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趣”教育的“五育”融合探索与育人创新

作者: 史南城 章晓云

基于“真趣”教育的“五育”融合探索与育人创新0

“五育”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余干县实验小学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提出了“真趣”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五育”融合育人实践探索。

“真趣”教育以“六年奠基一生”为核心理念,以培养“心中有梦、胸中有墨、肩上有责的‘真趣’少年”为育人目标,指向的是个体生命的完整性与独特性,其核心要义是“学真知、明真理、做真人,趣学、趣玩、趣创造”。“真趣”教育用校本方式实现“五育”融合。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五育”融合理念的落实主要存在实施难、“常态”难及评价难等问题。对此,学校直面难点,以“真趣”课程体系解融合实施之难,以“真趣”课堂范式解融合“常态”之难,以“真趣”评价改革解融合评价之难,学校多措并举,贯通“五育”,逐步形成了“真趣”教育下的“五育”融合育人的“实小”经验。

一、构“真趣”课程体系,解融合实施之难

融合之难,难在实施。课程是育人的载体,要实现“五育”融合在校本层面的落实,课程建设是关键。学校秉持“让每一个孩子向真而生,承趣而长”的课程理念,建构了“五育”融合课程体系。

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原则,对课程进行整合与分类,改变传统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线状建设的模式,将三者横向分为“阅读与表达”“思维与探索”“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实践与体验”“文化与修身”六大类别,再以国家基础课程为原点“1”,自主开发“N”项拓展课程。拓展课程纵向分为校级拓展课程、年级拓展课程、班级拓展课程三个层次,从而形成多样化、特色化、动态化、开放化的“1+N真趣”课程体系,实现三级课程在学校层面的融通整合。

学校依托“真趣课堂”“真趣学科”“真趣社团”“真趣节日”“真趣礼仪”“真趣之旅”等,不断扩大课程建设空间,确保学校“五育”活动课程化。这在为学生发展奠定共同基础的同时,又满足了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的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学校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发布了具有导向性、实用性、开放性和独创性的“真趣”课程逻辑图和“真趣”课程结构图。

亮点一:架构三级精品课,探索“1+X”课后延时服务

学校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架构校级、年级、班级三级课程体系,形成了“1+X”课后延时服务模式。“1”指的是作业辅导与阅读,“X”指的是特色精品社团课程。特色精品社团课程分为三级,有根据学校文化开发的校级精品课,如“真趣足球”、绳舞飞扬、民族舞、“真趣百灵”等;也有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发的年级精品课,如葫芦丝、武术、“真趣小主持”等;还有根据教师特长开发的班级精品课,如奇趣绘本馆、茶之韵、玩转24点等。到目前为止,学校开发的精品课程有50余个,课程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学校采用菜单式网络选课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网上抢课。

亮点二:以“四园”基地建设为抓手,开发项目化课程

学校致力于让每一个空间、每一个场域都变成育人的资源。学校利用自身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劳动实践教育,以“四园”(百花园、百蔬园、百树园、百草园)基地为抓手开发项目化课程,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在“做中学”,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学校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例如,校园里树木种类繁多,但很多树学生都不认识,学校以“校园树木知多少”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校园的树木进行调查研究。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校园里有多少种树?同一种树有多少棵?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上网搜索、咨询林业工作者等方式,整理树木的产地、习性等信息,生成二维码,给每一棵树挂上“身份证”。校园里绿树成荫,树干上红色的树木标识牌亮丽而醒目,成为校园里一道迷人的风景。

亮点三:探索“1+2+1”体艺模式

为了充分发挥体育和艺术的育人功能,学校提出了“无体艺,不‘实小’”的口号,积极做好“运动加法”,提出体艺“1+2+1”的目标。第一个“1”指的是学校通过组织开展体育和艺术教育活动,使全体学生体质检测全部达标;“2”指的是每个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第二个“1”指的是每个学生掌握一项艺术特长。“1+2+1”,即全体学生在体质检测全部达标的基础上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目前,学校要求学生掌握的两项体育技能是跳绳和踢足球,要求“人手一根绳,人手一个足球”。学校常态化开展全员“真趣跳绳”与“真趣足球”等运动,以此促进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磨炼意志。

