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与地图,两种学习模式的对比与理解

作者: 何捷

路线与地图,两种学习模式的对比与理解0

在《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一书中,有一个有趣的观点:教学中,我们在起步阶段要建设路线学习模式。从终身发展的角度看,教师要让学生完成对地图学习模式的建设与拓展。

一、理解两种模式的概念

1.路线学习模式,简单、机械地达成训练目标的学习方法

当人们来到一个陌生区域,想找到一个餐馆,因为对环境不熟悉,要了解去餐馆的路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查找、打探等),获得“到达这个餐馆的最短路线”。之后根据路线,记住沿途关键的几个标志性建筑物,我们将标志性建筑物称为路标。人们要忠实地按照路线行进,这样才能准时到达餐馆。

路线学习模式是抵达目标最简单的方式,并且效果也比较显著。路线学习模式的缺点是:单一、固定,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人们的注意力都集中于各个路标的打卡,也就是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一个规定动作。在达到目标的同时,人们忽略了沿途的风景。这样的体验,无疑是枯燥的,收获也是匮乏的。

2.以在陌生区域中行走为例,理解地图学习模式

人们在陌生区域生活一段时间后,开始对周围的环境感到熟悉。此时,即便每天依然是从酒店到餐馆,行走的路线不变,也会开始留心沿途的风景,形成短暂、闪现的地图。也就是说,在原有的路线基础上,增添了沿途的绿植、商铺、车辆、行人等信息。再过一段时间,人们会更加了解这个区域内的建筑,发现区域内的剧院、洗衣店、购物区以及其他的住宅区等。在人们的感受中,这个区域不再是生硬的路标,而是有了烟火气。

此时,人们对这座城市获得了许多的个人了解,不但可以自由抵达餐馆,甚至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绕道去看当地的风景、去购物等。至此,地图在脑海中形成——获得关于这个区域总体的印象,建立了更为复杂、庞大的网络图谱。地图形成的同时,人们可以借助这幅地图,实现更多目标,解决随机生成的问题。更有意思的是,抵达餐馆的路线也变得丰富起来。

3.路线学习模式和地图学习模式的差别

对比路线学习模式和地图学习模式,我们会发现四个方面的明显差别。信息量:路线学习模式信息量小,地图学习模式信息量大。获取方式:路线学习模式的获取方式是接受、他人告知,地图学习模式的获取方式是探索和个体实践。体验感:按照路线行进,容易按图索骥;形成地图后,体验更有个性且丰富。变通性:路线学习模式局限性大,不容易变通,一旦某个路标损毁、程序卡壳,很容易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系统崩溃;地图学习模式较灵活,可以随机应变,条条大路通罗马,此路不通时,还有备选方案,而且不同路线的体验感、获得的学习结果也不同。

二、认识路线学习模式与地图学习模式

1.二者可以综合运用

从短期学习效果看,路线学习模式能立竿见影。例如,在课程学习中,教师指导学生使用路线学习模式,基于目标,直接付诸行动,使目标和结果保持一致。路线学习模式也提醒教师:指导中要优先设定目标,同时计划好抵达目标的方式、路径,让学生借助科学、简单的流程,采用有效的方法,精准抵达。

从长期学习效果来看,路线学习模式会让学习索然无味,造成思维的固化。因此,教师必须构建地图,让学生在路线学习模式中获得的基础知识和形成的基本技能,成为建构地图的阶梯。地图学习模式,让学生能在各种复杂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为获得地图,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更灵活地掌握知识,将各种学习材料和已有的经验不断组合、加工、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利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将全新的学习内容运用在实践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富有创意地完成计划,达到目标。

2.两种学习模式博弈,须让地图学习模式逐渐占据上风

在学习中,路线学习模式的优势显而易见。路线学习模式可以快速给出结果,而且结果很容易衡量。例如,是否计算正确,是否能写出比喻句,是否能完成画作等。路线学习模式容易被测试,教师更容易控制。有时候,出于对“路线”的维护,教师会提出“按照设定的训练方法,可以将学生培养成爱因斯坦或是莫扎特”的荒诞口号。这样诱人的标语,在很大程度上,让不明就里的教师和学生陷入对路线学习模式的迷恋。这样的观点听起来很熟悉,但毫无疑问是愚蠢的。《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中,摘录了爱因斯坦自述的一个故事。

