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衔接有法:“新教材”视域下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作者: 徐承芸
幼升小是学生经历的第一次学校层级跃升,直接关系到他们进入小学后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2024年9月,新修订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从一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积极践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中关于“学段衔接”的相关理念,以体现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基础性、阶段性和稳中求进的特征。
一、关注“两个变化”,明晰素养指向
小学一年级是义务教育的起始年级,也是学生真正意义上语文学习的开始。为更好地进行“幼小衔接”,帮助学生实现平稳过渡,“新教材”在一年级上册的编排上体现了以下“两个变化”。
1.精减容量,降低难度
在“新教材”一年级上册中,识字单元课文减少了2篇,阅读单元课文减少了4篇;一年级上册识字量由过去的300个字减至280个字。此外,“新教材”对难度相对较大的课文进行了调整或删除。这样的编排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当地降低了教学要求、减少了教学内容,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调整拼音单元设置,延长拼音教学时间
在“新教材”一年级上册中,拼音单元由过去的2个单元调整至3个单元,使拼音教学的时间延长了1~2周。这一变化体现了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让处于入学阶段的小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学习、练习汉语拼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运用拼音识字的方法进行课内外阅读。
从“新教材”的变化中不难发现,小学起始阶段的语文学习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要保护并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并正确使用“新教材”,以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为抓手,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形成语文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二、培养“八种习惯”,让学生“乐学”“会学”
1.大声朗读的习惯
“新教材”一年级上册“我上学了”板块“我爱学语文”栏目中的第一幅插图便是一名小学生端坐在课桌前,捧着课本阅读。这一助学内容提示教师要抓住契机,着力培养刚入学阶段学生的读书习惯、给予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
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就谈到读书的方法:“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这里提到的读书方法就是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诵读,不错字、不减字、不加字、不换字。一年级上册的课文大多为简短、优美的诗文,非常适合学生朗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语言的优美,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形成语感。
2.端正书写的习惯
“我爱学语文”栏目的第二幅插图画的是一名小学生端坐在课桌前,以正确的姿势写字。教师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教师要持续关注学生写字时的姿势,要求学生做到:写字时,身子坐直,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握笔时,手离笔尖一寸。
进行写字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认识田字格,并指导学生“写字时要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无论是“新教材”,还是上一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都对写字教学给予了明确的提示,如一年级以学习笔顺规则为主,逐步掌握书写规律;二年级以学习间架结构为主,逐步掌握书写方法。
教师要持续不断地监督、提醒、指导,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指导、训练,学生才能逐步养成端正书写的习惯。
3.认真倾听的习惯
一年级新生年龄小,注意力往往不易集中。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是课堂学习的关键。学生入学之初,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倾听,让学生做到目光跟随、用心倾听、用笔记录。
◎目光跟随:教师讲课时,学生的目光应跟随教师;教师演示、板书时,学生应关注教师的演示和板书内容;同学发言时,学生的目光应转向同学。
◎用心倾听:专心听教师讲课,不做小动作;耐心听同学发言,不急于插话,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用心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用笔记录:专心听讲,用笔做简单的记录;跟着教师完成描红、写字等练习;能对照教师提出的要求,在书上勾画相关内容,不乱涂乱画。
4.乐于表达的习惯
一年级入学初期,部分学生对新的环境、新的授课方式感到陌生,在表达、交流方面容易产生畏惧感,不敢说、不会说。教师要关注到这一点,并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学龄特点,层进式培养学生的表达习惯,如帮助学生树立表达自信,培养学生上课发言的习惯,教给学生一些表达的方法,并运用正向评价,提升学生的表达意愿。
◎树立信心:教师示范说普通话,并借助识字教学、拼音教学指导学生吐字清晰、发音标准,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鼓励学生上课积极发言,学生答对了要及时表扬,答错了、答得不好也要肯定其勇敢自信。教师应不遗余力地鼓励学生表达,提升学生表达交流的信心。
◎教给方法:教师应对学生发言提出具体要求,如举手发言、声音响亮、说话完整、思路清晰等。教师要结合语文学习情境给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支架,如指导学生完成“把句子补充完整”“照样子说句子”的练习,适时以评代教,多次、反复地指导学生练习、提升,以达到“新课标”对低学段学生的表达要求。
5.主动识字的习惯
进行识字教学时,教师应提升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意识,鼓励学生养成留心生活、主动识字的好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开展每周10~15分钟的“生活识字总动员”交流活动,让学生把生活中的识字素材(如食品包装袋、街道照片等)带到学校与同学交流,或让学生跟随家长去菜市场买菜、认菜名,收集有关蔬菜的知识。总之,教师要结合所教内容,以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
6.主动思考的习惯
一年级新生对生活充满好奇,他们希望通过观察、尝试和提问等方式了解世界。但部分学生步入校园后,被学校的诸多规矩所困,不敢说、不愿说。教师应关注这一现象,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
有的教师为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设计了“班级提问墙”,学生可以在每天早读前、课间以及放学后把自己的疑问写在“班级提问墙”上,由同学或教师解答。每周,教师可以统计相关数据,评选出提问次数最多和解答次数最多的“思考之星”,学生在这种正向激励下,能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探究热情,发展思维品质。
7.认真完成练习的习惯
按照“双减”政策要求,教师不能给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但可以在校内为学生适当安排巩固练习。所以,在刚入学时期培养学生认真完成练习的习惯至关重要,能为学生更好地适应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到五点:一是及时完成练习,做到当堂完成;二是独立完成练习,不依赖他人;三是按要求书写,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四是自我要求练习质量,出现错误能及时订正;五是专心致志地完成练习,不受干扰,不拖拖拉拉。
8.坚持课外阅读的习惯
2021年,教育部颁布了《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以下简称“要点”)。“要点”要求教师坚持每日为儿童读故事书,定期给儿童推荐好书,指导家长亲子共读,培养儿童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鼓励和支持儿童在生活和阅读中识字。“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快乐读书吧”主题是“读书真快乐”,这一板块以4组图片引导学生养成4个读书的好习惯,即与爸妈一起读故事书,读书后乐于给同学讲故事,周末去书店看图画书,借助拼音读更多的书。
教师应着力培养新入学的小学生每日读书的好习惯,可以从以下六点着手:一是鼓励学生借助看图、读拼音、听故事等方法定期阅读课外书;二是在班级建立图书角,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图书角的书;三是通过读绘本、讲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书本的兴趣,也可以每节课安排3~5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讲故事;四是鼓励学生在书包里放一本轻便的课外书,便于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五是要求学生爱护书本,全神贯注地阅读,边阅读边思考,并愿意和他人交流阅读心得;六是提倡学生在父母的陪伴下定期去图书馆或书店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这个词,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就粗浅的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且常抓不懈。
(作者单位: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