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证思辨:表现性评价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的路径探析
作者: 陈红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可见,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学习结果的“评”放在一个闭环中,以表现性评价贯穿学习过程,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然要求。
一、目标统摄,跟进思辨能力的操作与诊断
合理的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它统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评”。教师应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以保障表现性评价的有效实施。
(一)整体意识定目标,走出单篇割裂
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有大单元意识,先统设单元整体目标,再将单元目标中的重难点细化到单篇课文的具体目标中去,将表现性评价要求与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相结合,以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科学精神”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单元内每篇课文的目标训练点设置相应的表现性评价标准(如表1)。
(二)要素贯通定目标,凸显能力进阶
目标是实现教学闭环的关键纽带。因此,教师在确定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除了关注单元语文要素,还应关注这一训练点对应的学段要求,把握能力的进阶要求,为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基铺路。
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表里的生物》一课为例,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笔者注意到,“说明观点”这一言语训练点是在第一学段“结合文本内容和儿童生活表达感受和思考”、第二学段“基于事实和材料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训练要求上的延伸。因此,教师应清晰学段能力层级目标,立足单元整体视野,聚焦单篇课文特点(童趣的语言、缜密的逻辑、鲜活的形象),设计表现性任务和相应的评价标准(如表2)。
这样的目标定位,贯通了学段要素,立足单元统整,有具体的表现性评价标准,能使教学更精准、高效。
(三)学情定位设目标,实施精准教学
合理的目标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学情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安排教、学、评活动,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表里的生物》一课为例,教学时,笔者发现,学生大都能自主理解课文大意,分析人物形象,找出人物行为、心理等描写内容,所以,这些内容不是教学的重难点。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质疑—猜测—证实”的思维方式。为此,笔者设计了“经历探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
二、情境创设,嵌入思辨能力的厚积与薄发
周文叶教授指出,表现性评价指向深度学习,其关键是学生经历真实情境中的任务解决过程,并利用评分规则来引导和反思学习。“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实施应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因此,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思维过程,是落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的重要条件。
(一)发布真任务,打造思维场域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独具特色,有单元语文要素的“导航”,有课后习题或泡泡提示的“助学”。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后,要充分借助教材的各个系统,创设真实情境,发布真实任务,为学生打造真实的思维场域,切实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表里的生物》一课为例,立足单元语文要素,笔者创设了“观点发布会”这一真实情境,设置了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导图引路,把握内容;过程探寻,明晰变化;思维探究,观点发布;形象感知,有理有据”四项表现性学习任务。四项任务真实、可操作,落实了“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阅读、推断、质疑中提升了思维能力。
(二)解决真问题,驱动思辨内生
不同学段的学生,都积累了相应的日常生活经验,有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在真实的情境任务下,如果能引入已有认知经验来解决真实问题,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驱动学生思辨意识的自然生发。
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自相矛盾》一课时,笔者创设了“争当‘矛、盾售卖员’”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可能存在的结果(如表3)。
这一真实任务,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热烈讨论与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物莫能陷也”和“无不陷也”的结论是不可能同时成立的。这一结论的证实,让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无形中提升,同时也把文章中的隐性思维显化了。
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解决真问题:矛和盾的售卖者该如何把矛和盾卖出去呢?因为有之前的可能性梳理,所以学生都提出矛和盾不能同时卖,要把它们分开卖。这就是真实经验的调动,让两千多年前的一场买卖,穿越时空,来到了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在这一真实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相矛盾”的内涵及文章蕴含的道理,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就是表现性任务下的真实学习。
(三)开展真活动,延展思辨习惯
课堂有了真实的任务情境,有了值得探究的真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也能更好地展开了。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笔者围绕单元主题,创设了“守护家园,保护地球”的任务情境,设置了五项任务,安排了五项活动(如图1)。
前四项活动,是与单元课文相对应的、具体可操作的真实活动,而第五项活动,是前四项活动的整合升级,具有极强的综合性。这样的活动,立足“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贯穿单元全学程,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得以展现。
三、效果映射,聚合思辨能力的展评与交流
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实施表现性评价,能使学生关注到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反思自己的认知方式及思维方式,进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对思辨性阅读成果进行表现性评价,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起到反馈交流与映照辐射的效果,实现“教—学—评”的真正闭环。
(一)量规复盘,评价思维参与广度
教师可以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一系列适切的评价量规记录学生思维活动的典型表现,并引导学生对照量规进行复盘。
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表里的生物》时,笔者为学生设置了“‘我的’观点发布会”任务,并辅以相应的表现性评价量规(如表4),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复盘或小组复盘,总结表现优秀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拓宽了思维的广度。
(二)等级分项,评价思维增值效度
表现性评价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合理有效的评价设置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生长点,提升学习自信。
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自相矛盾》一课为例,在“矛、盾售卖员讲故事”这一环节中,笔者设置了相应情境:“小售卖员们,为防止此类销售‘翻车’事件再次发生,请大家梳理问题、总结经验,把这个故事广而告之。”旨在鼓励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并根据此任务设计了相应的能力层级评价标准(如表5)。据此,学生可以在“讲述—改进—再述”的循环中反思、提升,从而激发学习的内驱力,提升思辨能力。
(三)动态赋能,评价思维过程深度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性学习过程和结果,对照量表评价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和水平。但一成不变的量表,无法真正落实表现性评价。所以,思维能力评价量表的制定不仅要与每一个表现性任务相匹配,更应随着单元学习的深入更新迭代,以生成新的动态评价量表,以显示学生思维不断深入的过程。
综上,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能力出发,通过目标统摄的诊断与预热,真实情境的创设与嵌入,学习效果的全息展评与交流,切实发挥表现性评价的作用,真正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闭环架构,从而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及语文能力的发展。<E:\杂志\江西教育B版\2024年\7期\标志11.tif>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盐县向阳小学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