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初心,成于坚守

作者: 王慧

始于初心,成于坚守 0

乐平,地处江南一隅、赣东北腹地,素有江西聚宝盆之称。教育是民生大计,是老百姓最关注的话题。多年来,乐平市大力关注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让教师在“家门口”就能听到优质课。教研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乐平市兴教研之风,行指引与带动之实,从宏观层面整体规划、布局,积极探索教研新模式,激发教研活力,寻求一条乐平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从结对帮扶到结对共建

城乡小学结对帮扶活动是乐平市着力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举措之一,自2003年启动至今已历时21年,活动名称也由最初的结对帮扶到现在的结对共建,形式和内容也更加丰富了。“进入二十一世纪,乘着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乐平市基础教育获得了飞跃式发展,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一些边远山区的薄弱学校却在这个大发展的过程中掉队了。如何让这些掉队的学校迎头赶上,使城乡基础教育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了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经过多方调研,我们发出了以城区小学和农村边远学校为主体的城乡牵手、结伴同行的倡议。”乐平市教师发展中心王静主任介绍道。每一所城区小学与一所农村小学进行结对帮扶,三年为一届,意在通过三年的时间帮扶一所学校,发展一所学校。该倡议得到了乐平市教育体育局的大力支持和城乡小学的积极响应。

每一届结对帮扶活动,都会举行隆重的启动仪式。乐平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分中心会组织学校领导参加“共谋发展”研讨会,会上结对校庄严地签订结对帮扶承诺书。结对帮扶帮什么?扶什么?怎么帮?怎么扶?这些问题都需要结对学校共同认真研究、商讨,会后结对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三年发展计划。每一次牵手对于城区学校来说就意味着一份责任,对农村薄弱学校来说就是一次发展机遇。结对帮扶让两所“贫富悬殊”的学校结成了“亲家”,他们同舟共济,携手同行,书写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学校的灵魂,尤其是学校领导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理念,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为谁办学?办什么样的学?为谁育人?育什么样的人?学校如何管理等问题是薄弱学校班子成员疏于思考的问题,为了给学校发展装上一个升级版的“芯片”,结对帮扶的首要工作就是对薄弱学校班子成员进行培训。乐平市积极举办校长培训、教导主任培训、管理经验交流、实地考察参观等活动,这些培训与交流让薄弱学校领导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管理水平。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了给薄弱学校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各校始终将教师培训作为结对帮扶的重点工作来抓。为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各城区小学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师资源优势,精心挑选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与薄弱学校的2~3名青年教师结成师徒,明确师徒的责任与义务。他们共同学习、共同备课、同课异构、一同反思,一方倾囊相授,一方虚心求学。为了促进教师群体成长,为了让农村教师在“家门口”就能听到优质课,城区学校每学期至少要送教一次或派“师傅”到薄弱学校参与并指导教学教研工作。城区学校也会积极邀请结对的农村学校的教师进城听课、研修。同时“师傅”也为“徒弟”们创造展示的机会。“与其说是我们在帮扶他们,不如说是他们在推动我们前进。因为那份责任和他们对农村教育的热爱及在艰苦环境中爱岗敬业的精神常常激励着我们成长。”乐平市第十小学夏向东校长很有感触地说。“这些由衷的感慨引起了我们的思考,结对帮扶,不只是农村学校、农村教师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城区学校、城区教师也获得了发展。2017年,第五届城乡小学结对共建活动启动,名称由结对帮扶改为结对共建,名称的改变代表着城区学校的付出,也代表着农村学校的进步。”乐平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分中心王国花主任介绍道。

其实,帮扶不仅是软件的帮扶,在硬件改造方面,城区学校也会为农村学校添砖加瓦。生活条件艰苦,办学条件简陋是农村学校最明显的外在表现。有的学校没有围墙、校门,有的学校门窗破旧、办公桌老旧残破、图书和电脑少之又少,师生的学习与生活极为艰苦。虽然城区学校的办学规模不同、条件不同,但每一所城区学校都倾力为结对的农村学校捐资捐物,助其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每一届帮扶活动,一所城区学校三年内物资捐助折合现金少则一两万元,多则两三万元,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除了思想的引领、业务的培训、物资的捐助,结对学校还经常组织师生开展联谊活动,如教师乒乓球赛、元旦联欢会;开展学生“六一”联欢会、学生互通书信和相互走访、给贫困生送温暖等活动。“80%的农村青壮年人员外出务工,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改善这一状况,城区学校每学期到农村学校为留守儿童送温暖,浓浓的爱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会了感恩。这些活动将两校师生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所以每一届帮扶结束时的联谊活动都会出现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塔山街道办乡镇教研员程爱萍感慨道。

