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主批注:从文本阅读走向创意写作
作者: 胡秀荣教材提供的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载体,也是写作教学的载体。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一种相互结合、双向赋能的关系。其中,阅读是输入、积累的过程,写作则是输出、表达的过程。这要求教师以教材为抓手,并在“用教材教”的理念指导下开展写作教学。
批注首先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语文课堂上的批注就是把评语和注释写在文章或书中的空白位置,帮助读者有针对性地理解阅读的内容,引发深入思考。批注也可以作为一种写作方法,让学生揣摩文本表情达意的内容及手法,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新的表达。
批注本身包含写作,做批注的过程也是积累写作经验的过程。批注能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是写作的练靶场。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自主批注,丰富批注形式、提升批注质量,把学生的自主批注逐步改进为灵活的创意写作,不失为落实“读写结合”的有益尝试。
一、结构化实施原则
统编语文教材选文文质兼美,是学生“读”和“写”的范本。在引领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对文本展开结构化分析,明晰文本行文特色。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既重视句与段这个“点”,也关注整体结构这个“面”,解决表达逻辑混乱、毫无章法的问题。
引导学生利用批注展开创意写作的课堂实践,是“有点有面”地展开的。具体来说,在阅读文本的同时深入解读原文批注,全面领会编者的批注意图,在批注的帮助下深入理解文本,是“面”;在此基础上,对原批注进行再批注,在边读边思的过程中选取不同的角度和表达方式写出自己的新批注,是“点”。批注时“点面结合”,有利于将结构化阅读技能迁移至结构化语段写作,达到读写互促的目的。
二、整体实施步骤
1.从阅读留痕到阐释成文
批注式写作属于一种微写作,是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展开的个性化表达,通常有以下步骤:首先,阅读留痕,积累写作的立意点或选题;其次,对文本展开深入阅读;最后,重回留痕处,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立意点进行写作。这种写作与阅读活动构成表里关系,留痕与提取构成衔接关系,而这种批注式的微写作又为学生的“大作文写作”奠定了基础,具有积极的教学实践意义。
2.选择恰当的留痕空间
从位置角度来说,批注通常分为眉批、尾批、旁批、夹批等不同形式。但在实际操作中,受教材版面的牵制,以及批注写作特有的随文而生、“即时性”的特点的影响,学生的批注往往不拘于上述形式。比如,大部分的自读课文,教材本身已经留有足够的空白版面,学生便于在空白处添加自己的感悟思考;而教读课文所设版面并没有充足的空白处,行间句内也不够支撑学生写稍长些的句子。所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于当页粘贴大小合适的附页,让学生选取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片段式写作,把生发的想法记录于附页上。附页上的编号和教材页面的编号一一对应。为“留痕”编号,也能侧面锻炼学生的知识管理能力。
三、课堂实践
作为一种写作训练方式,自主批注形式多样。从批注的角度看,可以围绕思想内容、表达效果、层次结构、艺术手法等进行批注;从批注的方法看,可以针对词句运用进行分析式批注,也可以针对精彩之处进行鉴赏评价式批注或质疑问难式批注,不一而足。
下面,笔者以课文《一棵小桃树》为例,围绕批注式创意写作实践展开论述,探索借“读”生“写”、批注成文的有效教学路径。
1.“面”上寻“点”,二次批注
教材文本中所附的批注由编者提出,代表着编者对学生阅读重点及阅读方向的指引,这些批注是最直观、最现成的写作“引子”,对它们进行深入解读、剖析,倒推出编者的批注意图,可以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的“面”的基础上,唤醒个性化表达的“点”。
课文《一棵小桃树》一共给出了五处旁批,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二次批注,注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让原批注更个性化、更具体。
比如,第一处课文批注是“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是怎样的“情感”呢?又为什么“不寻常”呢?有名学生针对原批注展开了如下二次批注:这个春天,春雨不按套路出牌。小桃树第一次开出花,却随着春日猛雨陷入泥水里。有多少人和小桃树命运相似啊!真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人怜”。
