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没脾气”的班主任

作者: 郜建辉

做一个“没脾气”的班主任0

做教师这么多年,最“有面子”的事是每年春节假期,都会有学生自发地来看我。少则三五人,多则十余人。早年间,他们是听闻我的厨艺了得,借拜访之名,到我这里“打牙祭”,以解他们求学期间的“胃肠清雅”(我和学生的关系一直很好)。到后来,随着他们陆续参加了工作,有了家庭,他们来多是因为师生之谊。大家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回忆一些当年共处时的往事,或是咨询一些子女教育的问题,吃饭反倒成了一种“负担”。

2023年的寒假,如往常一样,来了七八个年过“而立”的学生,他们都是从事教育的,其中还有两个是我不认识的年轻人。询问得知,他们是学生的同事,因“慕名”而来。由于刚下过雪,我就用时下最“时髦”的“围炉煮茶”招待了他们。师生在一起“烹雪煮茶”,倒也不失一番雅致。

大家寒暄之后,共同回忆了一些当年的趣事。然后,高强递给我一个烤好的核桃,试探地说:“老师,其实我们这次来,有一些问题想向您讨教。”我没有马上追问,而是和蔼地看着他,等待他继续说下去。看到我肯定的眼神,高强接着说道:“我们几个现在都在从事班主任工作。”说着,用手指向了那两个我不认识的年轻人,继续说道:“在这几年的带班过程中,我们都很努力,但效果不是很好,也找不到具体的原因。于是,我们就想到了您。记得您带我们班的时候,好像没有什么严格的管理措施,并且您脾气特别好,学校里的其他老师还取笑您是‘最没有脾气’的班主任。可是,我们班那几年,好像都是‘三好班集体、优秀班集体’,‘流动红旗’基本上到了我们班就‘流不动’了。您能告诉我们,您带班有什么秘诀吗?”

听着高强的陈述,我一边剥着核桃,一边回忆着当年的一些事情,待他说完,就把刚剥好的核桃仁,递给了他和那两个我不认识的年轻人。然后,慢慢地说:“其实也没什么秘诀,就是我总要求自己在你们面前示弱。”

“示弱!”高强身边的那个年轻人说。

“对,示弱!”我又重复了一遍。看了看大家,我缓缓地说:“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有些行为看似‘叛逆’,其实目的是想引起别人的关注,渴望别人注意到他们的成长。当然,他们还是孩子,我们也不可能无原则地‘认可’他们的行为,但有时需要给他们一个态度,这样才不会站在他们的对立面。所以,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在某些方面的‘示弱’表现,往往可以为学生的成长提供锻炼的机会。”

“您能具体说说吗?”同行的另一个年轻人急切地问。看来,他们这次是有备而来的。

我没有马上回答,而是为他们每人添了一些茶,然后慢慢地说:“关于如何进行班级管理,相信你们都学习了不少理论,就不用我多说了。我想简单聊一下我带班的一些感悟,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启发。”

大家一起静静地望着我,眼里充满了期待。我向他们讲了以下两点。

一、在要求学生时,要做到“求”重于“要”

《道德经》中讲,将欲取之,必固予之。意思是说想要夺取他,就先给予他。这种欲擒故纵的策略是一种智慧。面对十五六岁的初中生,做班主任工作,特别是刚接手班主任工作时,我们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当你对学生提出管理要求时,你可以放低身段,以商榷的态度与其沟通,先听听他们的“诉求”,再做决定。这种“示弱”,不是低声下气、不顾师道尊严,而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这样,学生就容易对你敞开心扉,无话不谈。

例如,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往往都是在学生上八年级的时候才接任班主任,这种“半路接班”的情况会有很多困难。经过一年的中学生活,班风已经基本形成,有些不好的习惯也已经养成,改变的难度可想而知。学生到了八年级,正是“逆反”最为严重的阶段,试想一个新班主任与之交流的难度有多大?所以,作为一名新班主任,不管你提出什么要求,都会遇到抵触,甚至反对。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以教师、班主任的身份自居,不顾学生的情绪,武断地提要求,那么往往会适得其反。相反,如果你以“商榷”的态度同他交换意见,就很容易得到你“要”的了。

二、在班级管理时,要做到“理”胜于“管”

四川成都的都江堰是秦朝李冰父子修建的水利工程,在23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深淘滩,低作堰”的“六字真言”和“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指导原则,很好地阐述了在治水工程中“管”和“理”的关系,它同样也适用于班级管理。

例如,我们接班后发现课堂纪律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一些任课教师的课上,有些学生的课堂纪律很成问题。这时,作为新班主任,你不要马上行动,要先进行调查分析,了解清楚这些同学的实际情况。如果发现是学困生因听不懂而造成的,那你不要与他“硬碰硬”。所谓“遇湾截角,逢正抽心”就是要先去其棱角,再深入其内心。你可以先跟任课教师沟通,让任课教师准备一些基础性的题目,在课上针对这类学生进行提问。然后,再找学生谈心,进行“人文关怀”,同时在他们面前“示弱”,以研讨的方式与他们一起解决学习中的基础问题(就是事先与任课教师沟通好的问题),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彼此建立信任感。在接下来的课堂上,他们因回答问题后获得的成就感(虽然问题很简单,但对他们而言,关键是得到了认可),而大大提高学习兴趣。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这些学生也就跟上了课堂教学进度,也就会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所以,“深淘滩”就是从根本处找原因,“低作堰”就是教师要学会“示弱”,打破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当然,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仔细地进行事前准备,才能得以实施。正如《礼记·中庸》中提到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总之,我说的“示弱”是一种迂回的教育策略。当然,“示弱”是需要勇气的,班主任的“弱”会成就学生的“强”。因为,班主任的强势不在“强”而在“势”。班级氛围营造好了,我们就会有底气,也就不需要“脾气”了。愿你们也都能做一个“没脾气”的班主任。

(作者单位:天津市红桥区教师发展中心)

上一篇: 破晓的曙光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