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导学:“新教材”汉语拼音教学策略探索

作者: 杜春蕾

实践导学:“新教材”汉语拼音教学策略探索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对“汉语拼音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它要求学生“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新修订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汉语拼音内容较之前版本进行了优化调整,这一调整有助于实现“新课标”在汉语拼音教学上的要求,能让教师将更多时间安排在汉语拼音教学上。教师应充分认识“新教材”这一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巩固汉语拼音,并通过有效的学习评价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明确要求,有的放矢

“新教材”关于汉语拼音内容的调整主要体现为单元内容的调整与部分字母顺序的调整,这两个调整体现了教材编者对汉语拼音教学的新要求。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明确了这些要求,才能用好这套教材。

1.拓展单元,降低难度

“新教材”中的汉语拼音内容由原来的两个单元调整为三个单元,将原来囊括单韵母和声母内容的第二单元拆解为两个单元。单元内容的调整既体现了对汉语拼音教学的重视,也降低了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难度。

2.顺序调整,减少障碍

“新教材”把原先与单韵母“i u ü”放在同一课的两个隔音字母“y w”提取出来,单独设一课,放到了声母单元的末尾。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调整呢?因为,“y w”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声母,而是“隔音字母”,它们在音节中主要起着隔音符号的作用。“新教材”的这一变动,可以让学生的拼音学习更加有效。

二、关注疑难,各个击破

“新课标”在“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中明确要求学生“认读拼音字母,拼读音节,认识声调,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习音序检字法”。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达到以上学习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示范发音、组合记忆、实践巩固等具体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学通、学透。

1.创设情境,学习拼音

“在情境中学习”是低学段教学的重要方式,既符合学情,又能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新教材”在汉语拼音教学板块上的调整,给了语文教师从容的教学时间,让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汉语拼音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效果。

学龄初期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往往是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的。所以,创设有趣有效的学习情境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爱学至关重要。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摆造型读字母,如“双手交叉xī xī xī ”“一根手指yī yī y弯下身子cī cī cī”……学生结合造型和口诀,能很快把字母的音与形都牢牢记住。

此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比拼中学习拼音。例如,《b p m f》一课的教学内容包括认读声母、拼读音节、书写声母等,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所学内容设计成闯关游戏,灵活开展教学。这样的闯关游戏可以减轻学生几节课学同一个内容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多种途径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中学习汉语拼音,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示范发音,读准韵母

这里的“韵母”专指复韵母和鼻韵母,二者是汉语拼音教学的难点。其中,学生“读不准”是最大的问题。

教学“单韵母”时,教师可以通过“张大嘴巴a a a,圆圆嘴巴o o o”这种简单明了的口诀让学生快速读准,但到了复韵母和鼻韵母部分,这个办法就失灵了。具体表现为学生虽能读口诀,但韵母认识不准确。例如,教学“ei”和“ui”时,教师通常结合图片教给学生口诀“小孩砍柴ei ei ei,一条围巾ui ui ui”,学生看着图片能很快把口诀想起来,但离开图片,单独出现“ei”和“ui”时,学生既不容易想起口诀,也不容易把复韵母读出来。

类似的问题大量存在于复韵母和鼻韵母的教学中。可见,要让学生掌握复韵母与鼻韵母,光靠记诵口诀是不行的,还要教给学生发音的基本方法,并示范发音,让学生观察、模仿。

以复韵母“ei”教学为例,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复习“e”和“i”的发音,在学生能准确认读后,再把它们放在一起组成复韵母“ei”。此外,教师要示范教读,带领学生先发“e”的音,再发“i”的音,并通过不断示范告知学生发音要点:发音的同时要保持气息不断,嘴角向两边展开。教师要让学生不断运用正确的发音方法把这个音发出来,不能简化发音方法的教学,利用口诀“走捷径”。

学会了发音方法,学生不但可以把韵母读准,而且在遇到容易混淆的复韵母如“ei-ie”“ui-iu”时,也能通过正确的发音方法自然地区分它们。

3.组合记忆,分清声母

学习拼音时,学生容易混淆“看上去”较为接近、相似的韵母和声母,如韵母“ei-ie”和“ui-iu”,声母“b-d”和“p-q”。韵母分不清的问题虽普遍,但可以通过教给发音方法得到有效解决,而声母分不清的问题让教师更为苦恼。通常,教师会教给学生口诀,如“右下半圆b,左下半圆d,右上半圆p,左上半圆q”,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区分左右”亦是一大难题,用一个难题去解决另一个难题,结果可想而知。

要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可以采用“组合记忆”的方法。所谓“组合记忆”,就是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打一套“组合拳”帮助学生记忆。例如,常见的记忆方法有“剪刀记忆法”,即用一把剪刀的两个把手帮助学生区分“b-d”和“p-q”;“数字记忆法”,即让学生把声母与阿拉伯数字“6、9”放在一起记忆,让他们知道“长得像6的是b,长得像9的是q,与它们相反的是d和p”;“口型记忆法”,即让学生通过发音时的口型来区分易混淆的声母……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这些方法穿插使用,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帮助学生区分这些易混淆的声母。

4.实践巩固,延伸拓展

“新课标”的“教学建议”部分明确要求教师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正如“新课标”所言,语文学科的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汉语拼音的学习当然也不例外。教师在开展汉语拼音教学时,要利用好这些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在多样的学习情境、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汉语拼音。

例如,教材里的情境图常常能起到暗示读音的作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借助这些情境图猜一猜音节的读音,再进行拼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识字、读课文、阅读课外注音读物等,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达到“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的要求。

三、重视评价,持续激趣

“汉语拼音”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习其他板块的前提和基础。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畏难情绪,而教师要善用学习评价,以激发起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语文学习的信心。

“新课标”提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主张,要求教师用好学习评价工具,依据学生的学习进程调整教学进度与教学策略。

1.重视过程性评价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学会汉语拼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较长的学习、巩固过程。教师不能只关注一个课时或一个单元的学习结果,而应多关注学生在拼音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取得的进步,允许学生经历缓慢学习和逐步消化的过程,允许学生在不断巩固的过程中慢慢掌握汉语拼音。

2.善用肯定性评价

读准每一个音、写好每一个字母都是学生努力的结果,而在“读准”“写好”之前,学生可能会有很多次“不那么好”的表现。这时,教师不要急于提出更高要求,而应细心发现学生“不那么好”中藏着的“还过得去”“有进步”的部分,及时给予表扬,要以肯定性评价为主,让学生建立起学习汉语拼音的信心,让学生一点一点地达到学习要求。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远县九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