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晓的曙光

作者: 林凡瑞

破晓的曙光0

有个叫小孔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里,他活泼好动,非常顽皮,是个经常惹事的“问题学生”。有一天,他在走廊上打闹,将一个同学的脚弄破了皮。汪老师让小孔向这个同学道歉,小孔只是敷衍了事地说了一声“我错了”。汪老师让小孔用真诚的态度再次道歉,小孔硬是不肯。

谁知,小孔的妈妈知道了这件事之后,不但不批评自己的孩子,反而认为孩子不向同学道歉是“有勇气”的表现,她认为大人不能强逼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面对如此强势的家长,汪老师如同被阴霾笼罩,她感慨万千:“叫醒孩子并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孩子背后有一个叫不醒的家长。”她无可奈何地发声:我该怎么办?

看完这个案例,郁闷顿袭心头,一是为这个强势的家长的言行而扎心,二是为这个善良、失策的汪老师而揪心。面对这样一个“不按常规出牌”的家长,汪老师似乎真的无计可施了,寂寥、迷惘、惆怅、无奈……心中一定是五味杂陈。最后,我们听到了汪老师“我该怎么办”的真心告白,汪老师似乎是在扪心自问,又似乎是在广采众慧。

我觉得,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的。家庭是孩子的重要育人场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否具备良好的素养,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因此,我认为家庭教育的严重错位,是造成小孔顽劣秉性的重要原因。他处在单亲家庭,父爱缺失;母亲又缺乏正确的家教理念,孩子犯了错,她不但不及时纠正,反而还想方设法地偏袒和纵容——这就相当于让孩子不断累积自己的错误和恶习,这样,孩子会一错再错,错上加错。要知道,再有智慧的老师,也很难教育好家长不配合的学生!

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其工作是带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班主任不仅要有教育技巧,还要有让家长“为我所用”的超强本领——有时候联谊家长比教育孩子更为重要,因为家长是学生的后盾和支柱,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认为,汪老师的苦衷来源于她缺乏与家长沟通的方法与能力,且在沟通不畅时,她缺少机智的应对方式,以至于陷入了僵局。所以,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需要老师有教育机智,并能运用教育机智解决实际问题。

我认为,联谊家长,让家长与老师步调一致、助力“共育行动”,首先需要的就是“唤醒”。汪老师也是深有感触的,她这样感慨:“叫醒孩子并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孩子背后有一个叫不醒的家长。”她也意识到,“唤醒”小孔的妈妈是转化小孔的关键所在。可惜的是,汪老师只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却缺乏“唤醒”家长的勇气和方法——这就需要一束破晓的曙光,冲淡她心灵的雾霾。

新教师往往缺少解决棘手问题的方法,汪老师大概就是如此。几年前,我曾读过帕克·帕尔默撰写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书中指出,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源自其所爱……源自教师的自身认同……我迷失的方向顿时清晰,“自身认同”是汇聚各种力量的源泉,因为热爱,所以坚强;因为坚强,所以果敢。

汪老师应该明白,教师应有自我认同感,该有自信和豪迈的一面,当学生甚至家长身带傲视情结,甚至产生逻辑判断错误的时候,教师也应有些昂然之气,给出明朗的态度,做出明确的反应。如此这般,也就多了一些应对“不道歉的”的勇气。

唤醒,一个充满浪漫情怀的词语,它曾激励多少教师为之探索和奋进,在筑梦路上发挥自身的价值,实现自身的梦想——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唤醒学生,还需要唤醒家长。这是一个尤为重要的教育原则,是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

有大格局、大情怀的老师,拥有忍辱负重、教化千秋的职业操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肩负起传播人类文明的重任,承担起引领、开导和教化学生的责任。

