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复述能力培养的单元统整教学探究

作者: 费浩芳

指向复述能力培养的单元统整教学探究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置了六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倡导教师在教学中重组课程内容,这在教学方式上是一次大的革新。“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它整合了学习情境、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等,强调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综合性、情境性和实践性,旨在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简要复述要求学生把握故事情节,捕捉、提炼和概括关键信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理解内容、提炼关键信息作为突破口,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从而有效落实语文要素。笔者立足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从单篇课文与单元整体教学的关系、语文要素与核心素养的关系等方面梳理“学什么”、设计“怎么学”和评价“学得怎样”,旨在探究语文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单元建构模式。

一、目标定位:整体观照,融合资源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围绕“历史故事传说”主题编排课文,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根据单元课文内容及单元人文要素,笔者创设了“读讲历史故事,感受时代温度”主题学习情境,以完成任务的方式驱动学生借助学习单展开探究,进行合作学习(见表1),让学生在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推动下,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过程中获得真实的言语经验,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统整思考,确定学习主题

1.情境变式:展开串珠型主题统整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别注重单元内部横向间的联系,单元间各板块内容环环相扣、相互作用、进阶呼应,教师要关注这一编排逻辑,积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在主题聚焦下使单元逻辑更清晰,使单元各板块教学内容形成合力,以有效落实教学目标。教师还可以依托单元主题,引导学生通过提炼小标题、分析故事结构、捕捉关键信息等方法,让学生能有效完成简要复述。

2.问题驱动:进行焦点型任务融通

问题的有效驱动可以引导学生基于问题情境展开学法的探究,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例如,学习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精读课文后,学生已经初步习得了简要复述的方法,教学略读课文时,教师要重视学习提示,引导学生带着目的阅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教师可以将学习提示细化,设计任务驱动式问题,将具体的学习任务与探究型阅读活动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任务的巧妙融通与达成。

(二)梳理要素,明晰单元目标

1.明确学生的现有复述水平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对“复述”这一教学内容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了进阶式编排。从纵向上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已提出了“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的学习要求,而本单元的学习就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对学生阅读和概括能力的要求;从横向上看,单元内课文、教学板块的设置也有不同的教学指向。例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以文言文的方式呈现,故事情节简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初步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故事;教学《西门豹治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梳理故事主要情节,再练习简要复述;《故事二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梳理故事发展顺序、抓住关键词句,再练习简要复述;“语文园地”和“交流平台”板块对简要复述的方法进行了总结,为学生的自主复述搭建了表达支架。

2.了解学生的复述关联能力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中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表达、概括能力,教学时,教师不能仅让学生简单地借助图片概括情节,而要引导学生联结所学,运用“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等方法梳理故事的情节。且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详细复述的方法,到五年级时,还将学习创造性复述,本单元教学的简要复述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中间位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要注意的是,如果仅让学生了解故事主要情节,初步形成简要复述的能力,只是基本达成了“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这一单元语文要素,单元人文主题“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并未得到呈现。因单元课文均以讲述历史人物故事为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故事了解历史和文化,感受历史人物的智慧,将能力的进阶和素养的提升落到实处。

二、学导路径:情境设计,激活学力

(一)综合规划:一线贯通的学习任务

1.对比梳理:提炼要点,序列重组,为简要复述筑基

单元教学要有重组融通的意识,以更优化的结构提升教学效果。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题是“讲历史人物故事”,训练要求是卡片提示讲述内容,用恰当的语气和肢体语言让讲述更生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通过开展“设计人物名片”“根据关键词猜历史故事”等活动提升学生简要复述的能力。在具体教学实践前,教师要明确复述逻辑,整合教学内容。

步骤一:借助情节,明晰逻辑线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的行为,捕捉关键信息,梳理故事脉络。

步骤二:依循顺序,梳理故事线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故事情节,并创设复述情境,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积极性。

步骤三:融合梳理,统整文脉线

教师要引导学生厘清故事发展顺序,让学生明确,复述不是关键信息的简单堆砌,而是要有逻辑、有条理地体现故事意蕴。

情境创设和序列重组可以让学生更贴近故事内容和人物。所以,教学《西门豹治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课文的内在结构,有序复述课文内容。

2.辨析甄别:主题聚焦,角色转换,为简要复述创境

当复述人物特征较明显的文本时,多形式了解、演绎故事中的人物有助于学生复述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学《西门豹治邺》一课时,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后,笔者鼓励学生创编、演绎课本剧,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较好的学习效果。

活动一:组织剧本创编会

学生提炼故事主要情节后,教师可以提供范本,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创编剧本,学生在剧本的创编过程中,能进一步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活动二: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

表演是在任务情境中进行的言语实践,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简要复述的方式,演绎故事情节。学生通过表演,对故事有了新的体会,在情境任务的完成中提升了语文素养。

活动三:开展人物故事讲述会

学生基本完成情节梳理、能简要复述故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述相关人物故事,分享阅读收获,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

