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梳理与探究 扎实上好复习课

作者: 曾桂花

积极梳理与探究 扎实上好复习课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按照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四项分类呈现每个学段的学习要求。杨向东教授认为,系统的、结构化的学科知识、技能、观念和方法,是学生深刻理解任务情境、明确问题、形成假设和问题解决方案的基础。可见,梳理与探究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按照语文要素、人文主题“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单元内容,让学生逐步积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复习课上,教师可以积极进行梳理与探究,将零散的语文要素关联、整合,让学生在真实的阅读情境中运用规律,提升思维品质和核心素养。

一、设计复习任务,凸显学习意义

“梳理与探究”是从语文实践这个角度提出的课程目标,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要求语文教学“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在不同学段创设适宜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据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语文要素及情境材料,安排教学活动。

1.基于语文要素,定好学习任务

在“梳理与探究”复习课上,教师可以从教学目标入手,做好课程资源的挖掘工作,以整合教学资源,扩充教学内容,为梳理与探究的落地提供资源保障。

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围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教学重点,编排了两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并明确了相应单元的语文要素,如表1所示。教师整合单元相关内容,将以上语文要素细化,能明确学生要掌握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几种方法,如表2所示。

根据以上两个表格,教师可以以“巩固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为主题设置复习任务,让学生在梳理与探究中巩固所学。

2.关注人文主题,精选学习资源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单元人文主题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在设计复习课的主题情境时,教师要精心挑选与这些语文要素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紧密相关的情境材料。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得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收获,还能突出梳理与探究的意义。

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相近,这两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分别为“神话,永久的魅力,人类童年时代飞腾的幻想”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向的是一种大情怀、大胸襟。为此,教师可以把爱国、爱乡、爱民的人物故事作为复习课的课外阅读材料。基于这两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笔者选用了神话故事《燧人氏钻木取火》《望帝化鹃》和人物故事《回自己的祖国去》《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作为阅读补充材料。这四篇文章的人物形象分明、故事情节清晰,适合四年级的学生阅读。

二、设好预习作业,呈现学习基础

预习是学习的基石,也是学习的前提条件。学生现有的能力和经验构成了教学活动的起点。只要这个起点明确,那么,学习的进步方向也会随之清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了了解学生的困惑和不解,设置适当的预习作业是必要的。

1.在预习中自主梳理,形成一个系列

“梳理”是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归类和整理的过程,目的是使其结构化、条理化、系统化和序列化。课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按照类别整理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为之后的学习奠基。

“新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并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这一要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四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和第七单元编排了相关的学习内容,以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复习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并整理他们已经学过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总结出一些关键信息:有些标题暗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对标题信息进行扩充;厘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包含多个事件的文章,可以先分别概括每个事件的内容,然后将它们联系起来,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在预习中自主探究,呈现活动起点

“探究”指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和应用,发现事物的规律的过程。因为,学生的现有能力和经验是教学的出发点。所以,为了解学生的困惑和需求,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探究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他们已具备的知识或能力来解决问题,以明晰学生的已有水平。

例如,在学生已经自主梳理出几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后,教师可以挑选一两篇适合应用这些方法的文章,让学生尝试至少使用一种方法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笔者将《望帝化鹃》和《燧人氏钻木取火》这两个神话故事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引导他们自主探究。选择阅读材料时,要确保它们能够适用于本学期学过的多种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以《望帝化鹃》为例,它的标题已经暗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适合使用“标题补充法”;且文章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叙述,适合使用“事件串联法”;最后,文章由多个小故事组成,适合使用“要素合并法”。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要经历“阅读文本—明晰文本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把握主要内容”的步骤,以习得“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设置学习任务,进行迁移运用

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而设置开放性任务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至关重要。教师应持续将学生置于教学的中心位置,以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精心设置学习任务,从而确保复习课的目标得以逐步实现。

1.在“举一反三”中巩固,逐层进阶

学生语文能力的强弱不应仅以他们所掌握和积累的知识与技能的多少来衡量,教师应关注学生将这些知识与技能迁移到新情境中的能力。因此,设计“举一反三”的递进性实践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迁移运用的能力。这里的“举一”指的是新授课上的所学所练,“反三”指的是复习课上的迁移运用。其中,“反三”由三个教学阶段组成。

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复习课上,笔者将内容回顾阶段定义为“反一”,鼓励学生挑选出最适合的方法梳理《望帝化鹊》和《燧人氏钻木取火》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反一”阶段,笔者分析了学生的自主练习,了解了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引领学生剖析问题、寻找病因,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为“反二”和“反三”打下基础。

课堂学习阶段为“反二”,学生将运用同一方法把握《回自己的祖国去》和《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两篇文章相较回顾阶段的两篇文章理解起来难度更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难发现,虽然这两篇文章的标题都提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文中的人物多、对话多、事件多,单用“事件串联法”或“要素合并法”难以把握重点内容,所以要将两种方法合并起来。如此,运用综合性强、难度递增的文章先让学生登上“反二”这个台阶,等他们站稳了,再让他们登上“反三”的台阶。最后,课后延伸拓展阶段为“反三”,旨在巩固、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迁移能力。

2.在评价中优化,取长补短

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在教学过程中,互评、他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教师应有意识地借助评价工具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活动表现,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围绕上述复习课内容,笔者拟定了“方法可行、内容准确、语言通顺”三项评价标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评价标准交流评价意见,修改、完善自己把握的主要内容,并向全班汇报。

四、精选助学材料,树立正确价值观

“新课标”要求教师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若能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岂不一举多得?

1.有机提取,感受人物思想

个体的言行举止是其思想品质的直接反映。在叙事文学作品中,作者常通过细致描绘人物的行为和言语的方式展现其深层的情感。在复习课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识别并分析文本中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元素。通过这种渗透式学习,学生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还能领悟文本所蕴含的道德和情感价值,从而发挥文本的育人功能。

在学生把握了《回自己的祖国去》和《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后,笔者让学生分析华罗庚和钱学森的共同愿望是什么,引导学生朗读华罗庚得知祖国解放时,对妻子说的话和登船回国时,对前来送行的朋友说的话,以及钱学森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周围的人说的话,以感受他们的拳拳赤子心、浓浓爱国情。虽然读的只是只言片语,但是也能让学生感知作品中人物的心声,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2.有机补充,领略人物情怀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揭示了环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在教育领域,将先进人物作为精神成长的榜样,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正如璀璨的星光是由众多微小的光源汇聚而成的,一篇文章往往无法详尽地展现一个先进人物的全部事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补充相关背景信息和细节,以丰富人物形象,增强其感染力,激发学生对人物的敬仰之情。

总之,梳理与探究涵盖了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综合、诠释、评价和创作等一系列认知活动。在复习课中,教师要精心选择适宜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经历从“梳理知识与技能”到“探究应用方法”,再到“掌握应用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完整过程,以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县教师进修学校)