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目标,让学习更为精准有效

作者: 何捷

理解目标,让学习更为精准有效0

美国学者罗伯特·马杰于1962年提出的教学目标四要素模式,即“ABCD”模式,至今仍有较大的影响力。将其整合到教师教学培训中,让教师接受相应的培训,有助于教师明确目标并设计相应活动。

“ABCD”模式包括四个基本要素:A代表对象,一般是指学生,也可能指不同的学生群体;B代表行为;C代表条件,也就是学习发生的情境,以及获得学习结果的前提条件;D代表标准,即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具体见表1。

教师可以借助此模式理解教学目标,促进教学更为有效。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学习目标“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例,未理解时,教师和学生只是简单地朗读目标。此时,教师与学生的理解都停留在文字表面,知道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具体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怎么完成,并无计划。同时,在开始学习时、学习进行中、学习之后,目标是否实现,无从知晓,更无法验证。

运用“ABCD”模式中的“对象”要素理解目标,可知此目标的学习主体应该是学生。即学生要了解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要经由语文实践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明确应知道什么,能够做到什么程度。本单元的课文《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是抵达目标的载体,也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凭借,学生要熟悉,要反复阅读,要以此为本展开学习。

学生要在单元课文中展开学习,这是“对象”要素给予的指引。进而要思考“能做什么”,即借助此模式中的“行为”要素继续理解目标。具体到单元中的某一篇课文的学习时,可以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有选择地使用。例如,《自相矛盾》一课中写道:“其人弗能应也。”这是楚国的买卖人被质疑后的表现。针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路人提出“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有怎样的结果”,买卖人无言以对?问题出在哪里呢?此处进行思辨,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区分、对比、说明等。

“行为”要素指导学生在抵达目标时“能做什么”,渗透在单元学习的每一篇课文中,不是“一锤子”的行为,而是持续、互相关联的行动。又如,《跳水》的课后题中提示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要求学生将相关的语句找出来,并说说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此课后题涉及的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信息提取、整合、分析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理解了课文中孩子越来越危险的处境。总而言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围绕目标,结合课文,进行不同认知层级的学习活动。

从“ABCD”模式中的“条件”要素来看,要实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的目标,必须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方式可以是个体沉浸文字式切磋,也可以是学生间的合作,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已有认知层面上不断提升,加深理解。因此,学习的条件或方式可以设定为细读深思、小组合作、探索提升。

从“ABCD”模式的“标准”要素来说,本次学习的“最低标准”是在原有理解的基础上有所加深。教师还要考虑的是,可以“加深到何种程度”。例如,教学《自相矛盾》时,学生的初步理解是楚国的买卖人夸下了海口,造成了尴尬。经过学习后发现,并非如此。也许他的矛确实锋利,盾也很坚固,只不过他不应该将具有矛盾性的两个物件同时进行销售,同时进行夸赞。此时,学生已经理解到了“关系”层面。此时,教师再引入背景资料,再次提升学生的理解层次。例如,引入《难一》中的内容:“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教师结合增补的原文,让学生明白这是韩非子推销政治主张的故事,这是专门讲给大王听的。因为当时的统治者希望同时推崇尧与舜,可是尧讲究明察秋毫,注重法治;舜则主张以德化人,更为慈爱。韩非子和大王讲“自相矛盾”的故事,是希望大王做出选择。从韩非子自己持有的法家思想来看,韩非子表面上希望大王采用尧的统治方法,实则希望大王采纳他自己的法家主张。此时,学生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加深,学生亲历其中,不断感受目标的抵达。

借助“ABCD”模式理解目标,还可以借助“SMART框架”对目标理解下的教学进行监控与评估。

从《掌握教学策略:教师学习科学实践手册》一书的介绍中可以得知,“SMART框架”源自管理学,后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例如,医学领域将“SMART”作为医学教育课程规划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国际上的研究表明,编写“SMART”学习目标已成为学校教师专业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教师专业发展、课堂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SMART”的五个字母分别代表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和有时间限制。以此为关键词,可以监控目标是否理解到位,教学是否按照目标要求进行。具体见表2。

关于具体:借助模型理解目标,目标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挥作用,如能监控学习走向、调整学习进度、对比学习效果等。师生都能明确,在学习中到底该开展哪些学习活动,要学到什么程度。一切是清晰的,不是含糊不清的。清晰的目标,让教学更加条理、清晰,学生也能更好地把握理解的程度。教师也不会直接使用教学参考书中的条目,让学生记忆,并将此视为理解。以此文中的目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例,师生都能知道,“加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关于可衡量与可实现:目标的理解程度,决定着学习的成果与对教学的评估。教师理解目标的同时,便明确了对学习应有成果的预期和对成果评估的基本方案。例如,评估是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需要运用对比,找到学习前的起点和学习后的终点,进行关照。

关于相关与时间限制:充分理解目标后的学习是有层次、有过程的,并不是一步到位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实现目标的全过程,牵涉到整个教学设计,让“教”与“学”以及“评”充分融合,成为一个系统工程。学生在目标的指导下、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整个单元的学习,这让教学更符合教科书的设计,更符合国家课程标准。这样也避免了教师个人缩减或改变学习时长等现象。理解目标,让教学行为变得有章可循。

借助“ABCD”模式精准理解目标,对一线教师而言,看起来是增加了前期的工作量,实则是弥补了教学中必要且至关重要的一环,让教学更为规范。教师习惯运用“ABCD”模式理解目标,教学会越来越精准,越来越有效。

(作者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