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建立爱的规则

作者: 杨黎明

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建立爱的规则0

似乎每个父母,都爱孩子胜于爱自己,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幸福美满地度过这一生。前提是,你得从今天起,有计划、有规则、有底线地爱孩子,帮助他建立一个又一个有利于其成长的规则。

——题记

一个年轻妈妈跟我讲了一个她和她女儿的故事:某天傍晚,吃过晚饭后,她和往常一样带着女儿小晖映出去散步。闲逛之时,不知不觉间,一起逛进了路边的一家商场。孩子走进商场,便如同走进了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自然高兴得欢呼雀跃,兴奋之情难以言喻。随着那股高兴劲儿,孩子选中了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这个妈妈也随手选了个家里急用的生活物品。母女俩各自选好自己中意的物品后,来到收银台正准备结账走人时,这个妈妈忽然看到收银台附近有一大群人正在抢购榴梿。原来是商场正在搞榴梿促销活动。禁不住诱惑的年轻妈妈,鬼使神差般拉起孩子赶紧凑了过去,想买个榴梿回家。这时,她女儿小晖映突然抬起头很认真地对她说:“妈妈,你不是说每次逛街,一人只能买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吗?现在你不是已经买了一样东西吗?怎么还买呢?”这个妈妈猛然一惊,赶紧放下手里的榴梿,牵着孩子的手,匆匆地离开了商场。

听完这个年轻妈妈和她女儿的故事,我不禁调侃道:“恭喜你!纪委书记的气质已在你女儿身上初见端倪。”年轻的妈妈幸福地笑问:“有吗?”

原来,这个妈妈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为了控制孩子日渐膨胀的购物欲,给她制定了一条不成为文的规定:每次出门逛街,或逛商场买东西,不管自己有多么喜欢,每次只能买一样东西。并且,自那以后,妈妈带头严格执行自己制定的这个家庭“法令”。刚开始,她女儿虽然感觉不爽,但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可那天在商场,这个妈妈在榴梿降价的诱惑下,一时间却差点忘了自己曾经颁布的“法令”,差点带头“违法”。幸好,女儿及时提醒,才得以“回头是岸”。

在孩子像天使般降临世界的那一刻,不但其个人自动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而且,其自身也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我们姑且称之为“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从孩子睁开眼睛看世界,张开嘴进食的那一刻,无论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他都像一个拾荒人,他每时每刻都不由自主地,通过自身各个器官来汲取外部世界的养料,以试图填充其空旷而博大的内部世界。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他从我们这个五彩缤纷的外部世界汲取的养料逐渐增多,甚至多到其自身无暇顾及。这些被吸收到其内部世界的养料,需要按一定规则排序分类,才能有效地为其所用。可是,这些养分不会自动排序分类,孩子自身主观上也不具备分类的能力。因此,这就有赖于父母帮助他们建立规则,然后他们按照这些规则规整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世界。

父母要帮助孩子规整自己的世界,其前提是要帮助孩子建立规则。父母经过几十年的生活历练,对这个世界有什么规则,需要什么规则,早已烂熟于心。因此,父母的核心任务并不是帮助孩子“制定”新的规则,而是帮助孩子理解这个世界已有的规则,并践行、坚持这些规则。这个帮助孩子理解规则、践行规则,并坚持规则的过程,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对孩子教育的过程。这整个过程就是“植入”有益规则的过程。让规则在孩子的世界里,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被动“植入”到主动吸收。这个过程的开展,主要集中在“家庭”这样一个充满爱的场所。因此,我们顾名思义,称之为“家庭教育”。换言之,“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帮助孩子理解规则、“植入”规则、践行规则、坚持规则,进而最终帮助孩子建立规则。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早已建立了无数规范人类生活的规则。例如,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勤俭节约、讲究卫生、勤学上进、勤劳致富等。这些规则,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可是,当你短时间内一股脑儿将这些规则讲给孩子听时,他们未必能理解,更谈不上执行。因此,家长要做的不是讲给孩子听,而是要将这些规范人类言行、规整人们生活的规则,身体力行地做给孩子看,进而潜移默化地将其“植入”孩子的世界。

例如,刚才那个年轻妈妈与她女儿之间的故事,不过是一个关于执行“勤俭节约”规则的故事。“勤俭节约”是众所周知的常识性生活规则。这是每个父母都要求孩子做到的有益规则。在刚才的故事中,年轻的妈妈为了帮助女儿建立“节俭”的规则意识,严格地规定她:每次逛街只能买一样东西。在随后的日子里,女儿很听话地照做了。说明这个妈妈对女儿“植入”的“节俭”的规则很有成效。之所以这么有成效,是因为这个妈妈不但嘴上说,而且带头做。可在商场榴梿降价的诱惑下,这个妈妈竟然忘记了自己坚持的规则,反倒让女儿提醒她:你不是说每次逛街,一人只能买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吗?这个孩子的反应,说明年轻妈妈对孩子规则的“植入”,是很成功的。

平时,我们总是听到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多么任性,多么不听话,多么不懂事。其实,事实上并非这些孩子多么骄纵,而是这些家长自身太没原则。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原本是这些家长自身太“软”,却抱怨孩子太“硬”。孩子是天使,是用来爱的,这无可厚非。可我认为,一味盲目地满足孩子的欲望,并非真正的爱。如果非得将这种行为视为“爱”的话,那么,充其量只能称之为“滥爱”。“滥爱”,即没有原则、没有底线地盲目给予爱。这种一味盲目地给予,无法将人类社会早已约定俗成的、有益于人类生活的规则“植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且会使孩子的内心永远处于随性、无序的混沌状态。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也有大批家长,像那个年轻妈妈一样,自身规则意识很强,也知道自己应该有底线地爱孩子,并且带头坚持这些规则,以期给孩子做好榜样和示范,但就是难以做到长期坚持,其结果就是前功尽弃。这样的结果不能不令人惋惜。而更多的家长不但自己不懂得规则,更不懂得按照什么样的规则来塑造孩子。一天又一天,周而复始,不知不觉地将自身原有的恶习,在举手投足间“传授”给了孩子。可想而知,如此这般成长的孩子,谈何未来?

因此,笔者认为,一个家长是否称职,并非看这个家长在物欲上满足了孩子多少,而是看这个家长帮孩子建立了多少良性规则。例如,将两个没洗过的苹果分别发给两个小朋友,其中一个小朋友接过苹果马上就啃,而另一个小朋友,接过苹果则马上跑到水龙头下面去洗。显然,这个洗苹果的小朋友的内心世界已经被其父母“植入”了“讲卫生”的规则,而另一个则没有。两个孩子的父母,哪个孩子的父母更称职,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孩子从出生的那天起,就开始面临无数的竞争与博弈。人与人之间竞争什么,博弈什么?其实,归根结底较量的是规则。说到底,成功的人生,是由无数优质的规则所构成的,而失败的人生则是由未经规则化的欲望所凑成的。当然,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走向成功,能幸福美满地度过一生,可前提是,你得从今天起,有计划、有规则、有底线地爱孩子,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又一个有利于其成长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