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有“根”的教研
作者: 石焘时至今日,无论是中小学教师还是大学学者,都把教研当成提升自己能力的不二法门,“教师即教研者”的理念已经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但深思基础教育界的研究现状,脱离传统者有之,浅尝辄止者有之,凌虚蹈空者有之。中小学教师应找到教育教学研究的根基,这样才能不跑偏,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根基在优秀传统文化。教师是思想的引领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不能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师就像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他们的教育教学漂泊无依,“居无定所”。曾几何时,西方教育文化思想一度指点江山。“结构主义”“建构主义”“教师并不比学生强”“翻转课堂”等理念几乎完全代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传道、授业、解惑”“中庸之道”等沿袭几千年的教育思想一时竟成了难登大雅之堂的跳梁小丑。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日益崛起的今天,我辈教师应担起时代的责任,对于外来教育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觉承袭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这样才能让根基牢固,让方向正确。
根基在学科基础理论。理论源自实践,具有高度抽象概括的特点,学科基础理论对实践有着指导作用。优秀的学科理论,并不是用晦涩难懂的语言写成的篇章,也不是诸如“任务驱动”“大概念”等新名词的堆积,而是历经时间检验、人们普遍认可的专家和一线教师的经典著作,这样的著作其实并不是很多。如语文学科只要把叶圣陶、夏丏尊、朱光潜等学科奠基性专家的著作观点烂熟于心,把于漪、钱梦龙等优秀教师的观点、课例不断揣摩,教学大体是合格的,稍加创造就可能达到优秀的水准。如果不是深入研读这些学科基础理论,代之以阅读花样的翻新和各种新名词的堆积,终将迷失自我,失去教学的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积以时日,定会发出“越教越不知道怎么教”的慨叹。
根基在课堂实践。中小学是基础教育,特别重视实践,尤其是课堂这个主阵地。首都师范大学的张彬福教授曾说:“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从课堂走向成功的,离开课堂,优秀便无所依附。”优秀的教师是善于研究的教师,他们的研究应该立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尤其应该立足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弊病究竟在哪里?教师如何“教”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素养?出色的研究应该直面这些问题,贡献案例,给出策略,总结理论。
课程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教师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教学研究要找到根基,这是当务之急。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