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呼唤教师自生长

作者: 卜庆振

自《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发布以来,课程改革走向深水区,新的教育理念正以各种新名词的形式出现在教师面前,在各种教师培训铺天盖地而来之时,许多教师只能被动接受,很难真正理解。

新课程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供了实践路径。这一路径同样适用于教师的自我成长,促进教师将深度学习转变为深度教学。

教师的自发学习——做中学。教师在被动接受各种培训的同时,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自发地将“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如何转换呢?新课程标准本身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课程内容这一板块,从主题、载体到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给出了具体到某一领域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与教学提示,这些内容要求与教材高度相关。由此出发,可以清晰地梳理出某一单元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和怎么教的相关要求,进而转化为基于教材的单元整体教学操作路径。

教师的自主研究——用中学。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就是教育教学中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问题转化为新的实践,以用促研,以用促学,以用促理解。以“教、学、评一体化”中的“评”为例,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大多关注总结性评价,较少关注过程性评价,较少涉及评价先行的逆向设计。教师以此为起点,重新研读“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寻找操作要素,将其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就成为教师的自主研究——用中学。

教师的自然成长——创中学。当教师自发、自主地在做中学、在用中学,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创造也就自然发生了,教师的成长也就自然发生了。除了顺其自然,教师也要有目的地创造,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树立成果意识,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预设学习产品,这些产品可能是开展设计与实施的课例,也可能是提取要素与路径的课题,还可能是梳理与归纳的课程。除了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之外,作业与命题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在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作业与命题的评价有着具体的要求和操作建议,各地也有此方面的探索经验和精品案例,这些案例正以成果的形态引导着教师创新。

当然,教师的自我成长不仅需要个人努力,也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教师的自我成长,可以将被动的培训转化为主动成长的新资源,进而实现既有宏观层面的观察和把握,又能从一个点出发,关注一条线,连成一个面,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相互关联的整体性突破。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平县第二实验中学)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