教师应是成人之美的摆渡人,教育的美妙之处就在此,教师的伟大之处也在此,如果人人都能够生而知之,教师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唤醒渴望阳光的种子,禾苗将茁壮成长;唤醒沉睡的心灵,孩子们将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唤醒,需要技巧,更需要机智。夏丏尊先生认为,教师对于学生所应取的手段,只有教育与教训二种。这两种作用,普通皆依了教师的口舌而行。要想用口舌去改造学生,感化学生,原是一件太不自量的事,特别地在教训一方面,效率尤小。可是教师除了这笨拙的口舌,已没有别的具体的工具了。不用说,理想的教师应当把真心装到口舌中去,但无论口舌中有否笼着真心,口舌总不过是口舌,这里面有着教师的悲哀。对于学生如此,那么,对于家长呢?我们也应把真心装到口舌里,去虔诚地、不厌其烦地唤醒,再唤醒……如果能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艺术,那才是具有大智慧、大情调的教师。

于洁是把真心装到口舌里,去唤醒他人的大智慧、大情调的教师。所以,希望汪老师多读些于洁老师的书,吸取她班级管理的宝贵经验。于洁老师说,对待存在“理念性偏差”的个别家长是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有必要让他们清醒认识、更新观念。认识清醒了、观念更新了,格调也就上去了。有一次,班里一个学生偷拿了店铺的商品,于洁老师将家长请到学校。起初这名家长很不配合,找各种理由为自己的孩子进行辩护。面对这种态势,于洁老师毫不退缩,她摆事实讲道理,思路清晰地分析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最后她给家长出了一道选择题:第一,报告公安部门,立案调查;第二,报告校长,公开处理并全校检讨;第三,将孩子带到店铺,向老板道歉并赔偿损失。

数语“唤醒”梦中人,这名聪明的家长显然是选择了第三个选项。当家长要求老师一起带孩子去店铺道歉、赔偿的时候,于洁老师委婉地拒绝了,并言出法随: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条例规定,未成年人偷盗,由第一监护人承担责任。最后,理智的于洁老师又给这名家长送了个人情:替他们保密。这名家长心服口服,对于洁老师感恩戴德。后来,这名家长也非常支持她的工作——唤醒迷惘的内心,让醒来的力量引导前行。

那么,面对强势的家长而束手无策的汪老师,是不是也该有些“于洁式”的教育勇气呢?是不是也该有些“于洁式”的果敢练达呢?尤其是在孩子犯了错的时候,个别家长还“无理争三分”,不支持孩子诚恳道歉。这时,教师是不是也该义正词严地摆出利害关系,唤醒他们的良知呢?比如,除了道歉你觉得还有哪些更好的处理方式呢?你觉得你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利吗?如果别的孩子将你家孩子的脚弄伤了,你会怎么处理呢?

当然,唤醒,需要耐心和交往技巧;唤醒,需要持之以恒的情感投入。其实,汪老师可以通过家访,跟小孔的妈妈聊聊家长里短,这往往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为女人聊起来更方便,也更容易找到共同的话题。那么,就从她单身带娃的不易这个切入点开始,实现双向的情感共鸣吧。

如果她因离婚而单身,就将话题巧妙地带入婚姻关系上,从她曾经美满的幸福家庭、夫妻相敬如宾的融洽,慢慢谈到家庭的破裂,可能是因为她老公的暴虐抑或外遇,可能是因为她强势的性格、得理不饶人的做法。这个时候,就融入了情感,或同情,或安慰,或嗔怪……有意过渡到她的性格上,就可以委婉地告诉她,性格决定命运,一定要改一改那犟脾气了。这个时候,“唤醒”的目的可能就达到了,她可能会饱含热泪地颔首示意,心怀悔改之念,并对汪老师感激不尽。

如果是因为意外事故失去了老公,成为单亲家庭的,这种情形就更值得怜悯和同情了。这个时候,汪老师应该多理解家长,她的性格,是不幸家庭背景下的产物,因失去至爱而苦闷、焦躁。当务之急,汪老师就要实施怜悯战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给予精神上的鼓励、物质上的帮助,多一些人文关怀,多一些安抚行动,久而久之,势必会打动家长,与她在思想上达到共鸣。

“唤醒”是为了“拯救”,“拯救”是为了“联手”,“上得彼岸”后的家长见多识广了,认知能力也提升了,他们从“只会恨”到“只会爱”再到“智慧爱”,必然会成为家校共育的主力军。

晨曦的阳光如诗如画,温柔地唤醒沉睡的大地。是呀,唤醒,如同破晓的曙光,让人们重新拥有前行的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郑旺镇湾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