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需要持续为学生“减缚”
作者: 廖仁华
“双减”政策颁布后,全国各地积极落实“双减”精神,“双减”举措全面覆盖。“双减”所有的努力,都是要解放学生,让学生健康成长。这不是一年两年的事,需要持续努力。只有真正减去过度教育、过重负担,才能让学生真正站起来,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笔者认为“双减”还需要进一步为学生“减缚”。
一、解除单纯知识灌输对学生的束缚,培养学生对未知的向往
“减负提质”,课堂是最重要的阵地,“双减”首先要落实在课堂上。这就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课堂,当下我们的课堂离“双减”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还远没有实现在课堂上学好、学优的高质量目标。一是从教学目标的角度看,仍以知识的传授为起点,对知识进行打包、压缩、传授,忽视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二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仍囿于教科书知识,缺乏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连接,脱离实际;三是从教学方法上看,仍以教师讲授为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不少学生很难主动参与全过程; 四是从课堂练习上看,教师面对庞杂的教学内容、海量的信息,很难进行区分、筛选和归纳,仍以知识巩固、刷题为主;五是从教学理念上看,教师仍以权威自居,缺乏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因此,持续落实“双减”要求,应以新课标、新课程为导向,推进新一轮教学改革。总体要求是改造机械性、灌输式、只关注优等生的课堂,创造面向、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快乐成长的灵动课堂。我们要呵护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热爱。
这样的课堂需要突出几个特征:课堂是民主的,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课堂是全员的,要让每个学生都处在学习状态中;课堂是高效的,要让深度学习得以体现,让学生的高阶思维得到培养;这样的课堂,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
具体做法是:贯彻落实新课标,重塑课堂新样态。
1.更加注重政治使命和育人导向
政治属性是新课程、新课标的第一属性,首先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堂的育人导向功能,真正把育人放在首位,做到“立德树人”,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2.更加注重核心素养导向
新课标将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正确价值观、必备品质、关键能力”,分解到了不同学科、不同学段,形成了立体的、动态的核心素养培育系统。教师要深入学习和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明确本学科在不同学段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要努力转变观念:从面面俱到转为落实关键要素。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深度学习,特别注重挑战性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单学科教学转为跨学科教学。核心素养与跨学科及学段衔接等问题紧密相连,因此,教师要树立整合、融合、跨界意识,让跨学科教学成为今后的教学常态。
3.更加注重“在做中学”
新课标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鼓励“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在创中学”。这将是课堂形态的重大转型,预示着课堂将“以认知学习为主”转变为“以实践性学习为主”,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做、学、思相结合。这样的学、教方式也将发生重大转型,大单元教学、主题化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将成为教与学的常态。
4.更加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新课标明确提出将教、学、评紧密结合起来,强调三者的一致性。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教、学、评”的一致性呢?教师应重视综合性评价,即对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学习方法、学习合作、学习效果等的评价。以此促进学生课堂学业评价改革,推进课堂“教、学、评”一致,实现课堂全面育人。
二、解除过重的任务性阅读对学生的束缚,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
喜爱阅读是学生的天性,为什么现在不少学生不爱阅读呢?笔者认为,任务性阅读枯燥乏味,是磨灭学生阅读兴趣的主要原因。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一名语文教师布置了很多暑期阅读任务。他要求阅读的书籍有《“歪脑袋”木头桩》《小狗的小房子》《小鲤鱼跳龙门》《一只想飞的猫》《孤独的小螃蟹》《姜小牙上学记》等。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30 篇,写读书体会 20篇,画阅读手抄报 5份,每天发10分钟的读书视频。
我们粗略统计了一下,这名教师一个暑假给学生布置的阅读量大约为120万字,除阅读外,学生还要完成繁重的阅读任务。学生还有自我阅读的时间吗?还能自主阅读吗?