二、探“真趣”课堂范式,解融合“常态”之难

融合之难,难在“常态”。学校深刻地意识到在教育实践的微观场域中,课程教学是最为贴近师生需求的“五育”融合实践方式。为此,学校深入开展了基于“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变革,旨在将课堂教学作为“五育”融合的平台,全过程贯穿、全方位渗透,促进“五育”融合学科化、课程化,进而走向体系化,实现常态化。

学校遵照“科学讲授、小组合作、充分展示”十二字箴言,遵循“实、放、清、细、深、融”六字标准,打造以“深思真学、趣味盎然、和谐共长”为特征的、具有“五真四趣”特质的“真趣”课堂新样态。“五真”,即真情境、真问题、真探究、真思考、真学习;“四趣”,即学生参与学习有兴趣、合作探究有乐趣、高阶思维有奇趣、知识建构有妙趣。

学校以“五育”融合常态化实施为方向,形成了“五育”融合课程实施模式。一是“教材+”融合模式,即以“教材”为载体,从“五育”融合的视角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育人点,在有机融合中进行整体设计与实施。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设置了“小明为了增强体质,计划每天绕操场跑一圈”的生活情境,悄无声息地将体育融入课堂,不着痕迹地实现“体智融合”。课堂上,教师衣着大方得体、语言优美生动,不动声色地融入了美育、德育元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用细线测量叶子的周长,在劳动实践中习得数学知识。这样的一堂数学课,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提出真实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在探究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五育”的熏陶。二是“学科+”融合模式,即打破学科界限,实现跨学科、多学科协同合作的“五育”融合教育,实现“一育引领,诸育融合”,达到“五育”的全面渗透和贯通。如在教学赣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三年级上册第15课《鄱湖渔歌》时,教师通过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唱一唱、评一评、说一说等学习实践活动,以美育为引领,将审美教育、劳动教育等融为一体。

三、以“真趣”评价体系,解融合评价之难

评价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牛鼻子”,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指挥棒功能。学校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构建多维度评价体系,为“五育”融合提供评价支撑。

1.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机制,优化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学校以周评(教师自评后小组复核)和期评(学校评价)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多角度、多群体综合评价。周评根据余干县实验小学教师五项管理积分表,从“德”“能”“勤”“绩”“廉”五大项进行考核。(1)坚持师德为先,构建以大爱情怀为基础、以大德风范为中坚、以大智风采为核心的教师文化,打造“信念坚定、清明守纪、仁爱专业、守正创新”的“真趣”教师队伍,助力基于“五育”融合的教师专业发展和精神成长。(2)完善“实绩”评价。在“绩”这一项中,学校改变以前考试分数占比较大的做法,降低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考试排名的分值,从“唯分数轻素养”中突围,将道德与法治、科学、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地方教材列入考查范围。(3)鼓励研修学习。为引导教师积极开展“五育”融合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激活教师成长内需基因,学校特别增加了阅读奖励和工作创新奖励等激励机制,为教师专业成长赋能。

2.设计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报告单,完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学校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制定了“五育”融合评价表和体质学业等级登记表。(1)“五育”融合评价表由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实践五大维度和三十三项评价指标(略)构成,以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2)体质和学业等级评价表由体质登记表和学业等级表两部分组成。体质登记表记录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身高、体重、视力等身体素质状况。学校根据学业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分项等级评价。这样的分项等级评价既注重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又注重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发展性评价;既关注学生当下的全面发展,又将目光投向学生的终身成长,体现了评价的全程、全域、全要素的特点。

3.积极探索情境化项目式学业测评方式

除传统的纸笔测评外,学校积极创设情境,实现测评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在一、二年级的无纸笔测试中,学校设置了“游园入场券”“餐厅志愿者”“包装袋的学问”等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公共场所大胆地与人交流、自觉遵守秩序,在购物时注意包装袋上的保质期、成分、注册商标等信息,学会购物,学会生活。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实展示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情况。

学校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体验和感受自我进步的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学校积极发掘不同个体的潜力,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使评价成为促进“五育”融合育人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