为基础,开展课题研究,开展“线上+线下”研讨活动。
泰和县的名师工作室遍地开花,如:泰和县第三中学的“刘良驹快乐语文”工作室、泰和县第二实验小学的“刘爱六星火小数”名师工作室、泰和县浙大求是学校的“建华思政”工作室、泰和县第四幼儿园的“王琛‘三味’思政”工作室、泰和县第三实验小学的“罗运泽阳光心理”工作室和“关耀兰英语成长”工作室。“现在,我们的名师工作室覆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学段,覆盖了全县所有的学校。我们希望名师工作室成为优秀教师的孵化地,让年轻教师成为骨干教师,让骨干教师成为优秀教师乃至名师。”教研室名师工作室建设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吴崇斌说。“在泰和教育教学的舞台上,中青年教师学术上有动力,教学上也更有活力了。这得益于名师工作室的引领。让专业性强、辐射性广的一批人去带动、影响一批人,让全县广大的青年教师能够练就教育本领,成为泰和教育担当,是我们成立名师工作室的初衷和共识。”泰和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肖芙蓉说道。
在名师工作室里,年轻教师虚心求教,名师倾囊相授。大家就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应用等内容交流研讨,提升“教”的水平、“研”的能力。
几年来,名师工作室坚持念好发展的“五字诀”。以“学”为基,提升工作室成员的理论水平。工作室主持人组织工作室成员每月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围绕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等强化理论学习,夯实理论基础,提升理论水平。以“研”为要,提升工作室成员的研修能力。工作室运用“线上+线下”“理论+实践”“校内+校外”等形式开展集中研修和磨课活动,有效提升教师的研修能力、磨课能力,实现共生共长。以“送”为向,提升乡村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工作室组织开展“送课下乡”“送教上门”“同课异构”等活动,为乡村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以“培”为准,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泰和县以工作室为依托,开展教师能力素质提升集中培训,助推学科教师专业成长,引领区域内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以“读”为辅,提升教师的阅读能力。工作室组织开展“同读一本书”“悦读悦美”“教师读书沙龙”等教师读书分享活动,通过阅读教育专著、交流阅读成果感悟等,提升教师的阅读能力,帮助教师实现自我成长。
匡小兰说:“名师工作室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成员通过参加工作室的活动,学到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挑战自己、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这三年,我亲眼看见工作室成员的拔节生长。”郭冠俊是匡小兰“生本课堂”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他感慨道:“工作室让我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同行们交流探讨,共同进步。在这里,我们一起研究教学问题,开发课程。每一次探索都是一次成长,2023年,我被聘为江西省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并入选吉安市三类教育人才。”现在,郭冠俊也成立了自己的名师工作室。
谈及工作室的意义,泰和县教育体育局工委书记、教育体育局局长陈国强说:“名师工作室是我们泰和培养教师的一张名片,工作室的活动不仅提升了教师自身的素质,还带动了全县教师的发展。我们通过送教下乡等活动,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带到农村学校,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从而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县中’稳住了,县就稳住了。
我们是有责任的!”
“县中模式”曾经诞生了一大批吸引全国目光的“名校”,这些学校聚集本县优质生源,以应试教育姿态全力追求更好的高考成绩。当前,“县中”衰落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泰和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也是一所有着辉煌历史的县城高中,1984年,学校有5个学生考取北京大学;1985年,江西省文科状元、理科状元都出自泰和中学。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虹吸”效应加剧,优质教育资源逐渐从“县中”分散,泰和中学难有往日荣光。
在名师工作室的驱动下,泰和中学开始对“县中破局”进行思考。泰和中学现有名师工作室三个,分别是地理名师工作室、“悟理立人”名师工作室、“敏洁”(语文)名师工作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想做一些事情的,我们希望通过科学教育来实现‘县中’的振兴与突破,目前我们申报了江西省重点课题‘县域普通高中科学教育融通进阶创新实践探索’,这是一个全校的行动。”泰和中学地理名师工作室的负责人方小培说。
方小培是泰和县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他是安徽省地理特级教师,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2024年7月,他在泰和成立地理名师工作室,带动“县中”名师成长。泰和县教育体育局工委书记、教育体育局局长陈国强说:“我们通过引进名师、名校长‘双引双培’工程,来提升‘县中’的教学质量。‘县中’对于一个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乡村振兴要靠县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县中’的龙头作用。‘县中’稳住了,县就稳住了。对此,我们是有责任的!”
一方面,泰和中学积极向外寻求合作,“我们申报了江西省优秀科普基地,依托中国科学院在泰和的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以外唯一的站点,通过‘站校合作’,打造我们的科学教育,形成覆盖面更广的课程资源基地。”泰和中学党支部书记王秋元说道。
另一方面,泰和中学向内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工作室正在谋划学校中长期规划,旨在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全体教师的发展愿景以及学生的发展诉求融合。”泰和中学校长胡志斌说,“名师工作室的最终指向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开放了很多智慧教室,提供了很多活动场地。我们主要通过‘语文报杯’、‘创新作文大赛’、物理竞赛、地理天文竞赛、科学竞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近三年来,在名师工作室的引领和带动下,泰和县教师的专业成长走出困境,重获新生。泰和县先后培养了省级学科带头人8人、省级骨干教师4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41人、市级骨干教师36人、县级学科带头人150人;成员们结项省级课题16个、市级课题11个,新立项省级课题20个、市级课题20个;教师在全省精品课竞赛中20人次获奖,在江西省优质课比赛中11人次获奖,在吉安市优质课比赛中34人次获奖……
采访中,匡小兰提及最多的一个词是“情怀”:“我其实应该和这些老师说声‘抱歉’,因为我们经费不足,并不能给予工作室一定的资金支持,工作室的评价与考核体系还不健全,但他们还是不辞辛劳、不计回报地付出,大家都是很有教育情怀的人。”
也许泰和县县域名师工作室模式还有诸多不足,但是面对精力旺盛、热情洋溢、渴望成长、无私奉献的教师群体,我们有足够理由相信他们定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怀贤知有志,应不负青春”,我们对泰和教育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