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三计”探寻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

作者: 张含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作也是学生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面对学生无事可写、内容板滞、疏于练笔的问题,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解决以上问题的计策,旨在增强学生的习作信心,让学生达到乐写、会写的境地。

一、探习作教学之困

第一问:为何无事可写?

师: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生活中,哪件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带我去玩,陪我买书,给我买玩具,这些他们都说了,我没有印象很深的事情。

第一计:细观察、学教材、丰想象。

1.细观察。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人们对世界的最初认知主要来自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

第一,做有心人。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新奇、有趣的事物,用记录本记下自己觉得有趣、有意思的事,这些往往是学生习作的第一手资料。第二,多角度观察。静态事物可以通过看、闻、摸、听、尝等方式观察,动态的事物可以从对照比较、分析变化等角度观察。第三,积累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书中的观察方法,如直接观察法、间接观察法等,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2.学教材。语文教材就像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教师应该立足教材、深研教材,从教材中汲取习作教学的养分。

第一,积累语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均为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要鼓励学生勾画文章中的好词、好句,把自己喜欢的、觉得新奇有趣的词句抄写在积累本上。第二,掌握方法。现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编排,教师只要关注单元导语页的语文要素,就能明晰应引导学生掌握哪些方法和技能。教材中的典型文章为学生习作提供了最直接的方法指引,利用好教材,习作学习将会事半功倍。

3.丰想象。丰富的想象能使学生写起作文来笔下生花,新奇有趣。如何教会学生想象呢?想象,不是漫无目的地胡思乱想,而是一种逻辑自洽的合理假设。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引导、视频播放、事物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明习作教学之法

第二问:如何才能写生动?

师:当妈妈看到这个摔碎的花瓶,心情是怎样的?你能想到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生气。

师:回忆一下,当时妈妈的表情和动作。

生:妈妈瞪着眼睛,怒斥着,非常生气。

第二计:抓细节、会修辞、抒真情。

1.抓细节。细节描写是语言艺术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写人、状物、叙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教学《那次玩得真高兴》时,笔者在班上开展了一次掰手腕比赛,学生积极参与,助威声、掌声、呐喊声此起彼伏。热闹过后,笔者让学生把刚才的游戏过程记录下来,学生带着游戏余热很快就写完了,但问题不少,很多习作缺乏最主要的游戏过程、人物细节描写,表现不出主旨。读着这样的文章就像嚼着被榨干了的甘蔗渣,索然无味。注意到这一问题后,笔者又找了两个学生现场重新比拼,要求其他学生观察细节,把参赛同学的反应、围观者的反应记下来。有了提示,学生的文章变长了,过程有了,人物形象鲜明了,快乐的气氛也烘托出来了。如此一来,文章就细致生动了,也就有了看点和亮点。

2.会修辞。修辞手法的使用能使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具体,有助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习作教学时,笔者会引导学生先从模仿开始,逐步灵活运用。如课文《花钟》第一自然段运用了多处修辞,教学时,笔者先引导学生仿照课文范式扩写、改写,在学生明晰修辞的用法后,再要求学生迁移运用,用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写校园里鲜花开放的样子。“桃花露出了娇艳的笑容”“玉兰花向进入校园的每个同学点头微笑”“迎春花穿着漂亮的裙子在春风里跳起轻盈的舞蹈”……学生逐渐能将修辞手法运用到文章里,让文章添色不少。

3.抒真情。“我手写我心。”对学生而言,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往往更能激起表达欲望,更有情可抒。而正是这份真实,最能打动人心。教学习作《猜猜他是谁》时,笔者注意到,部分学生能较容易地写出“他”的外貌特点,但缺乏情感流露。所以“他”,必须是学生熟悉的、认真观察的对象。如果没有对“他”的喜欢、欣赏等情感,是很难写出“他”的性格特征的,毕竟流露在文章中的作者情感才是文章的灵魂所在,才是文章的价值所在。

三、觅习作教学之经

第三问:怎样才能养成习作习惯?

生:平时不愿动笔习作怎么办?

师:可以从写一个词到写一句话,再到写一段话过渡。慢慢地,习作的习惯就养成了。

第三计:多准备、布结构、勤修改。

1.多准备。其实,习作和炒菜是一个道理,有充分的准备,完成起来就能如鱼得水。学生的世界就像万花筒,什么都有、什么都想写,又不知道挑什么来写。所以,习作前列提纲、画简单的思维导图是很有必要的。以《我的朋友》习作为例,习作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支架,让学生明确习作对象,从外貌、动作、语言等角度观察,知道“要写谁”“怎么写”,让学生明确习作前要搭好素材、语言和结构的框架。

2.布结构。文章的结构是文章的骨架,体现了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直接影响到作者的表达。习作教学时,笔者会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名篇、名作的布局方式,让学生明确:文章无闲语,开头、中间、结尾及段与段之间的过渡都极为重要,好的布局让表达更有逻辑,主题更加明确,也有助于提高习作效率。

3.勤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习作范文,让学生对优秀习作有一定的认知,并把这种认知内化为自己习作的标准,明白“该怎么写”。有了这一认知标准后,再鼓励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明晰自己和他人的习作“好在哪里”“哪里需要改进”,学生根据评价结果再次修改,能有效提高习作水平。

这些习作方法让每一次的习作课都以学生为主,让每一个学生在日常的习作表达中流露真情。教师要在有效的教与学中,点燃学生习作的热情。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