2023年8月,第七届乐平市城乡小学结对共建工作正式启动,此次结对共建活动有33所小学参加,结对共建周期为3年。从结对帮扶到结对共建,一路走来,21年的花开花落,可谓成果丰硕。21年来,从最初的14所学校发展到现在的33所学校,7届共有67所农村小学得到帮扶,几百名农村教师从中受益。结对共建不仅改善了这些薄弱学校的“硬件”,也使薄弱学校的“软件”大幅度“升级”,缩小了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的差距,为乐平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为教而研,以研促教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多年来,乐平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研、教学两手抓。素养导向下的新教研应如何开展?农村学校的教研机制如何完善?怎样让教研真正服务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乐平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分中心在探索中前进,逐步完善了课堂开放月、学科教研、课题研究等工作,推出了“名师+”研修共同体,以教研为抓手,推动教师成长,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023年9月28日,乐平市第九小学承办的“盲盒教研”活动拉开了本学期乐平市课堂开放月活动的序幕。从每学年一次的课堂开放周,到现在每学期一次的课堂开放月,乐平市课堂开放活动已经坚持了十几个年头。这十几年的坚守是乐平教育人的初心与使命,也是乐平教育人的热爱与奉献。

“赓续红色基因,用红色为新时代少年涂抹生命的底色是育人的根本。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开放月活动的一个亮点就是红色文化课堂教学研究。10月8日,我们在乐平市第十五小学举办了红色文化专题课堂开放活动。”乐平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分中心王国花主任介绍道。2023年秋季乐平市课堂开放月活动将红色文化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凸显“红色”,教师共同探究红色文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思想、路径。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等学科教学展示,授课教师结合学情和教学内容,巧妙渗透传统文化、祖国认同感、精神传承等思想教育,充分凸显了课程的思政功能,把“为党育人”的使命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

2023年秋季的课堂开放月活动,以课堂展示、现场交流、专家点评等形式开展学习探讨,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此次课堂开放月活动,以“红色”为主题,多学科并举,先后展示了64节课,涵盖红色文化、语文、数学、物理、音乐、体育、劳动、科学、综合实践等多个学科,参与教师2000余人。执教教师有省市级学科带头人,有教龄20多年的骨干教师,也有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课堂呈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在每一次评议交流时,听课教师积极与授课教师、相关学科教学专家对话交流,就如何创设情境、布置学习任务、规范评价标准、思维训练等进行深入探讨,有力促进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思考,是一场共享、共研、共成长的活动。

“课堂开放竞风采,共享共研共成长。”一堂堂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了乐平市教师的教学风采,精巧的教学设计、精美的教学呈现、扎实的课堂训练给一线教师以示范,加上专家的专业引领,课堂开放月活动逐渐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课堂开放月给了教师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科教研活动则为教师的精彩展示保驾护航。从2020年9月开始,乐平市教育体育局分别以“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年”“教学常规视导年”为主题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学科教研活动。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年”,乐平市各小学组织教师认真查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课堂预设不到位、教学目标模糊、教学重点凸显不够、教学内容照本宣科、重教轻学等方面的问题。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扎牢教学环节是利教学、兴教育的基石。“教学常规视导年”,乐平市各初级中学开展了以“规范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的大讨论,共商活动的措施和方法,以规范备课管理、作业设计与批改管理。

“老师们在参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年’‘教学常规视导年’活动中常常会发现一些问题,我们认为,问题就是教研的切入点,并且这些问题是在日常教学中真实存在的,也是老师们迫切希望解决的,所以我们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老师们开展课题研究,这样‘课题研究’更加接地气,老师们的研究兴趣、研究热情高涨。”乐平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分中心朱德幼老师介绍道。乐平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分中心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推动各校课堂教学改革,带动广大教师认真领会学科课程标准精神、教师用书的教学建议和教材的编排意图,明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近十年来,乐平市各学科教研员带领广大一线教师先后完成了9个省级课题研究,另有1个省级课题研究工作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各学科教研员带领广大教师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科研成果。乐平市第九小学(以下简称“乐平九小”)是2013年9月创建的一所小学,学校成立刚逾10年,课题研究工作却成果颇多。“乐平九小”科研室制定了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制度,从课题的申报与立项、实施与结题、鉴定与管理等方面进行指导,还推出了一系列奖励措施,鼓励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目前,学校已结题的国家省市级课题12个,在研课题17个,其中省级课题6个、市级课题11个。“乐平九小”研究的课题涉及内容有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家庭教育、德育评价、课后延时服务等。这些研究,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发展、教师的科研水平显著提升,为学校成为科研强校奠定了基础。

“在结对共建、课堂开放月和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师傅’教师的力量日益凸显,教师的成长,教研、教学工作的持续推进,‘师傅’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个好师傅能带动一大批教师成长。”乐平市教师发展中心吴银华提及“名师+”研修共同体成立的初衷时说道。2023年8月,乐平市教育体育局推出了“名师+”工程,积极组建县级、校级“名师+”研修共同体。各研修共同体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现状或者主持人研究的领域自主选择研修主题,并坚持问题导向、项目驱动,针对新课标和当前课改关键问题制定三年发展规划,以期充分发挥名师作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目前,乐平市中小学“名师+”工程正在稳步推进,积极发挥名师研修共同体的示范、引领、凝聚、辐射、指导作用。

每一次抵达,都意味着新的出发,从结对帮扶到结对共建,从课堂开放周到课堂开放月,从学科教研到“名师+”研修共同体,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名称的变化,更是实打实的发展。正如王静主任所言:“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将它看作一个‘系统’,就会综观全局,兼顾左右;将它视为‘工程’,就能抱定决心,终不反悔。哪怕有少许曲折,也要持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