学生在创设的交际与表达情境中,能融通课堂内外,有效提升复述和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3.实践统整:强化迁移,回归整合,为简要复述护航

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简要复述的核心要旨,如“长话短说”“直述变转述”“简要概括”等,对学生的表达进行指导。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达过程,以学法迁移为重点,促进真实学习的发生。教师可以设置多种形式的创意表达活动,让学生在感悟人物魅力的同时,汲取更多的智慧和能量。

(二)点面融汇:层层递进的文本联结

1.顺向引导:情节图式落实简要复述要求

故事情节是文本内容的重要构成支架,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主力。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历史故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等主要信息把握故事内容,让学生在厘清人物关系的基础上,有效提取课文关键信息,为简要复述做准备。例如,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时,笔者通过提取关键情节、绘制情节图的方法,帮助学生明确简要复述的重点。

步骤一:聚焦研读,在品读中体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借助注释、结合生活经验、合理想象等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步骤二:辐射印证,在互读中习得

复述文言文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书中注释,进行文白互通,并通过出示故事相关配图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图片情节与文言文内容对照,既提升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还为之后的简要复述打下基础。

步骤三:联结生活,在延伸中内化

教师要让学生活学活用,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打磨能力。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王戎观虎》,以使学生迁移运用简要复述的方法。

2.逆向设计:花式故事丰富简要复述方式

遇到故事情节复杂的内容,学生复述起来往往有诸多障碍。聚焦故事逻辑,是解决复述难点的有效方法。例如,《扁鹊治病》一文中有很多表示时间顺序的词句,结合时间短语能梳理出蔡桓侯病情发展的主线。抓住病情发展这一线索能快速绘制出故事发展图,让情节明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列提纲、绘制思维导图、准备故事卡片等方法,有序讲述好历史人物故事。其实,日常教学中也可以迁移这种学法,在厘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及时批注和记录关键词句,以便更高效、更有条理地将文本的主要内容表述出来。

再如,教学《西门豹治邺》时,在要求学生复述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这一主要情节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抛出问题:假如你就在现场,你会如何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复述给别人?学生在情境创设下能很快进入状态,增强故事的参与感,更好地描述故事情节。

3.双向思辨:深度思维创设表达情境

教学记叙顺序明确、情节脉络清晰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晰记叙顺序,找到不同时间点发生的故事,在“内容串联”中把握故事情节。例如,教学略读课文《故事二则》时,笔者开展了以下两次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回忆精读课上习得的知识,明晰简要复述要点,自主学习。

第一次活动:学习《扁鹊治病》

学生学习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在阅读提示的帮助下自选学习工具开展学习,并自主练习简要复述。学生能圈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句,按照顺序、梳理情节,进行有效复述。

第二次活动:学习《纪昌学射》

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卡片并自主练习简要复述,每组推荐代表发言。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笔者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简要复述能力得到充分培养。

此外,教学《扁鹊治病》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梳理情节,明确故事的逻辑,笔者鼓励学生制作“扁鹊问诊记录本”,根据事情发展线索巧妙梳理情节(见表2)。借助“扁鹊问诊记录本”的梳理,学生能清晰地认识扁鹊劝蔡桓侯就医的情节是层层推进的,也能明白,整篇课文的叙述都是围绕关键信息“问诊时间”“扁鹊的诊断”和“蔡桓侯的态度”展开的。

(三)多元交互:任务联动的模块推进

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将教学内容整合、重组,为学生简要复述的训练设计进阶式练习,让学生从“学会一篇”向“学会一类”进阶。

学材延展。教学前,教师可以将阅读链接、作业练习与学习提示等助学内容关联整合,将“任务”“策略”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建立联系,创设适合学生进行表达训练的情境,使学生在交流中发展语言、内化能力。例如,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时,笔者设计了如下三个活动支架,促进学生简要复述能力的形成。支架一:依图引练。旨在让学生整体了解学习内容,重在训练学生的关键情节梳理能力。支架二:据纲简述。旨在引导学生聚焦内容关键,提炼复述要点。支架三:实践拓展。旨在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简要复述能力的形成。

多元重构。从简要复述学习的进阶梯度来看,“简要复述”的“简要”是重难点,需要重点学习和突破。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取关键信息,让学生经历从“详细感知”到“简要提炼”的过程。如图1,教师重组单元教学内容,出示复述练习的进阶要求,能一目了然地呈现教学重点,有助于学生提升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简要复述能力的形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非常重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创设语文学习任务群,通过单元组元与整合融通的方式展开实践,以主题聚焦、任务进阶的方式推进。

三、效果评价:系统检测,学评一体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都应与单元教学目标一致。从学生的“学”,到教师的“教”,要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教师应搭建评价支架,促使学习任务有效落实(见表3)。

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测评方式,根据评价主题,设计学习等级评价单(见表4),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实效性评价。

综上所述,教师应梳理情节内容,为简要复述筑基;应提炼信息、梳理要点,为简要复述授法;应采用角色转化、情境驱动的方式,为简要复述寻策;引领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表达,为简要复述护航。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宁市南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