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专业的门槛上

作者: 何宗焕

一些语文教师抱怨,现在的语文课似乎谁都可以来指点一番,谁都可以对教材、教师、教学评头论足。其实,教师不害怕别人指指点点,有人议论未尝不是好事,语文学科的发展需要大众的关注;他们担心的是自己被不专业的舆论带了节奏,为了迎合大众,把专业精神忘了,把语文学科的专业内涵和专业高度丢了。

语文教师是专业人士,应该按专业的标准和要求,保持专业的纯粹和扎实。那么,今天我们如何来界定专业呢?如何保持专业呢?

首先,以深厚的素养锻造专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强调的各种规范、准则、要求,包括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语文教师的专业基础。语文教师讲“听、说、读、写”,在做好让学生“听得进”“说得好”“读得通”“写得顺”的基本功以外,还要关注其中的思维训练和文化含量。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是“一厘米”的理论差距,不是“一本书”的认知落差,而是对学科内涵的深刻理解。素养和专业,足以生成“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自信和从容,从而不会被外行人的外行话扰乱节奏。

其次,以广博的学识浇灌专业。厚植学养是对专业人士的专业期待,陈寅恪、胡适的渊博贯通,不是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做到的,但一定是语文教师的标杆。教师在驾驭教材、解决疑难问题,特别是面对课堂的生成时,是举重若轻,还是手足无措、左支右绌?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往往是知识储备充分与否的试金石。语文教师的学识,包括书本上的“学”和生活中的“识”。

最后,以高远的境界培植专业。语文教师看语文,包括看语文问题、语文课题、语文的现状和未来,应该如画家看山水,在“是山是水”“似山似水”“非山非水”之间调整焦距,在远景、近景中切换镜头,这才是专业境界。有境界的教师不会以狭窄的、孤立的、呆板的眼光看待学科、课堂和学生;有境界的教师在感性的观察中带着理性思考和认识;有境界的教师重视阅读写作中的形象思维;有境界的教师不是手中只有一本教材,眼中只有考试和分数,而是有六年、九年、十二年的学科视野,有三十年、五十年的人生规划视野,并且有家国情怀。

站在专业的门槛上,语文教师要用专业修炼自己。

(作者单位: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