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红色情怀 提升核心素养

作者: 费浩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学习任务群的形式来实现。基于这一理念,教师可以在单元整合的框架下,采用主题式、任务型的方法,通过内容的结构化组织,实施单元整合教学。这种方法有助于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形式,能充分展现语文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情境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对革命文化题材文本的理解和感知,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笔者聚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黄继光》一课,以学习任务群展开教学实践。综观教材对人物形象探究类课文的编排,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为“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指向了“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则为“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通过比照不难发现,教材紧扣体会人物“心情”“品质”和“内心”这一实践训练点,呈现出螺旋上升的能力提升训练线。因此,教学《黄继光》一课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他们由之前感性地体会人物的心情上升为理性地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

《黄继光》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属于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在教学时,教师应围绕“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的核心使命,让学生在读悟中深刻感受革命英雄的品质,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一、文道统一,主题引领:系统思维下整体推进主题化教学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适用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理念构思。教师可以采用“以终为始”的逆向教学策略,围绕“审美体验、审美品位和审美创造”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活动,并通过任务板块逐步推进,直至所有学习目标得以实现。

(一)聚焦红色基因,设置语文实践活动的任务链

1.教材为本,课标统领,把握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原则

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时,教师要在确保单元语文要素得到落实的同时,实现革命文化教育的自然渗透,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受到革命精神的激励和文化传统的滋养。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文化认同感。

《黄继光》一课讲述了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的英勇事迹,包括他“主动请命、执行任务和英勇牺牲”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还应结合历史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当时的英雄行为,感受革命精神,并思考不同历史时期人物所追求的崇高价值。

2.任务驱动,实践贯穿:双线并行整体规划主题学习任务

革命文化主题课文与学生现实生活存在一定距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项目化学习主题活动来缩小这一差距。教师可以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推进教学,设置主题化驱动型任务,整合革命文化主题课文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深入探究文本语言内核,从而深化学生对英雄人物崇高品质的认知与体悟,实现情感熏陶和思想浸润的双重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黄继光》一课时,笔者设置了“讲好故事·致敬英雄”主题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习任务单将课前预学、课中研学、课后“延学”贯穿起来。例如,在课中研学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填写“摧毁火力点”时的战况、人物动作、人物品质等内容,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联系战况体会黄继光英勇顽强和视死如归的品质。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真实可见,他们通过潜心阅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提升了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

(二)立足儿童立场,找准育人价值传承的联结点

1.联结生活情境表达,体会革命文化教育的深刻性

教学《黄继光》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其他革命英雄或伟人的故事,丰富学生对革命文化主题的理解,并创设生活化、情境性的学习任务群,以优化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有效表达。在《黄继光》一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邓小平、朱德等革命领袖的故事,但这是他们第一次深入了解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对于故事背景可能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事件的基本认识。

2.拓宽精神融通渠道,感悟革命文化教育的时代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创设革命文化的浸润途径。《黄继光》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引导学生体会何为“伟大的品格”,所以,深刻感悟人物品格是单元教学的核心。以《黄继光》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围绕“传承优秀品格”这一学习任务,设计包括“诵读红色诗文”“品读人物故事”“复述英雄故事”和“宣讲先锋人物”在内的一系列子任务,以任务链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更有效地实现革命文化教育的目标。

二、融合资源,活动加持:构建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新机制

(一)资源介入,拓宽革命文化学习视野

教师可以通过多角度分析文本内容、精准运用背景资料、适时使用插图资源以及适度引入影视资源等形式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拓宽革命文化学习视野。

1.融入史料,创生学习活动转化空间

有效融入背景资料能丰富学习内容,为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人物形象提供基础。例如,在“梳理黄继光英雄事迹”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搜集历史资料、鼓励学生设计人物名片等形式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

第一步:收集资料,了解背景。通过背景信息简要设计黄继光人物名片。

第二步:自读课文,梳理事迹。根据人物事迹提炼小标题,梳理并填写人物主要事迹。

第三步:组内交流,讲述故事。借助小标题、结合人物名片,简要概括黄继光的事迹。

第四步:提供微课,补充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等资料。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构建人物的“事件轴”,引导学生有效把握英雄事迹,实现了从课文内容梳理到项目化活动体验的有效过渡。

