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育童心:语文课程教学的品质走向

作者: 秦斌

 滋育童心:语文课程教学的品质走向0

当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少数学生出现焦虑、厌学等不同程度的心理状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语文作为母语课程,表现出较强的生命特征,它通过语言文字潜移默化地浸润着学生心灵,具有滋育儿童心理的独特优势。教师要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形式,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语文学习中快乐成长。

一、价值追求:语文让童年走向美好

古人云:“少年不识愁滋味。”童年本应是无忧无虑的,快乐的童年对学生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好的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自主获得这笔财富,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感到快乐,让语文的美好浸润着学生的童年,并陪伴其一生。

1.成“美”:儿童成长的应有之需

小学阶段是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儿童成长的角度来看,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提高学生生活质量和学业品质,有助于增强其学习动力。“立德树人”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教师应坚持以文化人,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实际出发,顺应他们的成长需求,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拥有健康的心态,学会正视自己,树立自信自强的观念,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2.成“全”:课标落实的应有之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载体,一篇篇生动有趣、文质兼美的文章,包含着关于世界、人生、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丰富认知经验,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教知识,而要在深度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挖掘其中的“心”元素,合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同步发展,使学生健康成长。

3.成“就”: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校教育中,其行为表现是围绕“学”展开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的态度、学的过程以及学的结果,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爱语文”的强烈情感驱动下展开自觉学习,不断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为此,教师要依托文本开展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发现、感受和欣赏,享受学习的乐趣,提高审美的情趣,塑造良好的思维与心理品质,做到“学”有味、“学”有得。

二、课堂特质:以素养培育促教学走向理性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顺应语文课程特性,站在学生视角,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教学内容,选编的文本都是润泽儿童心理的典型范例。教师要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整合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在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情感体验。

1.素养引领,用“语”养“心”

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集中体现于核心素养。“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新课标”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对语文课程应培养的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出了要求,这也是语文课程滋养童心的“路标”。语文课程教学要坚定不移地指向语文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语言情境中品悟文字内涵,强化情感体悟,涵育审美素养。

2.主题观照,以“心”促“语”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人文主题有着较强的时代性,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单元主题统整读写训练内容,有目的、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编排了《司马光》《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一个粗瓷大碗》四篇以人物描写为主的课文,且单元导语页写道:“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不难发现,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人物身上的美好品质:如司马光遇到危险时的镇定机智;列宁对儿童的悉心呵护;白求恩对工作的高度负责;赵一曼在恶劣的战斗环境中不畏艰苦、关心战士,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等等。教师要有单元整体教学意识,从人文主题出发,适度整合文本内容,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受到爱的教育、获得美的享受,将美好品质内化于心。

3.要素推进,“心”“语”共生

语文要素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核心概念,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显性呈现,是语文核心素养顺利落实的主要载体和有力抓手。教学目标达成与否,取决于这些语文要素落实与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围绕“奇妙的童话”这一主题编排了三篇优秀的中外童话,这一单元的阅读要素为“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写作要素为“按自己的想法新编故事”。教学这一单元,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表达方式、语言特色,感受童话的美好和奇妙时,还要让学生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学习《宝葫芦的秘密(节选)》,能明白想要的东西要靠努力去争取,困难要用智慧去克服;学习《巨人的花园》,能知道快乐要和大家分享;学习《海的女儿》,能懂得成长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童话故事情节进行补充创编,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实现“心”“语”融合。

三、实践样态:以融合使课程走向品质

“读、说、写、行”是语文课程重点培养的四项能力,包含对学生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时,教师应基于这四个方面整合教学内容,使语文学习更有深度,使语文教学更有品质。

1.融于阅读,在“读”中获得健康认知

阅读既是语文学习的手段,也是心理塑造的过程。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深研教材,准确把握编者意图,于能力训练中寻求滋养童心的最佳结合点,以高品质阅读提高学生的心理认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注入“正能量”。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小毛虫》一课讲述了一只小毛虫“由虫变蝶”的故事,旨在告诉学生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足而自卑,要乐观努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聚焦“小毛虫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小毛虫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遇见小毛虫”,真切地看到它“既不会唱,也不会跑,更不会飞”,感受它的可怜笨拙;“认识小毛虫”,了解它“并不悲观失望,也不羡慕任何人”,尽心竭力地为自己编织温暖牢固的茧屋,体会它的勇敢坚强、乐观自信;“赞美小毛虫”,见证小毛虫从茧屋里挣脱出来,舞动双翅,翩然而飞,由衷地感叹它的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感谢小毛虫”,从小毛虫成长经历中观照自我,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积极努力地蜕变、成长。课文内容学习结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的学习目标”交流活动,重点说一说“我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我会怎样实现学习目标”。这就是一种“悦纳自我”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从小毛虫的成长故事联想到自身,从第三视角看待自身成长,及时调整可能存在的不良情绪,以获得健康的心理认知。

2.融于交际,在“说”中培养健康心理

口语交际培养的是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有着较强的情境性、互动性。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要洞悉学生心理,了解他们的语言表达兴趣点,营造交互式的对话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交流意愿,让学生在表达中提高心理水平。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事物的认知逐渐深刻,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但在这一过程中,不少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亲子关系不和谐成为困扰很多家庭的问题。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舐犊情深”为主题,选编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三篇课文,展现了无私的母爱、深切的父爱,让学生了解到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是不同的。学习这些课文,学生对父母之爱会产生更真切的认识。这一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题是“父母之爱”,旨在引导学生客观地看待父母之爱,解开可能存在的“心结”,更好地与父母相处,达成“用爱反哺父母”的感恩教育。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醒学生的体验,让他们在“自省”中观察、反思,从而对父母有话想说、有情可表,这样,也就深化了单元育人主题。

3.融于习作,在“写”中锤炼健康品质

“我手写我心”是习作教学的最佳状态。在“写”的训练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学生视角精心设计一些习作专题,创设真实开放的语言情境,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促使他们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想法。通过这些纯真的文字,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心理,予以正向引导,呵护童心、童真、童趣。

《有你,真好》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习作内容,题目本身就是一句温暖的话语,那句发自肺腑的“真好”更是流露出深深的感谢之意。教师进行习作指导时,可以以“你最想感恩的人是谁”为话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真好”的牵引下回忆那件“因为‘你’,我感受到美好”的事情,完成习作素材的选取。在此基础上,教师相机进行写法指导,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言将感恩对象的特点写清楚,将想表达的情感写真切。一次看似平常的习作训练,也可以成为一堂直击学生心灵的感恩教育课。

4.融于活动,在“行”中养成健康人格

“新课标”首次提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概念,旨在将语文课程内容拓展、延伸。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主题,设计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提升实践能力。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主题为“多彩的童年”,单元课文涵盖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为学生呈现了一幅幅童年生活的动人画卷。教学时,教师可以以“你好,童年”为主题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式记录童年的美好(如表1)。

教师应积极拓展运用丰富的生活资源,尽可能地融合多种元素,营造综合、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信地表达自我,促进“心”“语”的深度融合。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是生命的课程,滋养童心势在必行。教师要积极探索,让心理教育贯穿于语文课程教学之中,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东至县教育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