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不同的,有人喜欢诗歌,有人喜欢小说,有人喜欢散文。任务性阅读过多,个人自主阅读被排挤,极不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因此,落实“双减”政策需要降低任务性阅读的比重,在保持一定数量的任务性阅读的前提下,尊重学生自由阅读的权利,为学生提供自由阅读的空间、时间,营造自由阅读的氛围。保护好学生的阅读兴趣,要做到多推荐、少规定,多指导、少批评,多分享、少任务,让学生沐浴在自由阅读的阳光下,尽情汲取自由阅读的养分。
只要吃透了“双减”精神,每名教师都有办法引导学生健康阅读、快乐阅读。在此,我想分享一名优秀教师的班级阅读经验,她倡导和实施了班级“大阅读”。
阅读理念“大”:树立“在阅读中成长”的理念。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说自己喜欢说的话;尊重学生的阅读方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指导学生阅读: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让他们阅读积极健康的书籍;指导学生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技能;矫正学生不良的阅读行为,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主体多元:让学生、家长、教师都参与阅读活动,实现了亲子阅读、师生共读。
阅读形式“丰富”:阅读形式多样,将任务性阅读、主题阅读、专题阅读、个性化阅读相结合,既落实了任务性阅读,又实施了个性化阅读;既有师生、班级、亲子共同阅读,又有学生的个体阅读。
阅读内容“大”:阅读内容丰富多彩,除了统一布置的任务性阅读内容外,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保证了学生阅读内容的丰富性。
阅读成果“好”,定时召开成果分享会:有的学生朗诵阅读中精彩的内容,有的学生分享阅读经验、阅读体会,有的母子联手分享亲子共读,有的集体同台分享小组共读……
三、解除重复训练对学生的束缚,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教育资料的泛滥,使教师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作业的设计能力。不少教师不擅长作业设计,不擅长单元测试命题。这就苦了家长和孩子,练习就靠购买海量的练习资料。孩子的学习就困于刷题和频繁的考试之中,他们在题海中看不到尽头。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不布置或少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很多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课后延时服务,让学生在学校学足、学好,从而实现“减负提质”。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根据研究机构的调研数据,学生的作业数量在大幅减少,作业质量在不断提升,他们每天完成作业的总时长明显缩减,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离“双减”要求还存在差距。
首先是城乡差异凸显。在“减少作业数量”方面,城区学校不及乡村学校做得好;在“作业设计质量”方面,乡村学校不及城区学校做得好。其次是仍然存在机械、重复的无效作业和惩罚性作业。最后是课后服务质量不高。有些学校将课后服务变成了题海战术,不但没有“减负”还导致了“增负”。要减轻学生机械重复训练的课业负担,我们还需再接再厉。
1.开展作业设计研究,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当前教师面临两大困境:一是不允许学生购买过量的练习资料;二是不允许学生做大量的练习。因此,教师要突破这两大困境就一定要重视作业设计研究,努力提升作业设计能力,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这就要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研究、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分层、弹性和个性化的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的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真正发挥好作业的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
2.努力提升课后延时服务质量,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实施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各校及教师要充分发挥该举措的功效。教师要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加强作业指导,让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教师要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让学生尽量不把繁重的课业负担带回家里。教师除了设计高质量的作业外,还应开设“二课堂”,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兴趣、特长的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好学校的资源,挖掘家长、社会资源,开发特色课程,为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四、解除单一的分数评价对学生的束缚,重塑学生自信
在基层学校,分数往往是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分数高,就“一好遮百丑”。这种现象打击了不少学生的自信,极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双减”政策颁布后,各地各校按教育部要求,取消了小学一、二年级的纸笔考试,实施了学科成绩的素养测评,从根本上破除了学科成绩的“唯分数评价”。但要彻底根除“唯分数评价”,让学生重拾自信,仍然任重道远。以无纸笔化测试为例,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还要进一步推进学业成绩评价改革向纵深发展。
1.全域
在取消小学一、二年级纸笔测试、实施学科素养测评上,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在执行上还存在着较大差异。有的区域已全域落实,有的区域还存在盲区;有的学校已彻底取消了纸笔测试,有的学校仍然保留了一定比例的纸笔测试;有的学校测评方式多样、测试内容丰富,有的学校测评方式和测评内容都较为单一。改革之初,出现不足和问题也属正常。但随着“双减”政策的持续推进,学科测试改革就必须步调一致,真正实现各区域、各学校全面落实一、二年级学科素养测评。
2.全面
学生的自信是评价出来的,学生的不自信也是评价出来的。用单一的分数评价学生,只会评出小部分自信的优生。因此,实施素养测试不但要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评价,还要探索学科素养下的多元化评价,运用“游戏测评”“情境式测评”“活动式测评”“操作表达测评”等多种测评形式,寓“考”于“乐”。
下面是重庆市开州区小学一、二年级期末学科素养测试的做法。他们进行了全区小学一、二年级期末学科测试改革,以小学学区为单位组织实施了学科素养测试。
一是以目标为导向进行测试。根据新课标、新课程和核心素养的要求确定测试目标。比如,二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的测评目标为:能自然大方地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完整地讲述小故事,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话题重点内容。每一项内容的测试都做到先确定目标,再由目标导向测评。
二是测试内容全面。比如,小学二年级语文测试,设计了识字与写字、朗读、背诵、短文阅读、口语交际、写话六个部分的测试内容,涵盖学生所要学习的全部内容。
三是测试方式多元。综合运用“游戏测评”“情境式测评”“活动式测评”“操作表达测评”等多种方式,测评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设计了“拯救美人鱼”闯关游戏、寻找错别字游戏和数学测试中的测量操作等。还综合运用“听、说、读、写 ”等方式进行测评,将测试内容整合于“我会读”“我会写”“我会交流”中。“我会读”就可以整合“汉语拼音”中的“认读与拼读”、“识字与写字”中的“会认的字”、“阅读”中的“朗读”“背诵”等。
四是设置重测机制。对自己的测评结果不满意的学生,可以自主申请再次测评,将多次测评中的最好成绩作为学生的学科素养水平,鼓励学生挑战自我。
五是实施综合等级评价。各项内容测试后,以小徽章、小星星等形式肯定和鼓励学生。测评结束后,汇总学生的徽章、星星数量等,最后实施等级评价,形成学生学科素养发展报告。这种评价从不同层面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重拾自信。
事实证明,小学一、二年级实行无纸笔化测试、实施学科素养测评,得到了师生、社会的普遍认可。因此,我们还要继续深化成果,让更多的学生摆脱分数的束缚,从而走向自信和优秀。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州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