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推理中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
作者: 徐斌
自21世纪初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个版本的数学教材都是将“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分开编排,一般在一年级上册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单元,一年级下册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单元。这样教学的好处是分散学生的学习难点,各个击破,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运算能力;不足之处是割裂了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很好地体现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特征。2024年秋季启用的新版小学数学教材,有的版本做了结构性调整。比如将旧版苏教版教材的两个单元合并为“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即教学进位加法的同时教学退位减法,让学生在加减法的关联中理解算理和形成算法。因此,教学“十几减8、7”时,笔者尝试紧密结合进位加法,对比学习退位减法。
一、回到直观方能发展思维
心理学家乌申斯基说过:“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状、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一年级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常常离不开直观,尤其是遇到像退位减法这样的学习难点,更需要让每个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充分利用直观手段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在教学本课例题“15-8”时,笔者主要采用了四种直观手段。
首先是图片观察。笔者联系儿童生活情境,参照教材编排例图,让学生看图讲述减法故事(一共有15把小号,拿走8把,还剩多少把)。笔者组织学生观察例题呈现的结构化图片(15把小号,盒子里有10把,盒子外面有5把),为接下来的算法探索做好准备。
其次是小棒操作。笔者让每个学生借助小棒进行操作,思考“15-8”该如何计算,想办法从15根里面拿走8根,进而获得结果。
再次是方块演示。在学生分别进行小棒操作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到讲台上操作教具,即让学生思考如何从15个方块里面拿走8个方块。
最后是数轴圈画。笔者让学生在数轴上从15出发倒着数数,先跳数到10(相当于先算15-5=10),再跳数到7(相当于再算10-3=7)(如图1)。
二、回到多样方能优化算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1年版)》明确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尽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没有再特别强调“算法多样化”,但事实上,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性,算法多样化依然是教学常态。问题是教师如何针对学生出现的多样化算法进行课堂引导,如何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让学生获得基本算法,如何帮助学生优化算法。在教学中,学生主要出现了四种不同算法。
第一种,数数法。学生从15开始,倒着数数(相当于每次减“1”),数了8次,得数是7。
第二种,破十法。学生先从10里面减去8得2,再把2和5合起来得7。
第三种,连减法。学生先从15里面减去5得10,再从10里面减去3得7。
第四种,想加法。根据加法和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结合前两节课学习十几减9时的想加算减的方法进行类比和迁移,因为8加7等于15,所以15减8得7。
面对多种算法,笔者采取的教学方法是:一方面,只要正确算出得数都予以肯定,只要能讲出道理都予以表扬;另一方面,尽量使学生逐步掌握“想加算减”的方法,因为这是对后续学习有支撑作用的基本算法。
因此,算法多样化体现的是学习过程,而算法优化则是运算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
三、回到本质方能提升素养
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同时还要结合计算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和模型意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的课程理念要求,又提出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的课程内容要求,还提出了“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的课程实施要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些新理念呢?本课属于典型的“数与运算”学习主题,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关注了三个“提升点”。
一是让计算和计数相呼应。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好的方法都强调计数”“将加看作继续数,将减看作往回数”。在课堂上,笔者特地补充了在数轴上往回数数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直观理解减法的运算本质。
二是把减法和加法相对应。《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操作活动,利用对应的方法理解加法的意义,感悟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直观探索多种算法后,联系进位加法计算退位减法。
三是把计算和推理相融合。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说过:“数学活动中的画图和推理,归根到底都是计算。推理是抽象的计算,计算是具体的推理,图形是推理和计算直观的模型。”在课堂上,笔者引领学生观察操作和叙说方法时,学生不仅能说出正确得数,而且能说清思考过程;不仅能够说清算法,而且能讲出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