年轻时,爱因斯坦曾在一所德国的军事学校学习。在那里,考试期间的压力巨大,以至于让他暂时失去了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在1949年,爱因斯坦回忆这所学校带给他的很坏的影响:“这种压迫对我产生了如此决定性的影响,以至于在我通过终考之后的一年时间里,我发现自己对思考自然科学的问题感到十分厌恶。”

因此,教师的职责就是让地图学习模式逐渐占据主流。为达成目标,教师有必要了解人们大量采用路线学习模式而不是地图学习模式的原因。

原因之一:路线学习模式简单,看起来有效。例如,在路线学习模式下,教师以考试分数为借口,以完成课后练习为抓手,让学生一道一道练,一遍一遍重复,达到几近自动化的效果。教师用尽各种各样的方法,力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解决更多的问题,给出更多的答案,写更多的报告……这些做法,不断强化了路线,逼迫学生记忆。

为了确保抵达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会动用显而易见的“惩戒”方式,对几个具备路标性质的关键知识点的获得进行评估,并予以纠正。学生经常被训练去记住必要的信息,却很少理解所学知识。更让人害怕的是,学生总是潜移默化地学习着“如何获得外部奖赏和认同”,缺乏对自我的回望与观照,很少获得由创造性的、独特的、争论的和冥思苦想而得出的解决方案所带来的快乐。

原因之二:路线学习模式好操作,容易成瘾。路线学习模式,总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强化训练,让人脑更多依赖机械记忆。同时,这将导致教师的慵懒,产生对学习过程复杂性的错误预判,以为“学习就是做练习”“学习就是为了考试”,甚至一味认定“考卷就是原先的那个样子”。殊不知,随着新课程时代的来临、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试卷也在发生着变化。

教师和学生缺乏对学习的充分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图的创建。地图创建的前提是对信息的充分掌握,是对信息内在组织、包含元素的统筹运用,是个从凌乱到清晰的过程。其对个体的要求,远远高于对练习题的解答。因此,地图学习模式一直被冠以“不好学”“不容易掌握”的恶名。但是,当每一步的学习都被预设时,学生就没有机会去应对突发情况,久而久之,学生最擅长的就是记忆而非思考。这样的依赖,让学习与复杂的、多变的、个性化的真相格格不入。当我们意识到教师放弃地图学习模式,选择单一目标导向的路线学习模式时,我们应该有危机感。

三、为素养而教,合理运用路线与地图两种学习模式

1.在某项技能的练习掌握起步阶段,以路线学习模式为主

为了让学生尽快获得某一学习项目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可以选择路线学习模式,但不应将其视为终极学习方式,而应视为进一步学习的准备阶段。

2.在提升与进阶阶段,选择运用地图学习模式

我们要根据任务群的理念,重新组织与呈现学习内容。首先,充分理解目标,掌握与目标相关的多元内涵。其次,根据目标创设情境,将目标转化为学习任务,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入其中,完成学习。

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预测单元为例,学生要在此单元学习并掌握“预测的基本方法”。学方法、用方法,是目标。除了在课文学习中,结合文中批注,体会预测生成的路径之外,教师还可以提供一篇较长的文章,让学生尝试自由预测。之后进行讨论,总结出多种预测结果,最后进行对比。在预测结果和原文结局的对比中,让学生总结并提取“准确预测”的规律。教学不满足于学会一些“口号式”的预测方法,如根据插图预测、根据标题预测等。要将学习的重点放在预测的实施过程,让更多样灵活的预测方法为学生所掌握。

课内学习还可以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在单元学习中,让学生参与预测的实践活动,在更复杂的情况下,真正去预测,让学生在真实的预测活动中掌握有效的预测方法。

(作者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