2.聚焦表现,品悟黄继光的英雄气概

在项目化任务支架的驱动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展开合作式探究,在深度交流中走进英雄人物的内心。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关于黄继光的动作描写,深入体会其英雄形象。

环节一:品析语句,圈画动作表现感悟人物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标注关键词、剖析人物心理,并记录对人物形象的感悟。在分析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注意到“站起来了”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体现了黄继光英勇无畏的精神。

环节二:链接场景,聚焦环境描写,进一步体会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战斗的激烈以及任务的紧急,为学生品悟黄继光的英雄形象做铺垫。

环节三:深度思辨,交流看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英雄人物的内心,让学生说一说:如果你是黄继光,会想些什么?

环节四:锁定行为,丰富英雄人物形象。教师总结学生的交流成果,引导学生谈谈阅读体会、丰富英雄人物的名片信息;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黄继光动作的句子,向英雄人物致敬。

3.多维浸润,涵养革命文化精神

(1)品读语言文字,人物形象具象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语言的实际应用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文字背后的含义,以实现阅读与理解的有机结合。例如,在分析文本中的关键段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黄继光“爬”的动作,结合当时的情境,比较不同的移动方式,让学生理解在当时情况下,黄继光只能通过爬行来接近火力点,从而感受动词使用的精准,体会黄继光的坚毅和勇敢。

(2)“创写”读写训练,英雄形象丰富化

教师应鼓励学生基于文本阅读进行微写作练习,可以是缩写、扩写、续写或改写。进行创意续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想象故事可能的发展方向,思考如何增添新的情节或引入具有冲突性的角色,或让学生思考主人公当时面临的挑战。通过这样的续写练习,学生不仅能提升写作技巧,还能加深对黄继光英雄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3)开拓时空场域,精神形象立体化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实践情境、组织研学活动、设计演绎互动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英雄形象。例如,教师可以创设以下情境:在“革命英雄推介会”上,你作为一名志愿者,需要解说黄继光的英雄事迹,你会做哪些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是否应该将上甘岭战役的背景融入讲解中?在讲解中需要补充哪些信息、材料?如何更生动地讲述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在这一情境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丰富了对黄继光英雄形象的理解。

(二)跨学科活动,开拓文化育人实践路径

1.故事汇:多学科协同进行综合实践

讲述英雄故事。学生小组合作,迁移并运用单元学习方法,拓展阅读《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完成钱学森人物名片,分享交流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

铭记伟人风范。学生将黄继光的英雄人物名片与钱学森的功勋人物名片进行对比,发现其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在交流中感受不同时代英雄人物的特质,无痕而有效地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2.礼赞园:“学科+”实现表达进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列出小标题的方式把握课文的主要脉络,并让学生聚焦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关键语句,为学生搭建复述课文的框架。学生可以采用“自主学习—合作练习—多元叙述—多种形式展示”的学习进阶路径,提升表达、内化所学。

学习任务一:文化探究。了解革命历史文化背景。

学习任务二:阅读理解。探索情节特点、人物形象。

学习任务三:情感体验。尝试写作,表达对人物的敬意。

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活动场域,让学生通过“用中学、做中学”的方式走近英雄,感悟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三、效果评价,文道互融:多维进阶中逆向推进全过程评价

(一)评价导向:研制测评量表,凝聚红色共鸣

在推进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确定活动路径,制定相应的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细则,并通过这些标准来引导和评价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这样,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能知道自己“处于何种位置”“该去向何处”。

(二)数据赋能:关注过程表现,落实全面画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实时记录、分析、反馈和评价。教师应根据单元学习任务,设计出包含“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拓展性目标”等层次的多元化能力评价标准。通过这些标准,学生能进行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明确学习任务和应达到的学习水平。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能有效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综上所述,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时,教师要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原则,精准定位教学目标,通过主题性情境创设、项目化学科融合等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品悟和语用实践过程中接受革命文化的洗礼和熏陶。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宁市南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