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示之以 弱,予之以 强
作者: 杜春蕾
作为一名教龄二十余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时刻谨记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诲,总是老老实实对学生展示自己的实力,用实力去打动学生,用知识去吸引学生,用真情去感染学生……
然而看上去如此“强大”的教师,也有“不够强”的时候。比如,我突然决定同学生一起写一篇读后感时,却发现自己写出来的读后感毫不出彩……为什么我突然决定同学生一起写一篇读后感呢?当然是因为我自己也不太会写读后感喽!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于我自己也不太擅长写读后感,所以看到单元习作内容是“学写读后感”就开始头疼,不知从何教起。想来想去,我决定先把自己这一关给过了:我得自己先学习一下怎么写,顺便写一篇出来看看,自己能写了,再教给学生……
总要自己会了才能教吧!犹记得当时正是2020年春,为了便于学生抒发感受,我找到了一封驰援武汉的护士写给女儿的信,信里她言辞恳切地跟女儿讲了自己驰援武汉的缘由,表达了“成大义,去小我”的民族精神,读之令人泪下。然而我的读后感却写得中规中矩:“概括内容”毫无亮点,“表达感受”缩手缩脚,“联系生活与阅读实际”乏善可陈……
看着自己的“大作”,我犯了难。这样一篇习作呈现给学生,一来怕非但不能起到示范作用,还有可能限制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也打不开思路;二来怕学生发现老师不过尔尔,少了敬畏之心,以后的课不好上……
思忖良久,我终于还是硬着头皮把自己的习作呈现给了学生,然后对学生说:“大家要争取写得比我好哦!”“写得比你好有什么奖励?”学生问。“写得比我好难道不就是最好的奖励?”我反问,“这个牛够你吹一年了好吗?杜老师不是那么容易被打败的!”“切!”学生漫不经心地看了我一眼,然后低下头去,笔尖在方格稿纸上飞快地滑动起来,教室里一片沙沙声。半晌,一个学生放下手中的笔,说:“我觉得我这篇就比你的好!”“哦?”我不动声色,“那请你站起来读一读!”挑战者应声而起,读了起来,声音里透着一股惊天动地的气势,读罢,他傲立于桌前,挑衅地望向我。“大家觉得如何?”我问。“不行!”另一个同学站起来说,“与杜老师的读后感太过雷同,只是换了几个事例而已!没有更强,最多算是打了个平手。”“他是看了杜老师的作文之后写的,还只能打个平手。”又一个同学站起来,客观公正地说:“那其实就是输了!”挑战者闻言,一腔傲气荡然无存,我赶紧安慰:“我倒觉得比我的强,文章写得如何姑且不论,你们看,读得多么有气势!”同学们哈哈大笑,挑战者也笑嘻嘻地坐了下去。“还有谁?”我又问,居然问出了一股独孤求败的气势。“杜老师,你别嚣张!”刚才说“打了个平手”的孩子站了起来,元气满满地说:“来看我是如何打败你的!”我被他一唬,还真不敢轻敌。这孩子平日里就善于写作,班级人称“小作家”,要说他能写得比我好,我还真信……只见他熟门熟路地把自己的作文投到大屏幕上,然后指着大屏幕说:“首先从字数上,我就超过了杜老师!”“切!”同学们并不捧场,“比字数算怎么回事?”“低级!”“的确比我写得长!”我心悦诚服地帮他平息众怒,“读一读吧!”
第二个挑战者感情充沛地读了起来,其他同学也顷刻间安静了下来。他刚一读完,就见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说:“我觉得这篇比杜老师写得好!原因有二:其一,用了很多很好的词语;其二,细节描写更多,不像杜老师这篇,干巴巴的,没什么感染力。”“我来补充一点,”我还未发话,另一个同学就站起来说,“我觉得这篇文章有感染力不是因为用了很多很好的词语和细节描写,而是因为作者在文章里倾注了更深的情感,比如联系生活的部分,他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写了他爸爸参与抗疫的事情,这个例子很真实,也很感人,我听了都很感动,杜老师的文章就缺少这样感人的内容。”这两个孩子说完,教室里一片寂静,孩子们都屏息凝神望着我,那两个刚刚发言的同学似乎也被这种气氛感染了,小心翼翼地看着我。
我心下了然:这个班的孩子我带了五年,五年来我一直显得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猛一下跳出来两个学生公然指出“老师写得不如学生”,孩子们怕我受不了。
“我说怎么写出来这么干巴巴的!原来问题出在这里!”我恍然大悟道,“我得回去再改一改,我感觉照你说的改,我这篇文章还有救!”孩子们都松了一口气。
更多的挑战者举起了小手。他们带着自己的作品,认认真真地跟我辩论“我这篇为什么比你那篇好?”“你可以向我学习什么?”……而他们的语文老师,也认认真真地表示“服”或“不服”,并要求他们手把手地把我教会。
这节课,同学们学会了写读后感,也学会了与人沟通交流。而我也从中明白了:当一个教师能够坦然接受“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设定,“示之以弱”就会成为绝佳的教学方式,就成为师生交流探讨的桥梁与纽带。
示之以弱,是才能上的弱。教师不是全才,能力总有短板,既是短板,藏着掖着就永远没有长进的可能,不如索性亮出来;予之以强,是心理上的强,老师的示弱能给学生以力量,去抗衡“挑战权威”与“突破自我”所带来的不安。
若能予之以强,教师何妨示之以弱?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远县九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