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概念下的诗意课堂:为素养而教
作者: 胡宏枚大概念教学是为素养而教的时代选择。大概念教学不局限于学科内知识的融合、贯通,它指向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的融通,旨在用学科的眼光看世界,使学到的知识在新情境中更容易被激活,更容易被迁移。王崧舟老师的教学课例《最中国:月是故乡明》凸显了大概念教学的三个功能,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诗意课堂。
一、教学内容彰显聚合力:整合零散知识,形成有序结构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做事的能力和习惯。大概念教学就是以大概念为核心目标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大概念教学中的“单元”,是素养目标的构成单位,它强调围绕“大概念”组织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王老师教学《最中国:月是故乡明》时,采用的就是大概念教学,即通过对文学作品中文学意象的关注与分析,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为实现大概念教学的素养目标,王老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突出了教学的整体性。他以结构化的视角重整学习内容,整合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多篇课文,有所侧重地进行讲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月是故乡明》为教学主文本,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月迹》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走月亮》为教学副文本。
教学内容结构化是通达核心素养的基本路径,是深度学习的重要保障。王老师以联结的方式实现了课程内容的高阶融合,将学生的学习经验与学科逻辑、生活逻辑相结合,强调了学习的整体性、建构性与价值性,彰显了大概念教学的功能之一——聚合力。王老师紧扣“文学意象”这一大概念,以《月是故乡明》为主文本,以《月迹》《走月亮》为副文本,巧妙地打通文本之间的界限,通过多文本整合,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明月”这一文学意象的丰富内涵,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具有透视力:超越事实或想象,揭示本质规律
大概念教学是对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它能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知识的核心和精髓。大概念教学强调对概念本质、内涵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这种抽象化学习过程能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大概念教学的关键在于“联结”,没有“联结”,学习内容就是“碎片”,就是“知识点”,不成体系。学习者只有通过“联结”,对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形式、思想观点进行审慎思辨,才能明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王老师在《最中国:月是故乡明》教学中就给大家做了示范。
师:默读课文,想一想,在季羡林先生的心中,这轮月亮跟其他地方的月亮有哪些不同?
(教师为学生搭建理解支架)
1.联系环境:聚焦文中的环境描写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内容)
讨论:这些文字,和月亮有什么联系?
小结:故乡明月照亮的,正是作者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的熟悉的乡土。
2.联系风俗:重温课文《走月亮》
师:《走月亮》让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
(教师出示《走月亮》中的文字片段,引导学生思考)
小结:故乡明月照亮的,是温暖的乡情。
3.联系童年:重温课文《月迹》
(教师出示《月迹》中的文字片段)
师:默读《月迹》中的片段,想一想:在故乡明月的照亮下,这些孩子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学生反馈交流)
小结:故乡明月照亮的,正是难忘的乡趣。
4.联系过去:回读课文《月是故乡明》
讨论:“我”永远忘不掉的,仅仅是故乡的那一轮小月亮吗?“我”更忘不掉的是什么?
小结:“我”忘不掉的是明月,更是“我”绵长的乡愁。
5.联系未来:明月照亮永恒的乡恋
(教师播放视频片段:《月是故乡明》)
师:有一天,你们在他乡看到明月,会很自然地想到什么?
生:想到家乡,想到我们长大的地方。
小结:明月凝结的是每个中国人永恒的乡恋。
王老师以“大概念”为教学支架,重在引导学生品味、鉴赏“明月”这一经典文学意象,传承明月文化。王老师的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借助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深度学习,通过品味、联想与想象,抵达作者情感的深处,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从多个文本、多个角度探寻“明月”背后的文化意蕴——生命之中,见月不是月。在文本中,明月是作者精神的慰藉,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故乡的明月是季羡林心中熟悉的乡土,是吴然心中温暖的乡情,是贾平凹记忆中绵长的乡愁,是每个中国人内心永恒的乡恋。在课堂上,文学阅读与学生的精神成长融为一体。学生能逐渐理解:明月既是家乡的明月,也是他乡的明月;既是自然的明月,也是文化的明月;既是童年的明月,也是当下的明月;既是物质的明月,也是精神的明月……明月文化如同一缕皎洁的月光,会一直洒在前行的路上,永不磨灭。
三、任务驱动:打破知识间的壁垒,实现知识的迁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和迁移运用能力,即要求学生具备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情境中的“高通路”迁移能力。“高通路”迁移不是从“具体问题”到“具体问题”的低层次迁移,而是形成复杂认知的高层次迁移。要实现这种迁移,学生要具备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抽象概括以及举一反三的能力。大概念教学注重挖掘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旨在打破知识间的壁垒,促进知识在高度不相似的任务间迁移,实现知识的整合与应用。它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不同的情境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王老师教学《最中国:月是故乡明》时,设置了如下驱动任务。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 2006年5月 20 日,国务院正式将中秋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此,有人建议用“月是故乡明”作为中秋节“申遗”的主题词。请你围绕这个主题词,为中秋节“申遗”写一段推介语,要求:写出自己对故乡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对明月的独特理解。
王老师的这节课将核心教学目标设为“体会明月文化内涵”,将课堂驱动任务设为“为中秋节申遗写一段推介语”。乍一看,“明月文化”与“写推介语”无关,但王老师通过高效引导、深度挖掘,巧妙地找到了“明月文化”与“推介语”的联结点——跟着课文作者学习创意表达,让学生以文本为模板,用心、用情,用“月是故乡明”主题词,写中秋节“申遗”推介语。
在王老师的课堂上,学生通过阅读、赏鉴多个文本,读懂了“明月”的三重境界:山水之上,见月只是月;生命之中,见月不是月;四时之外,见月还是月。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习得了写“月是故乡明”中秋节“申遗”推介语的方法与技巧,将课堂所学知识内化,实现了知识间的“高通路”迁移。在这一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写“月是故乡明”中秋节“申遗”推介语,还能写“粽是故乡甜”端午节“申遗”推介语、“灯是故乡亮”元宵节“申遗”推介语……这种素养会一直伴随着学生。当学生在新的情境中遇到问题时,他们能借助所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在人生路上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安徽省桐城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