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提供习作步骤,教学设计要做什么

作者: 何捷

教材提供习作步骤,教学设计要做什么0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下称教材)中的习作内容有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一线教学而言,是有益的。研读教材中的习作内容,笔者发现基本上都给出了写作的具体步骤。无论是状物还是记事,或是其他内容的写作,教材都给出了清晰的流程指导。

例如,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我的植物朋友》,提示学生完成三步:第一,写之前再去观察一下,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第二,写的时候,试着把你观察和感受到的写清楚;第三,写完后,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写同一种植物的同学还可以一起交流。这三个步骤清晰完整,让教师和学生都知道“如何写”。教材安排了明晰的操作流程,并结合流程,约定了文章应写出什么内容、写成什么样。仔细思考“如何写”与“写出什么内容”,其实就是分析教材提出了哪些精准的要求,给学生下达了哪些明确的写作指令。“如何写”,即“你要怎么去做”;“写出什么内容”,即“你要写成什么样”。但是,教材缺少的是“如何做成这样”的指导。

教材“读写双线并进”的单元编撰特点,有利于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习得写作方法。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得益于日常阅读,故而教材弱化了“如何做成这样”的指导。实际上,这正是给教师的提醒:请在极为珍贵和有限的写作教学课堂上,进行专业且富有成效的写作教学,切实完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中所规定的“每学年课内习作16次左右”的要求。

笔者以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习作《漫画的启示》为例,与大家一起探索“教材给出了什么”,一起思考“教师应该做些什么”。教材给出了华君武先生的两幅漫画《等着乘凉》与《待业啄木鸟》,让学生二选一或者另外自选漫画进行写作。教材也给出了与写作步骤相关的提示:第一步,观察,看看漫画画的是什么内容;第二步,思考,借助漫画的标题或简单的文字提示,联系生活中的人或事,思考漫画的含义,获得启示;第三步,撰写,先写清楚漫画的内容,再写出自己的思考。

教材提示学生写后要交换阅读,要关注“是否写清楚了”,再根据同学的建议进行修改。可见,教材在提供写作内容、安排写作步骤上,做得异常周到。教师只要根据教材提示,按部就班地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走流程”,就能完成写作教学。但再一思考:如果都能按部就班地自动完成写作,那正好说明有效的“教与学”并未发生。当堂学习写作,意义不在于提交一篇文章,而在于让学生通过写作掌握方法、提升能力、夯实写作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必定会遇到难点,教师要为学生搭建支架、提供帮助,辅助他们解决问题,并实现目标。

笔者结合这一案例,分析第三学段的写作学情,教师可以在三个关键节点为学生提供帮助。

关键节点1:在“描述漫画”的写作上提供辅助,教学生如何将静止的漫画写成动态的故事。

“描述漫画”,并表现漫画的幽默之处,这对于学生而言,并非易事。写传统漫画,除了欣赏画面的布局、造型、线条,如何体现漫画的讽刺意味,也是个教学难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画面”转化成故事,写漫画故事,并在故事中体现漫画的幽默之处。因此,指导的重点应放在从静态画面写作到动态故事写作的转变上。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用添加的方法,展开想象,为画中的人物添加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教师要提示学生,必须将画面中出示的人物语言设计进故事中。

关键节点2:在启示的写作上提供辅助,教学生如何贴切、简洁、有效地写好核心部分。

“漫画写作”的核心是写启示。习作标题和本次习作的唯一性,都在提示师生关注“启示”写作。在画面描写后,教师继续搭建“例文支架”,让学生借助旧知识获得新的写作技能。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寓言故事,感受寓言故事揭示寓意、给读者启示的方法。启示的写作,我们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启示的写作内容务必与画面故事密切相关,写作中可以不断关联漫画,并采用引用的方法,让之前的画面描述形成助力;第二,启示写作的语言,应简洁明了,写作中要不断回读,删除每一个多余的字;第三,启示应对读者有益。笔者所说的读者,暂定为学生,启示要有益于学生成长。写作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检查,树立正确的读者意识,从读者的角度去分析“启示是否对我有益”。也许你会认为写启示不需要指导,学生多少都能写出几句。但课程学习和自由学习的差别在于是否面向全体,是否让大多数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关键节点3:在“关联事件”的写作上提供辅助,教学生联系生活写写。

教材提示学生要“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写作。如何联系,依然是“看起来懂,写起来懵懂”的教学点,教师不要让学生随意写,要教给学生切实管用的方法。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才算是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如何做到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具体教学步骤为:其一,图中的人在“种树”,这与日常生活中的哪些事类似;其二,图中的人在“乘凉”,这与日常生活中的什么样的行为接近;其三,图中的人说自己在“等着乘凉”,这和日常生活中的哪类心态相近。刚种树,就等着乘凉,一做事就要讲享受。学生通过思考找准漫画讽刺的内涵和日常生活的关联,并完成关联写作。最后,学生再结合事件,直接提出反思与批判,给出评价,带给读者更直接的启发。

教材给了师生写作的步骤,无法再给出执行步骤的具体方法,这需要教师主动研究。“新课标”规定习作必须在课内进行,是一种教学行为,教师不应把需要进行教学的课程甩给学生,学生不能只会模仿范文。

(作者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本文系2024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国家事权教科书‘单元习作’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MJYKT2024-1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