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作者: 李志欣有一个朋友与我电话交流,说自己已经积累了不少案例,并且都有配套的课件,大约有二十万字了,想整理出版一本书,但是感觉内容太凌乱,不知如何系统地整理出来。
我告诉她,对于一名一线教师来说,在自己日常繁忙的工作之余,有如此丰富的积累,已经很了不起了。我建议她要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把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加以整合和重构,形成自己的知识,以便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动。
其实,之所以感觉整理一本书稿很难,是因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还没有凸显出来。想想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做了什么、需要什么,就很容易发现一个交汇的主题,这个主题就是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观念或概念。比如,我以前对学生繁重的家庭作业进行了改革,家庭作业就是主题,以后关于作业的政策、文件、论著、文章、案例的整理,与作业有关的管理、课堂、课程、环境、文化、教师等信息的搜集,都会以这个主题为中心,激发自己去阅读、思考、审视、研究、实践。
随着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知识体系逐渐形成,然后把知识体系和实践相结合,形成个人的优势领域,自己在此方面就成了一个较权威的实践者。这样就有了深入研究的兴趣,自己积累的知识和方法越来越多,带动了自己对教育教学及其他诸多领域的探索,最终成就自己教育人生的品牌,还能帮助更多人实现目标。
作为一名中小学一线教师,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呢?我认为,可以把在实际操作、阅读学习、实践中产生的感知、案例、故事、观点等,如可以模仿借鉴的方法步骤,一些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以及适用某领域的通用法则原理、认知思想等,通过“输入、分类、链接、抽象、检验”这五个步骤,以一个大概念或大观念统摄,按照一定逻辑凝练联结,形成结构,并在实践中应用,从而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其实,与我交流的教师已经具备“输入”这个步骤了,“分类”处在初步阶段。如果再按照这几个步骤进行下去,一本书很容易完成。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反复循环不断叠加才能形成的。
这是我对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一点建议。我还是要强调,作为教师,我们学习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如果想要有独特的见解,想要学得精深,是要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这会让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升级,会形成自己领域的方法论,搭建起自己的思想结构、精神结构乃至生命结构,从而不会偏听偏信,能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能让自己更加专注于探索问题的本质,把实践和理论打通,让理论更好地反哺实践。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