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习主题”建构原则与策略

作者: 朱红伟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习主题”建构原则与策略0

朱红伟,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江苏省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专家,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学科专家,苏州市首届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参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主持多个省市级规划课题,获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编者按: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指出,要“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也强调,要“适当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这一学习方式从理念革新到实践落地,需要教师以“学习主题”整合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科学建构“学习主题”是顺利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前提与关键。本刊编辑部特邀朱红伟老师为大家分享他的思考,希望能给关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师些许启发。

2022年,教育部颁布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将培养“完整的人”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教育理念。“课程方案”指出,要在学科课程标准中“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的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新课标”也强调,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适当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毋庸置疑,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数学学科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更是培养“完整的人”的重要路径。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以某一学科为载体,围绕主题与其他学科知识整合教学内容,生成跨学科主题学习单元,由学生开展以主题任务为核心、合作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其中,“学习主题”源于生活或社会中的问题,指向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发展学生跨学科思维,搭建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和认知框架。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围绕一个“学习主题”,用与数学学科有关的知识内容,统整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或工具,引导学生综合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开展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选择适当内容、适切主题,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以“学习主题”为中心的知识结构是关键。换言之,科学建构“学习主题”,对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至关重要。

一、主要原则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推进受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储备、教师的自身水平与指导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教师只有理性思考和科学把握,才能真正发挥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价值。建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习主题”要遵循以下原则。

1.基于学生立场

在建构“学习主题”时,教师要基于学生立场,以有意义的主题激发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思维方式、学习水平、个性差异等现实状况,其次要分析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等内在因素,最后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成长需求等个体情况。在此基础上思考怎样的“学习主题”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引领学生更好地成长。

2.坚守数学本位

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要坚守数学本位,“学习主题”要有利于突出数学的学科内涵和本质。教师要从数学学科的角度去思考,围绕数学学习的目标,合理把握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维,使跨学科学习的“学习主题”始终与数学学习内容保持一致。所建构的“学习主题”能使学习内容在坚守数学学科本位与学科逻辑的基础上,与其他学科、社会生活等内在联结,成为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整体。需要强调的是,“学习主题”不是学科间知识随意嫁接,而是要进行学科间的有机融合。

3.重视学科实践

数学跨学科学习要重视学科实践,也就是要通过“学习主题”给予学生探究实践的机会、独立思考的空间以及合作交流的平台。教师应借助“学习主题”,让学生充分经历学科实践活动,在体验、感悟中,感受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想法与思路,进而自觉建构新的数学学科体系,深化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4.聚焦核心素养

作为一种综合性、多样性的学习方式,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学科理解性、关联整合性、高阶拓展性和实践合作性等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有意义的相关学科知识加以组织,整合或融合于同一主题任务中。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将情境中的新问题、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内在联系,完善问题解决的方法与策略,不断形成完整、系统的思维框架。这样的学习超越了识记、理解和应用的低阶学习目标,指向分析、综合、创造等高阶发展目标,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将外在的学习活动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基本策略

主题建构是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础,只有好的“学习主题”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从育人角度实现学科教学的价值。教师要注重选择现实情境下真实的数学问题,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成有深入探究价值的学习内容。

1.与学生相融

“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面对现实的生活背景,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习主题”应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问题,以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创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在选择“学习主题”时,还可以以社会为中心,从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社会热点、民族文化等现实问题出发,确定以问题为导向的大主题,以此促进学生关心国家、社会,理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与学科相合

建构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习主题”时,要思考“学习主题”对数学学科学习目标的达成有多少帮助,以及如何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方法的深度理解和合理应用。数学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有学科逻辑关系的整体结构;学生的认知也不是孤立的碎片,而是有活动逻辑的结构化过程。所以,在建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习主题”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问题点、需求点、出发点、突破点、提升点等,整体架构、有序推进,让学生的学习实践围绕“学习主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与学习相伴

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旨在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在建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习主题”时,教师要围绕核心素养要求,选取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在内化不同学科知识的同时,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而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习主题”的建构,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数学思维和数学眼光、提升综合能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学习主题”的选择和设计,确保“学习主题”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助力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全球视野的“完整的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