这名学生的二次批注立足全文情节的铺展,关联起林黛玉的《葬花吟》,对原句“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句做了修改。他把对小桃树的怜惜和对落花的怜惜联系在一起,与文中人、文中景共情,展现出了对“托物言志”这一写作手法的领悟力。
2.阐释义理,赏析转述
对教材原批注进行二次批注后,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初步认知。此时,教师可以更进一步,引导学生赏析文章表达之妙,将所历、所感、所闻下笔成文段,即学即用。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来说,可以对比喻、象征、陌生化等表达技巧进行批注;从叙事话语的角度来说,可以对故事与情节、顺序与节奏等展开批注;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可以立足共情点、兴趣点、质疑点等展开批注。
比如,叠字的运用是《一棵小桃树》一文的一种特色表达,极富感染力。除了AA式的叠字运用,文中还运用了叠字的变体形式,如“三点两点地在黄水里打着旋儿”“我千般万般地无奈何”,还有相同句式及相近词语的反复叠用,如“是我太爱怜它吗?是我爱怜得无所谓了吗?”“它已经老了许多呢,瘦了许多呢”,读来不仅富有节奏感,还把强烈的情感表达得直戳人心。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写出对这种手法的感悟。
有的学生先用双波浪线画出文中运用这种变体叠字样式的句子,之后在空白处洋洋洒洒批注:我的心也如同这些叠字,有时连续狂跳,有时间歇狂跳。我忍不住地构想桃花的哀怜,我仿佛化身为小桃树上的一根细细的桃枝,和小桃树一起在风雨中俯首,起来,再俯首,再起来。学生在叠字运用中描摹了动作、抒发了情感,在巩固文本特色写作手法的同时,对文本意蕴的体悟也逐渐丰盈。
再如,作者在文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对小桃树的花进行了描写,这种手法引起了学生的共同关注。有的学生从喻体的寓意方面进行批注,有的学生则把自己更深一层的思考写成批注:作者用“少女”“天鹅”来比喻遭遇风雨后困顿的桃树,让我心有戚戚。少女,原本是明净、希望、梦想的象征,然而“患了重病”之后,青春明媚的气息荡然无存,留给他人无尽的叹息和忧伤。天鹅代表着高贵、纯洁、优雅,但是洁白的羽毛褪尽之后,却是“黑枯”的,让人不由得叹息和哀伤。当蓬勃的理想在现实面前碰壁时,便会不由自主地哀叹、彷徨。学生立足“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的共通点,对作者的表现手法进行转述,用自己的语言与小桃树共情。
这样的语句已经不单单是一处批注那么简单了。在与文本和自我内心感情的连接中,学生直抒胸臆,完成了一次酣畅的创意写作。学生通过挖掘文字背后的价值,使文本的意义从有限走向无限,从单一趋向丰富。
3.分辨考据,生发关联
通过二次批注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对文本的表现手法进行义理阐释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就有了向更高层次提升的可能。比如,学生可以对文中的某处精妙之语追根溯源,寻找话语来源,丰富自己的“话语场”;也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概念、原理,从中获得创意写作的新视角。
原文里奶奶说了这样一句话:“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结些毛果子,须得嫁接才成。”针对这句话,一名学生先以“为什么会是毛果子”留痕,之后完善为这样的语段式批注:“这棵桃树,很大可能本身就是嫁接后的品种。如果让它随性长大,结出的果实不一定能保证品质优良。另外,因为没有外力帮它剥掉硬硬的外壳,没有外力帮它去掉桃仁的种皮,它的发芽率也是很低的。”由生物学视角解读文本所述的现象,文笔转为严谨的知识阐释,这无疑是从另一面有效锤炼了写作能力。
和上一名学生的专业性表达不同,另一名学生的批注则突出了文采和情感:奶奶经历的风雨肯定比“我”多得多,她有足够的生活智慧预言桃子的滋味;奶奶也把她的生存智慧,通过对小桃树的爱护,默默地教给了“我”。“我”期待的其实并不是一个多汁甘甜的硕大鲜桃,而是历经风雨后的收获啊!这一全新视角的感悟既有理有据地推演了原文情节,又升华了原文情感,令人耳目一新。
批注法体现了统编语文教材读写兼顾的编写理念,弥补了阅读和写作的断裂与脱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体悟和探究课文的写法,在有条理的结构化表达中提升读写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第三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